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影响和治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8:17:00
导语:企业盈余管理影响和治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影响;治理
论文提要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探究的一个新问题。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前状况提出几点治理策略。
对于盈余管理的探究始于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界,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外的探究已经从理论探究向实证分析过渡,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新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探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们必须熟悉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和坏之分。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是财务主管必须把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答应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在会计准则答应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定,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
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中,经济体制尚不完备,法制也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当的盈余管理泛滥,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显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功能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对此,需要对盈余管理采取一定的治理办法,将其控制在会计准则答应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都给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其中有关资产减值预备、存货计价方法和企业合并范围等准则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体系的质量。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等准则却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因此,必须对已出台的具心得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订。对于选择空间大的会计政策应规定更为详尽的限制条件,并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缩小可调控的空间。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时间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提高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布置。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从内部看,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公司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和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这些都助长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首先,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兼并市场的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功能。比如,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并赋予他们一些非凡权利,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聘用和报酬、重大关联交易、吸收合并、股份回购等重大事项发表意见。独立董事除了向股东大会负责外,同时对证券监督机构负责,从而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功能。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企业应使管理人员的绩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挂钩,在进行报酬布置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比如引入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励经营者双重功能的期权、期股等新的报酬方式,使经营者通过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长期成长性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一方面完善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控制指标,实行多方位考评。目前,有关配股条件的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单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助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由于盈余管理经常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异常利润以及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上做文章,因此可将主营业务损益作为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异常利润和利润总额比率、不良资产总额和总资产比率等指标,并关注关联交易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来提高操纵难度;另一方面改变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条件。公司管理者为避免被监管部门非凡处理或终止上市,就会采取亏损清洗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清洗是那些已连续两年发生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因此,对于PT和ST的股票,要改变以连续3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定,如应结合公司的行业特征、成长性以及亏损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四)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充当审计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的公司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受到制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此,一方面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层不介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约管理层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发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资产或利润的一定比例缴付一定的资金设专门账户,交由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独立于管理层的专门部门管理,用于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佣金;另一方面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进行监督,完善行业举报制度,对涉及执业质量新问题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
(五)提高市场参和者素质,增强识破盈余管理的能力。除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外,投资者处理信息能力的瓶颈也会增进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专业判定的诱因,助长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要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投资者进行证券业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资者了解证券业知识,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投资者可以及时地发现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形成对这些公司的一种制衡,同时这些公司也会迫于一定的压力而减少采用盈余管理来掩饰财务报表。
四、结语
盈余管理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功能,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公司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功能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及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综合治理办法,更好地发挥盈余管理的益处,减少不当盈余管理的影响。
- 上一篇:林业生态建设管理论文
- 下一篇:网吧监管风险和廉政风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