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的城镇化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12-04 10:09:03
导语:地区的城镇化对传统经济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宁夏银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民间个体经济发展的能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回族传统商业集市得以复兴并逐步适应着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变迁。黄渠桥集市作为由当地传统经济的社会结构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贸易形式,构成了一个联结不同经济文化区域之间的社会交换网络,集市贸易使得该镇成为此地域社会的中心地,成为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的变迁与农民的生计方式、从业形态、乡村社会的生活乃至传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密切相连,而集市及其结构长期的演进过程,更印证了当地回族传统经济的变迁历程。透过当地集市的变迁可以观察本地区回族传统经济是如何借助集市这一社会共同体联结乡村社会并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与建构,并进一步见出银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与回族传统经济相互整合的逻辑与基础性机制。目前的黄渠桥镇市场(当地人称黄渠桥镇新市场)是当地每月“三、六、九”日前来逢集的场所。该集市逢集时人流量达3000余人,重要节日赶集人数可达4000余人,每年交易额近9600万元。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剧,黄渠桥集市的变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集市与农民的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程度逐渐减弱
该镇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可依靠市场来满足,是因为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更加便宜、便利和更具选择性,故不需要自己生产,通过前往集市购买就可以实现,客观上还影响了农民对种植作物的选择。如以往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米、面、油、蔬菜等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的,随着集市供应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家庭更愿意从集市上去购买。同时,当地的农户已从单纯的农牧业生产领域走向商品流通领域,进入有关清真饮食产业的经营和其他领域。当地居民依托该集市,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宜的个体私营商业,致使居民收入及经济来源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变迁。就黄渠桥集市中农户业态现状来看,集市上的摊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职业性商贩,主要以参与市集交易为生;另一类是半职业性商贩,以当地的回族农民为主。第一类职业性商贩大53多是从周边地区批发农副产品到集市上出售给当地居民,其销售的商品以服装、日杂百货、副食品为主。
这些商贩常年靠赶集为生,他们一般在该集市都有固定摊位,并在周边其他集市按固定的集期进行交叉逢集、流动经营,以期达到最大的收益。第二类半职业性商贩主要为当地的农民,他们不仅满足了家庭正常的贸易需求,而且通过集市贸易,将自己种植的初级产品或饲养的农副产品以及自己生产的手工制品,进入市场体系实现向上的流动或直接进入其他百姓手中或继续向其他基层市场流动。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最西段的牛羊牲畜交易区中还有一类特殊的职业性商贩,他们是为实现买卖双方的顺利完成交易并从交易双方抽取佣金的中介商———牙行。一种是专门为挣取佣金的专事牙纪,另一种是兼牲畜贩运的牙行,后者因还拥有自己的其他生意,其经济资本高于前者。虽然,集市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但黄渠桥回族商人中作为中介商的牙行们依然按照每个集市固定的日期,在不同集市中单纯地以寻找差价作为他们唯一的获利途径,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上述的这些商贩半数以上的经营者为本地回族,并且集市内的所有餐饮摊位都由回族经营并挂有清真标识的字样,显示出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回族文化传统。这一点在黄渠桥集市外,沿109国道的餐饮业中更得到了体现。可以说,黄渠桥的人口构成和民族间的不同生计传统所决定如此的分布形态和饮食特色,并显示了一种社会群体力量之间的竞争关系。集市经营商品种类的增多与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农村生活方式的结构变迁以及农村生活与生产的逐步分离,即农村社会在运用传统集市的方式形塑出带有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农村生活的城镇化”。
(二)集市商品结构的多样化和功能的单一化程度越发增强
据笔者调查发现:黄渠桥新市场于2013年7月4日作为“县域经济观摩”的代表地点之一,经半年的重新建设,一改往日诸多摊位混杂经营。市场内新建八个大棚,将市场所售商品按种类分区:服装、农织品各占两区,百货、日杂各占一区,牛羊肉和蔬果也各占一区;百货类摊位57个、蔬果类60个、农织类50个、饮食类16个;市场内的流动性摊位80余个,固定摊位178个,市场大门两侧有店铺15家。其中家禽、牲畜集中于市场后侧的空地逢集交易,总体反映了集市从沿街摆摊式经营到市场化、规范化的转变。从集市的功能上来看,以往的黄渠桥集市相对于其所依托的乡土社会而言,不仅是本地农民的生活生产资料市场,而且还为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提供服务,同时还担负着保证传统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正常运转的职能。集市在满足当地农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作为了这一地域内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逢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车水马龙的集市中讨价还价,交易的同时相互交流,彼此沟通。随着当地城镇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品种齐全、环境良好的超市以及其他娱乐设施的出现,传统集市的诸多功能逐渐被分担,集市的综合性功能被单一化的社会设置所替代。商品构成逐步多样化、规范化并与市场周边的店铺相联结的集市结构,使黄渠桥集市在宁夏北部地区的整个大市场系统中步入到乡村市场系统变迁和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如今的黄渠桥集市正在朝着市场交易功能专业化的方向演化,这也是该集市在近些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原因所在。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市逐渐由一个乡村社会系统向乡村市场系统过渡
改革开放以前的黄渠桥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周边诸多的传统村落和村落中的特殊组织,如家族、熟人关系、牙行等来进行建构和协调整合这一地域性的经济文化生活的共同体。正如波朗尼所指出的,在非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活动嵌入于社会之中”。[20]而且,当时因缺少专门的市场组织和正式的管理机关及其制度,大部分的集市参与者是当地的农民,并通过约定俗成的乡规村约和经商传统,在此共同体中实践商贸行为并与乡村社会系统互为一体。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民间潜在的经济能量得到很大释放,集贸市场日益繁荣。先后在集贸市场所在地设工商行政管理所,加强市场管理,上内外。如今的黄渠桥街道两旁,有近120余家以经营爆炒羊羔肉为主的餐馆。从当地特色饮食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来分析,主要由于本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下复合型经济模式和从业习惯所决定的。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该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并且每家每户都饲养数量不等的牛羊,黄渠桥镇周边基本没有天然的牧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主要通过牲畜养殖场繁育和家庭圈养两种主要方式进行,农牧兼顾的传统生计方式为其特色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此同时,镇政府还不断完善全镇15个养殖园区,发展小群多户养殖和万只羊场建设等措施,以巩固本地的特色饮食品牌。
当地政府依托作为支柱产业的“黄渠桥羊羔肉”进行招商引资和产业链配套建设,先后建成黄渠桥奶牛养殖场、雨润集团万嘉羊业公司、金福来羊产业公司、金鑫奶牛养殖场、盛世龙鼎养殖场、通惠村生态养殖场、红光村欣华农产品批发流通中心、长湖实业清真食品、东方羊毛1万吨羊毛加工厂等相关产业,这种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推行是基于提升黄渠桥传统畜牧业效益和补充农业生产不足、增加当地民众的多元化收入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重考虑,并且正在新建的黄渠桥羊羔肉美食娱乐城及羔羊育肥基地,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主攻产业,有利于夯实“黄渠桥羊羔肉”品牌,扩大黄渠桥清真牛羊肉的知名度,推进农牧业复合型经济发展。据笔者调查获知,知名牛羊牲畜繁育基地和养殖场大部分为当地回族经营。同时,黄渠桥镇通过招商引资在该地所设立的企业,如中粮、雨润、汇源等落户于黄渠桥,这些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人员从事农副产品的采集、筛选、包装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部分民众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居民在该镇招商引资的影响下,其从业方式和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农民经“土地流转”后,每亩可获得每年600元的出让土地使用权补偿收益,部分农民或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商业;还有部分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其所经营的土地或从事的农业生产劳动,已不是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模式,而是转变为以“打工者”的业态形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其生计方式由原先的以务农为主来维持自身的生计,变为具有“雇佣”关系的务农活动,其收入方式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益相应地转变成为“工资”支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本地区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清真特色产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促使当地原本以务农为主的民众,其业态特征和收入路径发生了市场化的转变。由上所述,这一地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以回族传统经济带动该镇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农牧产业与清真饮食业出现了耦合式的发展形态,从参与到当地“黄渠桥羊羔肉”相关建设项目的企业和农户家庭的角度来分析,“实际归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经济结构的优化”[21],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以当地的回族传统经济为基础,从当地复合型农业中分化出了饮食业,饮食业又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进而带动并转向产业化、工业化生产,即在一定意义上出现了“农业———商业———工业分化而又统一于一体”的复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业生产还有很大差距,但已初见端倪。这一产业发展的表象背后,折射出黄渠桥当地复合型经济的形成过程是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演进过程存在着很大不同,一般产业的演进先是从农业生产积累中孕育出工业,然后发展到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然而,当地的黄渠桥羊羔肉产业(黄渠桥清真羊羔肉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演进过程却截然不同,出现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演进模式,即当地回族农、牧、商并举的从业方式孕育出了特色清真饮食业的兴起和壮大,黄渠桥清真羊羔肉的驰名使当地以其为品牌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发展了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促进和扩大了第三产业的活力与层次,三个产业互补共生。由此可以看出,因传统经济新的发展与不断演进,形成了依托特色清真饮食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进而塑造出颇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饮食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本地区回族传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经济现象。
二、结语
宁夏银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具有多样性并呈现出以农为主而兼营牧业、商业的形态,是由该地域整体上的过渡性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复合形成的。历史时期的这一地区曾是游牧民族征战、生活及融和的舞台,也是当时多元文化生成、繁荣和传播地之一,并为当代的黄渠桥发挥地域、资源及民族优势的传统经济模式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历史上的黄渠桥镇,长期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交汇地带,由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属性的民间商业集市。尽管特别时期的阻碍因素,曾使得集市一度停滞,但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使其再次得以复兴。同时社会发展的同一性使得黄渠桥集市的演进历程印证并成为这一区域社会变迁的真实写照。黄渠桥集市所蕴含的回族文化底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不断调适从而具备了新的社会属性,这是黄渠桥集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显得有别于其他传统集市的原因所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宁夏银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变迁的特征。
黄渠桥这一地区的回族传统经济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并不被城镇化的浪潮所淹没,而且能够演进出特殊的产业模式即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饮食产业,笔者认为,其发展动力的“源泉”就在于此区域具有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黄渠桥的回族文化是一种交汇的文化,历史上的引黄灌溉及“招民屯垦”,使其秉承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同时又被赋予了中原农耕文化的凝重,而且民族间的互市贸易使其具有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开放,同时对现代文明能够兼容并蓄,这样的一种特色文化底蕴,塑造出的当地的回族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这种文化传统落到今天的黄渠桥回族传统经济发展之中,就是文化与生活复合体的形成,成为了承载本民族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杜华君单位:宁夏大学
- 上一篇:作风建设保障年活动方案
- 下一篇:街道环境综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