会计国际化论文

时间:2022-07-22 06:11:00

导语:会计国际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国际化论文

随着国际经贸和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是会计国际化?我国会计国际化状况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进程。

一、会计国际化的涵义探讨会计国际化的涵义,首先应考察和明确“国际化”的涵义。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政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

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

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3.把握好国际化的方法方式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判断哪些是国际会计惯例,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标准:(1)该项惯例是否在大多数经济和会计发达国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运用这一惯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同时化费较小的成本。在借鉴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过立法确认,即对那些于我有用的国际惯例,应把之纳入法律规定,以加快推广实施;二是加大民间会计交往力度,加快我国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沟通、协调和统一。

4.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1)区别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2)计提准备金,以保证国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3)推广加速折旧法,试行成本与市价孰低等国际先进的方法;(4)改革“T形”报告格式而代之以国际上更流行的报告式;(5)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专门准则等等。

5.定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涵义由于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在目前是不可协调的矛盾,加之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只能是部分会计惯例国际化,换言之即国际协调化,大部分趋同或接轨,另一部分保持我国特色,这也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