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及环境的关系
时间:2022-10-09 03:32:08
导语: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及环境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二者统筹考虑,以达到经济和环境间的共同发展,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从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出发,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和谐统一。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关系;协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资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的大量流失、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须处理好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努力做到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1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1资源危机
中国当前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多数地方的环境管理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想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当前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非再生资源(如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中国煤炭的储量为114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储量为800万吨。美国煤炭的储量为246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储量为8300万吨。资源由于人类不断的开采,储量也逐渐减少,有的濒临枯竭。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就加强对资源的开发,把今后几年甚至几代人的资源提前使用,导致我国的非再生资源的浪费和匮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危机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耕地不及世界40%,人均森林仅为1/7,人均石油仅为1/10,人均天然气仅为1/22,大多数矿产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可再生资源,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未来中国经济要想再创辉煌,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1.2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及噪音和核物污染日益突出,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由于工业化大量燃烧煤、石油,再加上森林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大量增加,温室效应愈加严重,导致气候反常,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当前中国环境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传统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经济的阻滞效果已逐渐明晰,在这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条件和资源,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难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减轻环境污染,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政府部门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
2.1政府的引导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式下,各级政府要依法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严格执行环境法律和规章制度,发现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积极鼓励民众参与环保监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模式,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政府应有正确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政府的引导下调整经济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逐步推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保护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大气污染控制以及污水深度处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力量的形成,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调整经济结构,由原来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防止过度开发使用,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总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利用资源的同时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公众的参与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话题,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责任工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强环保政策决策的执行力度和实效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反思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公众的主人翁责任意识,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3构建和谐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和健康损害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必须对原来的“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模式向“环境优化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模式。
3.1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对环境保护
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实力,大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来源则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效率,减少了污染的产生从而降低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持续、有效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优化。
3.2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环境,环境的状态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枯竭和灾害的频发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人类的健康和稳定对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不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关乎经济的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增长。
4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作者:王彦焜 郭家秀 单位:成都外国语学校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鸿亮.新常态下亟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观[J].中国环境管理,2015(4).
[2]张海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展望,2016(11).
[3]李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良性互动[J].国家治理,2015(41).
- 上一篇:市场经济环境中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
-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续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