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金融工具准则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18 01:51:00

导语:会计金融工具准则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金融工具准则分析论文

[摘要]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总结了FASB以及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特点及趋势,认为虽然采用国际准则具有很多优点,但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要循序渐进、分批制定,而不能盲目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

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后,财政部于2005年8月印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财政部随后推出四个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让众多会计业内人士感受到会计国际化的滚滚浪潮。众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会计准则,但是,由于滥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而导致的财务失败甚至金融风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如安然的倒闭等。那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到底应遵循什么规律?我们现在就采用国际准则是不是最优选择呢?

与其他经济制度一样,会计准则也是一种制度,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并为不同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会计报表能对企业、政府、经济团体、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界一直致力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计量与确认做出了相关规定,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始于美国,目前比较成熟的准则体系包括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①两套体系。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也有相应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或者已经体现在IASB的相关成果之中,或者是借鉴了FASB与IASB相关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性。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某种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如果在系统内部确立,便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一个特定的路径演进,其他潜在的(更优的)体系很难对它进行替代。

一、FASB与IASB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发展

(一)F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阵营,其期货交易所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和活跃度都居世界第一,是除了外汇远期之外几乎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源地,这就促使美国会计界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认真研究,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总的来看,FASB相关准则的制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以1981年《外币折算》(SFAS52)和1984年《期货和约》(SFAS80)为标志,这两项准则规范了新兴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引发的会计问题,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1990年的《具有表外风险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SFAS105)、1991年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107)和1994年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119),标志着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准则的形成。②(3)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阶段。这一阶段以1998年6月《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SFAS133)的颁布为标志,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为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和负债。SFAS133在确认、计量及披露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属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里程碑,但相对于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仍属于中间阶段的成果。(4)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与逐步完善阶段。SFAB133后,FASB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如2000年的《特定衍生工具和特定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SFAS138)和《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消除的会计处理》(SFAS40)、2003年的《对SFAS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准则的修订》(SFAS149)和《具有负债和权益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SFAS150)等,增强了准则的可读性和有用性。

(二)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在金融工具会计已经大大滞后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需要协调各国金融工具会计实务,以形成金融工具会计的国际会计准则。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顾问组成员之一———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专题研讨会。这次会议达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现有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金融工具发展的要求,急需制定一个新的国际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来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需求;二是新准则应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金融市场上的创造性,而且应优先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形式。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开端。

IASB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四个阶段。(1)准则的征求意见阶段。IASB和CICA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91年首次公布了专门针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0)。接着,ED48《金融工具》于1994年全面取代了ED40.随后,IASB经过慎重考虑,及时调整战略,将整个金融工具项目分成披露和列报以及确认和计量两部分,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2)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披露与列报阶段。IASB于1995年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该准则绕开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规定了某些资产负债表内金融工具的列报要求。IAS32的出台标志着金融工具项目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3)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阶段。1997年3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了综合性讨论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1998年,IASB公布了第62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ED62)。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998年12月,IASB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至此,核心国际会计准则所有关键项目基本完成。(4)IAS32和IAS39的后续修订及完善阶段。IAS32与IAS39的修订从准则之后就一直在进行,其主要工作是增强准则的可实施性,与FASB相关准则协调以及简化其应用,以争取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相似性

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具有相似性。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是1973年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而产生的。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了英镑、加元、西德马克、日元、瑞士法郎、墨西哥比索等货币期货合约,标志着第一代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诞生。到了80年代,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诞生了。与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不同,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既具有期货、期权等传统衍生工具的特点,又可为那些不满足于期货、期权交易的客户提供大规模套期保值的手段(叶永刚、黄河,2004)。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正好落后于衍生金融工具发展一个阶段。FASB与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是从80年代开始制定的,经过发展初始阶段(征求意见阶段)、披露与列报阶段、确认与计量阶段、修订与逐步完善阶段等,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披露准则发展到确认与计量准则的过程。到90年代,二者的发展阶段出现了重合与协调的特征。

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的路径依赖特性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除了具有相似性以外,还有发展过程的滞后性,尤其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滞后性。SFAS133第217段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IASB现在已接受美国FASB的意见,明确公允价值将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将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目前已的会计准则并未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观点贯彻始终,比如,现行的套期会计问题。事实上,套期会计无论是准则制定还是会计实务都非常复杂,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很高的编报成本,企业财务人员会面临很大的技术难度,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要充分理解报表信息也并非易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操纵空间,这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差。因此,学术界有一种激进的观点,就是取消套期会计。但是,由于很多金融工具还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所以完全取消套期会计还很难做到,而更可能实现的是简化套期会计,而不是完全取消套期会计。日本等国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尝试,这或许代表着套期会计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准则发展的滞后性还表现在准则表述与应用的繁杂性上。简化会计准则的想法首先是由FASB前任主席Dennis.R.Beresford于1999年提出来的,是由SFAS133的出台所引发的。从形式上看,该准则篇幅冗长,有245页之多,大部分篇幅用于举例说明如何在特定环境下应用该准则,其他比较重要的部分是FASB的阐释。虽然这些内容对准则的准确理解与正确应用有辅助作用,但它降低了准则的可理解性,进而影响到实施效果。因此,美国国内要求改革会计准则复杂化的呼声渐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在形式上基本避免了冗长的问题,但由于其必须兼顾其他国家金融工具发展状况,需要运用混合计量模式,这就加大了实施成本,同时也为企业曲解准则本意、操纵业务处理提供了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诺斯(North,1990)认为,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产生是基于两个原因,即收益递增和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全性。其中,会计准则的收益递增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制度创建的高成本投资。准则的制定经历了大量的讨论以及长时间的准备,FASB133从1992年1月委员会审议有关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问题开始,到1998年6月准则公布,经历了6年的时间。其间,委员会共举行了100多次会议讨论各种相关问题和会计处理方法。(2)与现存会计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机会集合有关的学习效应(learningeffect)。事实上,由于普遍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是发展的方向,但其发展明显受到现有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3)以会计制度为基础的合约不断居于支配地位,形成有利于减少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预期。这样,其他计量模式与披露方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模式,但其采用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实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根据SOX法案第108条(d)款的规定,SEC曾就美国财务报告制度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问题展开研究,并于2003年7月了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会计准则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全盘否定和移植IFRS.这个报告在顺应美国国会和公众扬“以原则为基础”、贬“以规则为基础”倾向的同时,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大幅度地向IFRS靠拢,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路径依赖特性(方红星,2004)。

三、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启示

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泛的国际交流要求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或多或少地在运用远期外汇合约、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但是,关于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目前没有统一的规范,会计处理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进行起码的披露,加大了企业的风险。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逐步增多,制定适用的会计准则变得更加迫切。我们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准则路径依赖的特点,而且要解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现实性问题,不能为了与国际接轨而不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

从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来看,它们都是先制定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有关准则,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相应的确认与计量准则。鉴于我国目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还不太可能,如果一蹴而就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不顾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转型经济时期的特殊情况,不顾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以及相关的法制状况和管理水平,不仅不会带来相关、公允的财务信息,而且很可能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在我国特有的转轨经济体系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采用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和国家的金融安全。比如,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如果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带来损益的剧烈波动,在我国特殊的银行信用机制下,银行系统会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银行支付危机放大,最终可能酿成金融动荡(王奇波,2005)。

因此,在制定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应先制定披露与列报准则,然后制定确认与计量准则,最终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真正成为会计报告的表内内容,这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同时,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先规范业务管理,再规范会计处理;先规范核算办法,后制定会计准则;先规范银行业,后规范其他行业。由此,完成从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型,促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Vol.28No.1

注释:

①2001年4月,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而来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立。该组织把建立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推动会计准则国际一体化作为目标。为简化起见,凡涉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的,本文均以IASB表示。其具体含义为:在2001年4月前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1年4月后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②已的披露准则SFAS105和SFAS119已经被SFAS133所取代,所以目前美国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主要由SFAS133来规定。

[参考文献]

[1]FASB.SFAS133,Accountingfor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1998.

[2]FASB.SFAS138,AccountingforCertai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CertainHedgingActivities-anamendment[S].2000.

[3]FASB.SFAS149,AmendmentofStatement133o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2003.

[4]FASB.SFAS150,AccountingforCertainFinancialInstrumentswithCharacteristicsofbothLiabilitiesandEquity[S].2003.

[5]IASB.IAS32,FinancialInstruments:DisclosureandPresentation[S].revised2003.

[6]IASB.IAS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S].revised2004.

[7]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8]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方红星。制度竞争、路径依赖与财务报告架构的演化[J].会计研究,2004,(1)

[1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1]孙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成果评价[J].财会月刊,2004,(4)。

[12]汤云为,宋德亮,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上)[J].上海会计,2001,(9)。

[13]汤云为,宋德亮,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下)[J].上海会计,2001,(10)。

[14]王奇波,陈宇峰。论公允价值计量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J].财会通讯,2005,(5)。

[15]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6]赵祥。新制度主义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J].人文杂志,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