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创新状况以及决策
时间:2022-12-27 03:55:00
导语:福建省科技创新状况以及决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科技创新的发展
2006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注重开发知识产权和标准、推进产业集群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区域创新体系日趋优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根据国家科技部历年监测数据结果显示:2005-2009年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先进前列,其中2009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6位;在近三轮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考核通过率和先进市(县、区)授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十一五”规划各项发展指标的基本完成。
2福建省科技创新现状与问题
虽然福建省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全国科技统计的比较数据看来,福建科技创新事件仍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总体状况仍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虽然“十一五”以来福建省科技经费投入水平显著提高,与2005年相比已翻了一倍多,至2009年全省R&D占GDP比例为1.06%,虽然已突破了1%,但与全国平均数1.62%的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与其它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华东地区处于相对落后位置。造成这一状况的部分原因是,福建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还很不足,不及江苏省的1/5、浙江省的1/3。2008年,福建省R&D经费支出为102.13亿元,其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10.0%,而在全国的R&D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占24.71%,福建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福建的基础研究薄弱,难以产生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和重大的技术突破。
2.2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较为匮乏
首先,科技人才总量小,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偏少。与全国先进的省市相比,福建省科技人才队伍仍然存在人才总量规模偏小、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省属的科研机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8.2%,低于全国10.3%的平均水平;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22.2%,也低于26.2%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高校拥有的院士人数仅占全国高校院士总数的2.4%;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仅占全国高校的1.5%。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及研究与开发机构分别占全国的21.49%、14.66%,广东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8.4%,而福建省仅2.25%,2007年每万人中拥有R&D人数为13.3人,与长三角、珠三角无法相比(广东省为21.1人,浙江省为25.6人)。
其次,特殊专业人才明显缺乏。福建省某些行业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的领军人物、管理人员匮乏,特别是三大主导产业的专业人才无法形成队伍,新兴和前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匮乏,加之海西区工资报酬水平较周边长三角、珠三角低,无法吸引国内外顶尖专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达不到主导产业持续向上发展的要求。
第三,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强。从论文产出上看,福建省万名R&D科技活动人员论文数居全国27位,从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量的区域比较看,福建省仍处于中下水平。从通过授予专利权数量上看,福建省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17位,高校教师授予数量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居倒数第3位,福建省在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排行榜中居31位。这反映了福建省有影响力论文的产出很低,具有原创性创新成果的科学家很少。
2.3省内科技资源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福建省的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相应的实验与研究条件相差甚远。同时,全省科技资源分布地理差距明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地,其他地区仅有少量分布,仅福州和厦门两市的科研机构数就占了65.7%,科技活动人员占82.8%,科学家工程师占85.4%,博硕士学位人员占93.9%,科技经费筹集额占91.9%,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占91.4%,R&D人员占87.8%,R&D经费内部支出占94.1%,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全部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地,其他设区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薄弱。这种区域配置失衡的状况对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2.4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企业在科研人才队伍、研发经费等方面取得显著增长,与创新型省份的标准相比,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完全确立,根据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福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第18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特别是其中的“制造和生产能力”居全国第28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首先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至2009年,全省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在70%以上;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比例较低,2009年福建企业获得授权专利有4402件,仅占全国企业授权专利数的2%。2008-2009年,企业共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仅336件,占全国的比例不及1%。其次是大部分企业未能设立研究机构,研发能力较弱。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开发面为22.6%,2003年下降到11.2%,2007年又下降为9.3%。至2008年,全省15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机构的仅777家,且科研机构数呈现出减少和不稳定的现象,这大大影响到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低于邻近的沿海省市。再者是福建省新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在技术培训、生产管理、技术经纪、产业化服务等环节都需加强,服务功能有待拓展,服务手段有待提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问题,由于我国现有贷款审核制度以及中小企业大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信息不对称使得本来就缺乏融资途径的中小企业难上加难。
2.5有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尽完善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政府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改革。政府科技管理的“部门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缺乏有效的统筹及战略协同,形成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机械性目标分割,既加剧了成果转化的难度,又易于出现部门性重复浪费的倾向,造成了低水平重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科技资源投入的效率。其次表现在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亟待健全。由于部门分割以及目标取向的不同,参与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在创新活动组织中彼此分割、相互脱节,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弱,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科研院所和大学无法参与,反之科研机构和大学承担的政府科研任务,企业也没有渠道参与。知识、信息流动不畅,知识从科研院所和大学向企业流动被这种分割体制限制了,难以实现顺利的转化。大型研究设施、信息数据系统不能对社会全面开放,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制度,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再者表现在自主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自主创新的巨大作用,却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各级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不少地市与法定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科技投入“四两拔千斤”的引导、拉动作用不够突出,科技投入产出的“倍增效益”不够明显,制约着当地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提高福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自主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3.1不断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快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省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应当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县两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在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应当达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
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比重。建立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R&D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全省R&D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
3.2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海西产业高地人才”计划,围绕全省优势学科、重点产业、高新技术等领域,建成200个左右产业人才高地,设立一批自主创新岗位,重点培养和引进200名技术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领军人才,形成50个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建成100个能够明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学研创新平台。
实施“海西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围绕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及高校、科研和其他事业单位等创新载体,引进300名左右海外(含台港澳地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一批国内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加大创业人才支持力度,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资)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建设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和人才高地。建立一批创新创业基地,表彰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实施“海西创业英才”培养计划,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设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技术骨干,以及在企业服务、行政关系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有较强的技术研发或经营管理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业绩显著、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海西产业优化升级的优秀创业创新人才,选拔进行培养,支持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建设、产业攻关、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支持其所在企业做强做大。
组织开展两岸学者海西创业行动,逐步完善两岸学者创新创业育成中心,继续完善台湾专业人才来闽创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聘用台湾人才,同时也鼓励全省优秀人才到台湾升学、就业。鼓励台湾的专业人才参加大陆的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等试点工作,可适当采用兼任职务、讲学、咨询等多种形式来推动两岸的人才交流,建立台湾人才及其研究成果数据库资料。
3.3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需求、统筹物质信息保障与人才保障、统筹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统筹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整合全省科技资源。
规范平台资源在共建单位中的共享,强化财政投入形成的平台资源面向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开放服务,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转化、检验测试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提供产品设计、咨询、培训服务等。
加快建立以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开展多形式合作,促进跨地区技术与资本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借梯登高、借智成势、借力兴业的发展新格局。
3.4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力争达5%以上。
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加强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参与科技投融资,加大对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金流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新型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在福建省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信息库,成立相关中介辅导机构搜集信息、提供服务,积极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尽快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再融资。
用足用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
3.5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的要求,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建立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结合,把提高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指标,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与共享,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的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结合全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等综合性问题的实际,加强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严格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和成果评估评价、信用和经费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和决策议事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 上一篇:业务经理自我工作汇报
- 下一篇:国内乡镇企业发展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