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

时间:2022-11-29 10:11:00

导语: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自然垄断产业革新

一、自然垄断产业概念及特征

传统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独家垄断经营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二是有大量的“沉淀成本”,资金一旦投入,就很难收回,也很难改作他用;三是这些产业中的多数服务和产业是公众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提供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依赖性。一个国家的电力、煤气、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等产业,一般是传统意义上较为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必要性

自然垄断产业容易产生的问题和固有的弊病基本有以下三种:第一,经营目标双重性导致利益难以协调。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的经营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经营者他要追求经济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的公益性,他又要追求公共目标。公共目标要求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质量服务于公众,让利、施惠于公众,自然导致其经营性亏损,这样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二,垄断地位的滥用。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经营者往往会利用其独有地位,收取垄断高价,服务质量低下,甚至附加种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数是国有国营的,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内在的经济扩张与私人企业相比,明显显得不足。另外,由于没有实际和潜在的竞争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往往不注意加强管理,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垄断产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性垄断,而是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造成的垄断。我国产业的行政垄断,就其根源而言,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要是在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垄断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垄断产业向全社会转嫁其低效率运营的结果,必然降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效率,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垄断产业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事关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三、中国电信改革实证分析

在1988年和1994年国务院两次确定了原邮电部政企分离和邮电分营的改革目标,但是直到1998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特征仍然是政府部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电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投资等都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1998年以后,我国电信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做法是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成为了我国电信业新的政府管制机构,对电信实行宏观管理,而不再直接从事电信经营。随后又进行了邮政和电信分家,中国电信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电信运营商。改革前,1949年~1993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国家级电信总局(中国电信);1994年~1998年管制部门是邮电部,经营部门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1998年~2001年管制部门是信息产业部,经营部门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中国铁通。

在电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电信自身的特点,我国基本上采取逐步开放的原则,即先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然后开放数据和移动通信业务,最后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和基础通信设施。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主要有6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400多家增值电信、无线寻呼企业相竞争,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十年以前,以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为标志,我国拉开了自然垄断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序幕。改革提高了电信业的效率,也使社会福利明显增加。

四、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政策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引进新的竞争者。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价格和市场准入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而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率。那么,解决行政垄断问题就必须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和市场,扩大市场竞争范围,在垄断产业取消政府依据市场容量测试设置的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意味着允许新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垄断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只限于分拆之后的原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效率,解决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些难题,而且对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秩序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有长远的意义。加快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彻底剥离企业的政府职能。随着市场化改革实施,把政府管制的理念、职能,由保护生产者利益调整到兼顾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强化公众利益上来。形成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有效竞争的格局。目前,对垄断产业最大的改革措施就是进行市场拆分,但是拆分的结果只是使市场有过去的独家垄断转变成区域垄断。实践表明,建立在区域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没有触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基础电信服务的垄断结构,不能等同于同一市场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发展直接竞争,打破区域垄断结构,是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2、实施市场重组,推进产权改革。行政拆分重组应当与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重组和投资体制改革结合进行,注重产权结构的优化,实现产权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垄断产业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家应该明确在垄断产业实行鼓励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使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淡化绝对控股,注重相对控股。改变垄断产业主导企业国有独资和国有绝对控股所有制结构,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

3、适时放松价格管制。价格竞争是全部市场竞争的基础。我国垄断产业的价格机制,多是针对政企合一和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形制定的。在保持垄断经营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放松价格管制的结果,只能剥夺消费者剩余,使得垄断产业获得超额利润。在打破独家垄断格局之后,政府主动要考虑开放价格的行政管制,坚决而稳妥地完成从价格控制转向市场竞争定价的体制。对于开放价格后可能引起的企业亏损甚至行业亏损,可以通过改进管理,增强产权和预算约束,加强市场重组,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来解决,即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竞争带来的问题。

4、逐步建立有效的现代监管机制。监管体制改革之后,政府职能有待调整和转变。从我国改革的现状来看,还没有解决好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监管制度,按照更具有灵活性、更易于快速反应、更重视实际效果的原则组建监管机构。调整监管的职能和方式,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和防止灾害为目的的,通过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经济制定一定的标准。将政策制定职能和监管职能分离,做到政监分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凡是直接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提前向受影响的各方及公众通知拟考虑的问题,说明拟考虑的事项并解释受影响各方如何参与。

5、加快制定相关立法,以适应放松管制的新形势以及管制体制的改革。规制改革要以管制立法为先导,按法定程序进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放松规制改革沿袭的是一种先改革、后立法的传统。正是因为管制立法体系的严重滞后,才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适应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改革,提高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效率,必须针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对政府管制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市场结构的重大调整、被管制企业的权责利关系、有关价格、服务质量、市场准入等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