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措施

时间:2022-08-10 04:12:21

导语: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工作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也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和原因,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方面内容(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个体层面的积极品质、集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探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的模块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载体,进而构建有效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经济原因承受着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普遍在就业上处于劣势。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实现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关乎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文章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积极心理学提倡调动积极情绪,让人感受到成功和快乐,促进健康成长。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虽然有些不足,但还有可以挖掘的潜能和提升的空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和原因,用“积极”来观照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来源

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尤为严峻,就业难度更大、更突出、更多元化。心理和经济压力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毕业求职时自卑感加剧,主观能动性缺乏,竞争能力差。就业困难也对他们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引发冷漠、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就业成本提高,心理压力困扰

因为就业成本提高和自身家庭经济限制,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单一,就业中常处于弱势。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普遍存在缺乏自信、情绪敏感、自我封闭等个性特征和就业焦虑,他们畏惧竞争,害怕失败,想就业与害怕就业并存,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1]

(二)就业期望较高,理性就业心态欠缺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因成长环境贫困,对就业的工作环境、薪酬条件、福利待遇等期望过高,其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又不匹配。有些经济困难学生对去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倾向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职,也缩小了他们的择业范围,造成就业困难。

(三)生涯与职业意识缺乏,就业质量不高

经济困难学生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争取奖助学金或勤工俭学上,过分重视分数和兼职赚钱,生涯意识较为模糊。毕业求职时,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更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缺少创业激情,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要求,很少能够考虑就业前景的规划及发展,甚至频繁调动工作,不利于有效就业。[2]

二、积极心理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优化就业心理素质

传统心理学往往局限于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在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中注重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忽略积极就业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培养。积极心理学重视调动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倡导优化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主动、乐观、坚韧的就业心态,勇敢应对就业压力。

(二)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就业心理压力的关键所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人格的培养,相信人们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引导。通过挖掘内在潜能,将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优势发挥到极致,帮助他们获得发展和成长的动力,这对于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三)有利于培养坚韧的意志,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

积极心理学重视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积极的潜能,克服困难。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唤醒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鼓励他们做自我心理的积极调适者,有效调节和支配自我行动,生成发展动力,努力提高应对就业的耐挫力,从而实现就业梦想。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研究

(一)激发积极情绪,提高压力应对能力

积极的体验和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的情绪能推动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维和行动,激励人们突破一定的限制,产生更多的思想,并出现积极的行为或行为倾向。[3]

1.树立积极的就业意识

学校可以座谈会、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寻找与职业对接的基点;通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以QQ、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实践,积极参加宣讲会和面试等,积累求职经验,提高就业能力。通过自我分析,对就业选择、工作能力、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进行理性判断、及时调整。在就业准备阶段,认真准备简历,凸显个人优势。

2.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量。在就业指导中,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创造表现及工作机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强项方面有所表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信心,收获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就业活动中,对择业态度、自我认知、自我与职业关系有全面的认识,能对决策负责,即使身处窘境,也能自信应对。[4]

3.搭建多样的实践平台

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拓展培养就业竞争力范围,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能力,如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帮扶工作,到企业参观学习,参加生命体验等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感受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个人努力后收获的满足与快乐。通过实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肯定自我,激发顽强乐观的进取精神,提高就业压力应对能力。

(二)塑造积极人格品质,提升求职能力

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助于人们通过更加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更加有效的行为模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情景。培养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利克服不良的就业心态,提升求职能力。[5]

1.挖掘学生潜力,培养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就业教育就是在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注入积极的力量,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充分发挥潜能,激发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帮助更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环境中调节自己。另外,加强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信心、诚实守信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2.树立榜样人物,激发就业主动性

为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榜样人物,建立互动的长效机制,通过榜样现身说法和朋辈的感召影响,让他们知道身边家庭情况相似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取得丰硕的成绩,过上幸福的生活,在他们身上发现努力的魅力与成效,从内心深处认可、佩服榜样人物,进而产生积极向他们学习的态度与行为。3.重视个体发展,拓宽就业思路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增加主观体验和成长,鼓励他们树立勇敢竞争的勇气,营造积极上进的氛围,加强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帮助降低就业焦虑。帮助发现个人优势,调整就业心态,激发积极的自我体验和内在动力,让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解问题,拓宽就业择业的思路和渠道,实现成功就业。[6]

(三)搭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增强适应能力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大系统和小系统,针对大学生就业而言,社会大系统主要指政府和企业,小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应对要依靠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和家庭的一起参与。政府应积极调动社会、高校有效整合相关有利资源,更好地提升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学校和家庭要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能力锻炼提升、心理辅导咨询等方面进行有效合理分工和工作针对性追踪。企业要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他们创造一些的机会和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更要自立自强,转变就业观念,主动争取工作机会。文章主要就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的作用进行如下思考。

1.重视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校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能有效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生涯规划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就业流程,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7]同时,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他们配备专业指导老师,集中进行赛前强化培训、赛中指导,并在赛后对学生进行个体反馈,帮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2.建立“制定目标、激发行动、增强技能”的职业指导模式

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体,针对性地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积极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齐抓共管,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求职情况,提高学生求职主动性。通过人际互动等,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激励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3.成立“就业促进委员会”,构建“校级———院系———班级”三级帮扶体系

通过吸收各年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组建学生“三自组织”,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组织筹备、策划举办就业相关活动,如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技能培训、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自主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把成长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就业压力应对能力和就业综合素质。

4.开展针对性全程就业服务,“职业咨询”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可以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教育,针对性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重点对象还要进行一对一帮扶。为扩大帮扶范围和帮扶成效,可以研究制定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团体帮扶方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8]对于就业困难和经济困难的“双困”学生,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代替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无法代替针对性的职业测评与咨询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提高帮扶的实效性。

5.构建“学校———企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互动培养模式,发挥联动促就业

学校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校企合作就业模式,依靠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资源,为优秀的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一个能参与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平台。让经济困难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除得到经济补贴外,还有企业的带教老师指导,通过了解熟悉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从而发现自身优势和差距,切实达到“在学中做、做中学、处处皆学问”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需要引导教会学生诚信感恩,乐于同家人分享收获和挫折,在这种互动的培养模式中,协力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9]

6.加强就业跟踪调查,促进学生持续增强就业竞争力

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毕业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尤其是那些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持续给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和相关资讯,不断鼓励他们勇于多尝试,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积极就业观念。对已顺利就业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开展就业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职业态度、工作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调查用人单位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同时,通过收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对子女就业情况和职场表现的评价,掌握学生家庭对学校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关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培养目标。总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心理、社会、思想和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就业相对困难情况。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新的培养模式,拓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途径,搭建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积极的就业压力应对体系,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态度、知识等方面做好就业压力应对的积极准备,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都有重大意义。当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压力应对体系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业环境。

作者:张丽艳 单位:温州大学步青学区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4).

[2]程族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和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15(15).

[3]郭巧,等.高校“双困生”心理特点及素质提升途径———积极心理学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

[4]王佳利.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5]陈亚.积极心理学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6]裴佩.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青年与社会(下),2014(8).

[7]邵垒.贫困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强成长: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及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共性为基础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8]韩燕燕,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的实践做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9]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