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时间:2022-01-03 09:58:33

导语:浅析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立法支持

1建议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还是1995年财政部颁发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程序公开度不够、地方财政支配权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为规范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缓解地区、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建议国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就财政转移支付的宗旨、原则、适用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形式、责任等加以明确规定。

2制定《区域合作开发法》实践中区域合作主要是通过行政协议、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开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合作的效力和责任的承担难以有效约束,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对此,国家层面有必要制定一部《区域合作开发法》,对区域合作主体、合作开发原则、合作协议的缔结和履行、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实现保障区域合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各地区共赢发展的目标实现。

3制定《生态补偿法》甘肃现阶段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萎缩、草场退化等诸多问题,生态形势严峻,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立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式、责任等作出规定,建立均衡合理的跨区域的补偿机制,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确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由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二是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及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补助系数,支持甘肃省进行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大型项目占用土地和损害环境现状进行生态专项补贴。四是在补偿方式上,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外,更鼓励采用“造血型”补偿。

4健全国家支持与援助机制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级区域发展中的责任,包括国家对地区发展支持和援助的方式,以及地方在援助资金和项目分配中的原则、标准,保证援助项目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公共投资和地方投资的评估系统。由政府组织相关评估组织对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作为是否需要继续支持的参考依据。三是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对资助项目的审批、资助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关键环节,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腐败行为滋生。

二、制定促进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单项法

1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方面的法律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特色经济就是优势经济和优势产业。当前,甘肃农业优势产业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品加工水平不高以及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制定甘肃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农产品基地转移,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优化。同时,完善相关立法,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项目的引进、中介组织、资金支持、培训教育、政府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以立法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引导区域间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立法一要认真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建成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和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二是完善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立法。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使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稳定下来。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鼓励资金向新兴产业流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新材料、生物工程、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

3鼓励自主创新与人才积累方面的立法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求利性、外部性等特点,使得投资者在看不见收益的情况下,很难愿意为其承担高风险,而市场本身难以造就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政策的引导、激励,以及法律制度的供给和安排。对此,第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甘肃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对技术研发与成果创造、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人才开发与积累、激励与保障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定,创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好的法制环境。第二,建立人才形成与积累的良性机制。通过立法对人才的开发、配置、使用、激励、价值积累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着力培育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市场主体。第三,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要在科研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地方政府也要强化科技投入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

4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当前,在我国文化产业立法尚不成熟的条件下,甘肃可在其立法权限内现行制定《甘肃省文化产业促进法》,并重点就以下问题作出规定:一是明确文化产业主体地位,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鼓励发展和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法律制度。包括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扶持制度、税收优惠制度、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流通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人才培养及发展环境建设等制度。三是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在明确文化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产权的交易主体、交易程序进行规范,使文化产权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立法甘肃区域法治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首先,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将自然资源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特别要将甘南临夏草原湿地、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祁连山水资源涵养区的保护等纳入法治化保护范畴,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全面推进甘肃生态环境的治理。第二,以地方立法促进经济行为的生态化。将生态理念引入立法,通过生态发展与经济行为的藕合可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方面,鼓励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回收、循环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新型环保技术,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第三,引导节约的消费模式。通过法律和制度对能源节约、消费模式、节能应用等进行导向和安排,形成合理的社会节能机制。

三、甘肃经济协调发展法律制度的确定

1科学规划制度规划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安排。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制定科学的区域开发和发展规划,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对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来说,明确主体及其职责、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制定、实施的程序、步骤、适用范围和时间等是关键因素。甘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不论是已经开展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还是甘肃省已制定实施的省级经济发展规划,都有必要从权利义务主体、主体职责、关系、进度要求、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赋予规划更强的法律约束力,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2区域立法协调与共享机制立法协调与信息共享是和谐法律体系之必需,是执法协调、司法协调的基础。甘肃区域立法协调与共享机制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甘肃区域协调立法的主体应包括政府之间以及区域内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合作。考虑到区域内有权立法的主体较多,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和政府法制办共同设立立法协调委员会进行立法工作,从宏观上引领甘肃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就立法合作机制,有必要设立一个强有力的、跨行政区之上的机构负责组织立法协调工作,并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就甘肃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事项进行交流与协商,待条件成熟时,再设立专门机构,如“甘肃立法协调委员会”,负责跨区立法协商事项。三是立法协商的内容,应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急需立法的一些共同事项,如发展规划、产业转移、投资合作、劳务转移、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四是在立法方式上,应探索开展区域内共同立法。

目前来看,一些地方合作立法仅限于对立法信息的交流、共享,未上升到共同立法的层次。共同立法是地方立法协作的必然结果,也是地方立法协作这一概念中最重要的构成。区域法治应在探索区域内某些事项的共同立法方面做出努力。建议开通“甘肃法治建设网”,由省人大负责管理、审查,授权市级以上立法机关对其辖区内立法进行和审查。各地在进行借鉴性立法时,内容应尽量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确保甘肃经济的协调运行。

作者:梁海燕岳文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