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经济下创业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5 11:10:05
导语:众创经济下创业创新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2014年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运用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角度,站在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性、阶段性、动态性角度,结合国民经济运行的有机整体高度,剖析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创业创新的出现背景、阶段变迁及动态促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解读,提出“众创经济”经济形态定义,并阐述其内涵、特征及动态演进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历史学派;创业;创新;众创经济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创业、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就创业而言,Kuratko(1987)提出创业行为主要源自个体自由、自我雇佣、成为自己的老板及自主决策以控制命运等四个方面。之后,Kuratko与Naffziger(1997)对创业行为的动机进一步研究,提出有关创业行为的“四结构”模型。Reynolds(2001)在全球创业观察(GEM)的报告中曾将创业定义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侧重从创业的根本需求来理解创业行为。陈刚[1]认为创业活动可主要分为“自我雇佣”和“自己是老板”两种类型,“自我雇佣”型创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就业,而“自己是老板”型主要目的可能是寻求商业行为和商业机会。刘美玉[2]主要站在“创业动机”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企业发展中创业资源和创业模式。刘平,李坚[3]主要从“创业主体”“企业创业”、“创业环境和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创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蔡莉[4]主要归纳了“中国情境要素中的独特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战略”进行归纳,提出当前中国情境中企业创业的特色特征。刘鹏程、李磊、王小洁[5]对创业研究中,侧重创业主体“企业家”行为分析,并在“创业动机视角”下分析了创业行为及创业性别差异化的问题。方世建[6]主要站在“创业”与社会经济运行的视角,提出“创业及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创新的研究,最早来自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他也被学界公认为“创新理论”的鼻祖。他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和关系,把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观点,并重点提出五种不同的“创新”,学界一般概括为:“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新的原料及供应”“工业或企业新的组织”,最早对创新行为及活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对近代社会经济活动及企业经营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欧盟(EU)组织在研究出版的《创新绿皮书》(1995)中,提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应用新事物[7]。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7)指出,“创新需要使不同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并在科研、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8]。陈建青[9]在2004年的研究中,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的源泉……且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保证下进行”。洪银兴[10]在研究中提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后来研究中,洪银兴[11]进一步提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的协同创新问题,另外指出市场创新和政府创新对创新环境的共同激发作用。严成樑[12]研究中分析创新与社会资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关系。吴锋刚,沈克慧[13]主要研究创新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驱动因素。张治河,周国华,胡锐,谢忠泉[14]站在学科的角度,对创新理论在实践和学科内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陈劲[15](1994)最早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吸收新技术,进而转为自主技术,通过研究产生自主技术创新成果,这样可以保持主体的竞争优势。陈雅兰等[16](2004)对原始性创新做了界定,定义为通过科学的实验和对理论的探索研究,进而他所事物的结构、运行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界定为运用科学解决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关键的科技问题。综上所述,创新通过科技、知识、制度、方法、等中介变量,通过政府活动、资本活动等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创新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时期,不同学者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范围不同,决定了学界对“创业”和“创新”①的理解和界定存在交叉并多样性。站在本文的研究角度上,广义上我们可将“创业”暂时理解为“创业主体对要素和资源进行调动、整合并利用,从而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行为”。我们将“创新”②暂时理解为“创新主体以现有的物质、方法和知识,改进或创造出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新组织、新制度等),并可能进一步商业化的行为全过程”。RichardL.Florida[17](1988)指出高新技术的分布与创业的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Tykvova[18](2000)分析认为,创业类企业由于创新而容易获得投资。本文分析中,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业”和“创新”涵盖的内容、特征和表现方式等都不尽相同,为了动态的理解“创业”、“创新”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出现背景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选用德国历史学派的分析视角,动态剖析这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众创经济”这一社会经济新形态。
二、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历史观
(一)德国历史学派概述。德国历史学派最早诞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及古典经济学发祥的背景下,目的是为德国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寻找发迹的可靠路径。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近一百年的时间中,德国历史学派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经济发展阶段”和“国民经济有机体”等主要思想,强调运用动态研究视野,分析每个不同民族、国家和社会适用的特定经济路径。今天来看,这种研究思维值得社会科学借鉴和采纳。虽然在该学派内部也存在旧历史学派与新历史学派之分,也存在针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交锋,存在国家特定意识形态下个别研究观点的狭隘与偏见,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从客观上认识德国历史学派的正面积极意义,如“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有机体”等重要思想,并积极借鉴和运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经济管理和研究中。(二)主要代表性观点。19世纪前半叶,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取得成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优势,古典经济学和自由主义应运而生。处于落后中的德国意思到追赶和发展尤为重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中一面批判自由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一面提出自己的社会经济生产和发展的观点,奠定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根基。他结合历史主义的动态发展观,强调经济生产中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性,强调用历史发展阶段性进行政策运用和指导。他指出各国有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经济规律和政策,要研究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来找出其延续适用的经济政策和规律。威廉•罗雪尔[20]作为旧历史学派的代表,在其《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国民经济体系》中提出国民经济学的看法,主张研究社会经济的性质、需求和发展之路。希尔德布兰德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研究,但其后期研究过分强调“民族意识”。之后克尼斯又强调通过类比,探索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国民经济的规律性,他强调经济规律具有历史特定性。古斯塔夫Schmoller)作为新历史学派的代表,提出“维护中层阶级,发展大工业”的社会改良观点,但后期研究渐渐偏离了历史学派的社会经济研究和历史观,也没有形成精确的理论主张,并最终在与奥地利学派C.门格尔的争辩中,逐渐丧失认同感,且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空前中断。(三)现实启示。德国历史学派的出现和衰退,有其特定背景下的合理性,派别之争与融合。但我们从中可以借鉴的,是其动态历史的研究观点和思想,任何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历史性,都遵循一定独特阶段的规律,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运行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但在经济层面上,也包括政治、文化等综合层面上。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局面和新挑战。尤其是中国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后,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高,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此阶段,创业与创新再次成为经济深化改革,解决突出经济难题和局面的必要推手和催化剂,结合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和目前进行经济的转型的现实国情,创新创业就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这二者的意义和关系,对当前更好的理解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深刻含义,对更好理解当前的经济形态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动态历史观下创业与创新的互动促进
(一)创业与创新的无意识状态(萌芽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农耕前文明时代,及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时代,几乎不存在现代商业意义和形态上的创业行为,或有一定简单“生存型创业”。同样,在创新层面上,这两个时期的简单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商品”的创新,大多是基于生存基本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级阶段)的无意识的被动创新,且主要为“自足”为主,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具有影响的商业创新。因此,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时代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创业与创新均处于萌芽的无意识状态,多出于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被动行为,不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目的和一般性经济形态。但即使这样,也为人类社会的延伸壮大和后期经济形态的演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思想基础。(二)创业主导下被动创新的历史局面。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时展一段时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开始产生富余,部分富余“产品”开始被用作交换和交易,进而逐渐带来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精神满足。这种现象逐渐催生了原始形态的私人主动创业:专门建立更大规模的作坊、工厂,生产专门用于交换和交易的“商品”,以换回更多得货币和利润。至此,人类社会出现最早的商业意义上的创业经济形态,它以市场流通和商业交易为目的,以带来利润和财富积累为目的,已经与自给自足的手工业作坊时代初期和中期的情况不同。创业形态的出现,为社会和创业者个人带来巨大的利润和资本原始积累,吸引更多得社会潜在力量和因素向这个领域汇集。同时,为更好的满足市场和社会居民的需求,提高商品的吸引力和生产的效率,保证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各种“工具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被催生出来,社会分工与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和精细,极大的丰富了商业内容和经济形态,提高了生产效率,催生了最早的资本行为和资本家。这种创业主导下的被动创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时代末,到“工场手工业”时代已经占据了社会经济在此领域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工业时代的前期。我们从“工场手工业”的本意中,对“工场”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到创业在该时期的初步形态和部分内涵。(三)创新主导下带动创业的历史局面和阶段(工业时代)。纺纱机、蒸汽机等机械化技术和产品的诞生,也可称为具有代表意义开创性的创新事件,将人类社会文明带向了另一个阶段和历史局面,像打开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另一扇门。机器的创造和发明,首先对工厂和企业的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生产效率再次提高,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再次提高,继而出现了机器替代劳动力的现象。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更加高涨更加诱人,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和生产资料进入“机器工厂”,进入创业领域,创业行为更加疯狂且受到社会追捧,进而又吸收了更多的从业人员和劳动力。社会商业活动和内容更加活跃,创业的力量激发社会经济形态更加立体和交叉。某种意义上说,是创新诱导了工业革命。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催生了这一轮疯狂的创业,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商业和经济层面上,这轮创新主导的创业,彻底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到一个新台阶,将经济增长带入高速发展阶段,极大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社会经济形态,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商业主导时代。(四)创业与创新互动交融局面的出现(信息化时代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创新主导下的商业创业蓬勃发展,这种状态一直发展到19世纪末,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局面:一是创新从工厂技术人员、技工层次,逐渐转移到科学领域,科研创新。二是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改善和应用。这种局面持续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部分学者称为“工业革命3.0”,也有学者称为“信息革命”)。之前工业革命在各个领域中创新的基础、创业积累的资本、和应运而生的商业模式与经济形态,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和平台。此时,社会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因素值得分析:一是前期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各个领域百废待兴,工商业迅速恢复生产和供给能力成为社会首要问题,政府与民间资本均进入积极的创业期,二者互为竞争互为促进。二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铺垫,加上科学领域开始参与研发,促成了计算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领域的创新潮流。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创业与创新逐渐相互交融,同时影响社会经济形态、商业发展的模式和方向,经济容量和活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五)创业与创新协同驱动的新局面。世界经济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89年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推广,宣告我们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人类在科技创新、信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的同时,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促进了产业发展、创业集团、跨国经营、跨国创业的发展,不同领域的创业浪潮更是风生水起。Ueda[21](2003)指出创业投资对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管理经验,创业与创新之间有着互利关系,创业的投资需要有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回报。这时期开始,创业与创新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协同驱动商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落。许多现论和实践还证明:创业类企业通过与大的传统企业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消除或减弱传统组织形式的缺陷,为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持。进入新世纪,理论界开始出现“双创”的端倪和说法。创新、创业成了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导向和引导力。
四、中国当前众创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一)中国改革至今的阶段性成果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难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也逐渐突破原有体制和制度约束,不断释放活力,在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建设成果。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到2010年已经跃升至第二;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15年的676708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到2015年的49351元(人民币);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十八位,到2015年的3.33万亿(美元)、连年稳居世界第一[22]。短短近四十年间,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的举步维艰、物质匮乏,已经发展到今天的国富民强,经济实力强进[23]。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难题和挑战。一是虚拟经济的困惑和资本市场的波动。这一问题在2014年之后的股票市场表现明显,连续高幅度的股指的涨跌,不断刷新着中国股市涨跌的历史,侧面反映了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二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个别行业的产能过剩的压力比较突出。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基础。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至今,取得了巨大建设成果,但同时实体经济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也存在较突出失衡现象,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相当严重,而其他行业有相对发展落后,所以2015年以来国家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去产能化、加强供给侧改革等经济深化改革举措。这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从根本上扭转实体经济不景气、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出路和做法,创业与创新共同驱动、协同驱动必须深入推行。三是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喧宾夺主”导致的行业发展失衡等问题。(二)提出众创经济思维的前瞻性。1.提出众创经济的历史视角在人类社会进程的每个重要发展阶段,创业与创新均主动或被动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厂”,一直到“现代企业”的“创业”内容和形式的演进;从“石器”“简单手工工具和产品”“机械化及产品”“机器自动化及工业产品”,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创新内容和形式的演进,创业与创新一起引领社会经济内容和领域、社会经济形态的前进和发展。当前,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面临新的形势,出现新的难题。面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交锋,面对市场、行业发展的不均衡,面对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风险,我们从人类社会经济动态发展的历史观中,明确提出“众创经济”概念和思维,试图从根本上再次找到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带动中国社会经济再次步入快速发展的正轨。2.众创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创业与创新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诸多学者都对不同时期的创业和创新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创业与创新单独的含义与理解也不断变化。结合创业、创新内容和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动态发展规律,站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众创经济可以表述为:基于社会与行业认同基础上,创业创新协同驱动企业、行业、市场进而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新形态。这一概念和界定中,主要包含三个理论特征:(1)“基于社会与行业认同”。这一界定主要强调从社会层面与行业层面来看,这一经济形态获得的认同,在主观意识上有主动参与创业、创新等活动的企图和愿望,表现为大众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路。(2)创业与创新协同驱动,是指创业行为与创新行为在企业、行业等市场活动中相应而生,融为一体,创业激发创新,创新带动创业,二者互为牵引,互为动力,共同驱动社会企业、行业及市场的良性快速发展。(3)它是社会经济新形态。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均面临新形势,存在新困惑,进行众创经济思考,是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动态规律和源动力角度,以新的经济形态视野,描述和界定“众创”未来的广泛意义和重要作用。(三)众创经济思维的意义。众创经济这一社会经济形态和概念的提出,有别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过的创业单一驱动形式、创新单一驱动形式、创业与创新无意识交融形式等。众创经济是基于社会共同认识层面出发,企业、行业、市场有意主动以“创业激发创新、创新带动创业”,进而共同带领和推动社会经济前景和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态。当前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方式和牵引力的局面下,适时提出并推动众创经济发展思路,不失为一种良策。以“创业激发创新”,不同经济实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商业环境等因素下的创业行为,在竞争中谋求新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等各种活力层面的创新行为,并不断实践和推广,带来个体企业、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同时,“创新带动创业”,创新带来的企业活力和商业效益,是的企业和公司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空间,同时吸引潜在投资者和资金资本进行新一轮的创业和投资,更好的活跃商业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四)发展中的众创经济挑战和未来。众创经济这一社会经济新形态,在首次提出、推广,特别是经济实践指导中,不免招致一些理解的误区,或者政策支持上的滞后,或者部分失败的负面效应。2016年以来,中央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由于实践中出现创业资金支持的困难、行业发展的约束、创业投资的误导、部分企业创业发展瓶颈等现象,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这些都不足以掩盖这一经济形态的正面积极影响。它将会带领驱动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不断创新新的技术、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等,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使企业、市场的创业行为克服困难最终步入正轨,发展壮大。“创业激发创新,创新带动创业”的众创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一种新形态。
作者:王延荣 刘升阳 李秋香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上一篇:体育舞蹈双重审美解析
- 下一篇:初中体育锻炼理想与现实及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