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的价格体制以及影响
时间:2022-11-25 11:49:00
导语:国际市场的价格体制以及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资本具有不断扩张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打破一切地域界限,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配置,正是这种扩张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化在总体上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一体化本身对不同国家提供的机会是不一样的,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国际资本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方纳入到了同一个市场和同一个生产体系之中,通过国际市场价格体系、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手段垄断了更多的利益和发展机会,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促进作用,有时甚至会威胁到其经济健康自主的发展。
就对经济结构的作用和影响而言,一国经济国际化的实质在于这个国家最终要比较深入地纳入到国际市场的价格体系中去。这也是世界经济作用于一国经济的本质表现,并进而对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效果产生影响。那么,对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形成特点的认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不少,但稍感不足的是其中大多或者不够深入,或者结论比较片面。而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又迫切需要我们处理好国内外市场的关系,因此对国际市场价格体系形成的进一步分析就显得重要了。一?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形成
在当前已经充分发展了的国际市场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和消费者必须遵守一个一般的经济规律,也就是价值规律。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也超出了国界,使得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这样,任何一个国家的价格已经不可能自成体系,都要与国际市场价格发生联系,尽管联系的紧密程度随着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进口的商品结构和外国资本的流向等因素而变化。
马克思卓越的工作使得他提出了国际价值这一范畴。从而我们知道,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确定国际商品交换价格的基础,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国际生产价格是由各国的平均成本和各国平均利润之和的多少决定的;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价格的中心,商品交换是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这种法动主要来自供求关系引起的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是这样,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关心国际经济体系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国家的影响,则对国际市场价格体系内在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分析就不可回避。
(一)两类商品价格的形成
一般来说,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更确切说是由商品的国际平均生产价格决定的。但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力量不平衡或者主导与依附的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就会被严重扭曲。
初级产品价格的形成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本世纪以来初级产品对于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平均每年以0.6%的速度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下降趋势?
有人以垄断没有消灭竞争为理由,认为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使国际市场的价格长期背离平均价格,即使垄断价格没能被竞争打破时,从总体上看也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了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生产者手中。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或者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中比较正确的话,那么用它来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时就过于简单化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贸易结构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缩短本质上的差距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一个根本局限在于出口的多少决定着其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必不可少的进口的多少;而发展中国家又过分地依赖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其它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口的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机器设备、先进技术等高附加值的制成品。更由于发达国家的大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有利地位和对世界生产和流通的控制,发展中国家要根本改变不利的经济地痊以及争取在世界经济各个领域有更多的发言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单纯强调国际市场的价格以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就把事情简单化了,不利于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不利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质上的把握。
国际市场上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的力量,不管我们愿意与否,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使得在决定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因素中还有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的东西在起作用,对它们的分析将会加深我们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认识,并从更高的角度来研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较长时期以来,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不能否认的是初级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比重依然很大,对其中的大多数国家甚至仍然居于主要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则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尤其包括那些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进口。
由于出口能力有限而对进口的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对那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进口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出口有本质上的区别:发达国家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本质上资本增殖的一个过程,目的是获得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对外经济贸易上的这种差异,使得在商品交换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被置于下分不利的力量对比之中:为了获得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制成品的进口,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被压低;相反,发达国家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制成品的价格即使被抬高也会有人来买。来自发达国家的制成口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很大比例和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得其使用价值,这些产品将加入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过程中去。因此人们有理由说“初级产品价格相对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际交换中力量对比不平衡带来怕。”
也许还有人会提出疑问说,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买方市场,为什么还会引起由于存在力量对比失衡带来的商品价格的高估和低估呢?确实,当今国际市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市场的多样性为商品的购买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但不论怎么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在世界经济中不同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尤其是发达国家大的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强化了彼此地位的差异。尽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垄断不可能消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但我们不能低估它们对重要商品的较长时间的垄断,何况发达国家一直存在着对经济的干预,用贷款、税收甚至行政手段等一系列措施影响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并加强了对关键技术和设备出口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过于强调买方市场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从发达国家进口汽车不难,但生产汽车的技术需要很大价钱才能买到,甚至花大价钱也买不到。
落后国家为了出口更多产品,往往不得不助于货币贬值的方法鼓励本国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这样的政策有时会起到促进出口和抑制进口的积极作用。然而当经济发展所需的进口难以甚至不可能压缩时,货币贬值就会带来极大的副作用:须出口号晚多的商品换回相当的制成品。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买方市场,实际正是初级产品以及低附加值的制成品才更具有买方市场的条件,而这些产品却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如果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极力寻求扩大出口的话,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的价格就会降得更低。
在分析初级产品价格形成时,还有三种因素不应该被忽略。第一是初级产品分布的广泛性。大多数初级产品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在许多发达国家也生产。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虽然丰富,但是北美、大洋洲等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对农产品来讲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竞争力比发展中国家更强大。当初级产品的价格提高很大时,发达国家将会增加自己的初级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初级产品的价格又降下来。也就是说初级产品的价格很难从总体上得到提高。第二是矿产品的不可再生性。矿产品的生产实际上是一国财富永久性的损耗。人们开采矿石,但是人们并不生产矿石。购买者支付的仅仅是开采和运输的费用,并不包含矿石本身。因此,矿产品并不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因为它们没有可再生产的性质。第三是初级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许多统计资料已经显示出初级产品的价格变动比制成品的价格变动剧烈。这是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脆弱地位的必然反映。价格的突然变化,会给生产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带来严重的干扰,给经济增长平添一重障碍。
高附加值制成品价格的形成
这些制成品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关于其价格的形成,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点,我们曾经提及在国际市场的商品交换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地位主要在于存在着资本增殖和寻求使用价值的这两种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高附加值制成品的价格在交换中不可能被高估。
另外一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能力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结它们的经营增加了许多方便之处。跨国公司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们的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很密切的贸易联系,大的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额占它们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大。这种贸易关系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关系,跨国公司内部是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的,商品的价格实际上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而决定,从而形成了一种内部价格,也就是转移价格。这种内部价格构成了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大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它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生产的所有过程,那么只有它的最终产品才会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估价它的产品时的自由空间是相当大的。
(二)价格体系的形成
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价格体系的引进能够促进一国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观点也被许多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所肯定,认为国际价格体系能够较好地引导各国的经济发展。如果我们站在发达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上述观点也许是正确的。可如果从整个国际经济关系的范围尤其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那么它也许就存在很大的缺陷了,至少是非常不全面的。?宏观上说,国际市场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价格体系。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产品,只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按照这个价格体系进行交换。随着各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价格体系也就会逐渐渗透到各国的经济结构之中。
一般意义上,一个国家的价格体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变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对应着的价格体系。但如果考察整个国际市场,情况就要复杂一些。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占有并将维持其主导甚至统治地位,国际经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经济体系必然倾向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并在价格体系的结构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国际市场的价格体系更适应那些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则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很难适应外部的这样一个强大的相对价格体系,因为在它的发展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前,外部市场的价格体系的过度渗透会造成自己价格结构的严重失调。
这种价格结构的失调或者扭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它可能由国内的经济政策或者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引起,就像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出现的情况那样。表现在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与市场割裂,脱离了市场关系,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
与内部引起的价格扭英一样,由外部市场带来的价格结构失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亲样严重,改正起来也许需要更大的气力,因为世界市场的变化更不是一个国家可以控制得了的。
一般说来,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往往占有非学重要的地位。如果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较强,农产品的价格就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强有力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农产品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发展中国家自身保护不当,农业就必然受到极大的损害。这种现象在非洲、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比较普遍。
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如果农业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听很大部分将陷入贫困境地,随后也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各个阶层的利益。
?产业结构的失衡可能会带来进口的大幅度增加。这时,出口能力并不见得有多少增强,发展中国家因此将不得不在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资金亚洲起外债规模扩大。
当今世界上被债务问题困扰的国家虽然比80年代有所减少,但债务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只不过暂时有所缓解罢了了偿还债务和购买必须的进口,发展中国家必须扩大出口生产,这就会使得在没有有效地限制世界市场的消极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依赖。
在把各个国家纳入到国际市场和价格体系的过程中,那些大的跨国公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更有利的生产和经营条件把一部分生产和经营活动转移到其它的国家。一方面,它给东道国经常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这种积极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同时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时政策引导无力,对外开放的产业部门便将面临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由于和跨国公司的力量对比悬殊,发展中国家相应部门的企业难以在竞争中取胜,跨国公司就会得以在这些产业部门扩大它们的存在甚至取得支配地位。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只不过在当代表现的更隐蔽更不易被人们察觉罢了,南美的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遇到的困难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跨国公司的大力渗透之下,国家内部的价格体系已经没有统一而严格的意义,从而也很难说有经济的自主权,实际上很可能形成对国际资本的严重依附。
在考察跨国公司时,我们不应小视其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以通过“价格转移”而获得额外收益。这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优势,是国际资本高度发展的产物。价格转移是指跨国公司特有的优势,是国际资本高度发展的产物。价格转移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它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各个分支机构之间进行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交换的时候,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换价格,使不同分支机构的利润从一个分支机构转移到另外的机构。比如跨国公司通过价格转移可以逃避高额的税收,也可以逃避东道国对外汇的管制。
尽管当今许多国家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企业加强了管理和监督,但是由于所谓的内部市场的存在,跨国公司会通过各个分支机构的资产交易实现价格的转移。价格转移是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跨国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地独立于市场运行机制外是跨国公司的一个突出特点。二.等到的启示
对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也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简短的结论
国际市场中不同种类商品价格形成方式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财富会有所流失,它也很好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为什么总体一持续恶化(下表例举的仅仅是80年代的情况)。?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在80年代的变化(%,每年)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发展中国家-2.6-2.41.8-1.8-20.3-0.51.41.1其中拉美-3.20.01.8-1.9-17.3-1.51.61.6非洲-1.9-2.91.6-2.2-35.9-6.4-9.18.7东亚-2.91.34.6-1.5-12.30.33.30.3西亚-0.3-5.9-0.8-2.0-43.2-3.5-17.612.7中国-5.8-1.03.1-1.9-12.60.71.62.4中国1.31.0-1.70.68.70.41.0-0.4发展中国家如果防范不力,国际市场所具有的无处不在和无所不包的这个基本上适应发达国家的价格体系会逐渐造成发展中国家价格结构的扭曲,并且影响其产业结构的改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为了分析不同国家各主要生产部门的劳动利润率,曾经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部门劳动力分布和不同部分附加值分布两者之间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发达国家的不同部门两种分布有接近的趋势,在不同部门两者的比值(即每个部门内平均每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创造的附加值)在逐渐缩小,在80年代的最大差别已经减到3倍左右。而在发展中国家,不同部门的最大差距则有20多倍,并有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对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加入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的只有少数部门,这其中当然包括外贸部门,和受跨国资本控制的部门;但是,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包括进去,处于不发达的甚至是百资本主义生产阶段。一方面向国际资本的严重倾斜,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产业十分落后,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否认对外贸易对落后国家有利的一面,而是说明国际市场不是对所有的国家都是中性的,尤其对发展中国家会带来一些外部限制,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加以防范,将造成国民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即使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对价格体系这个问题也不能有些许的掉以轻心,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它都很难唯同时在许多领域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而对其不占优势的产业进行的保护也许是必须的。
(二)相互依存、相互争夺和机会有限
资本的国际扩张加强了各国经济间的依存关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利益交错、荣损与共的状况。各国间的共同利益所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深度也加强了。一体化和区载化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区域集团内部,除了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加强,成员国的政治体制和奉行的对外政策在一些时候也会较多地趋到一致,这种情况在西欧联合过程中尤其明显。
然而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毕竟资源有限、市场容量有限、发展机会也有限。各国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利益并没有国为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而消失,实际上它波及的范围更广,只不过利益冲突的解方法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引起严重的军事对抗,而可以用和平协调甚至是合作的方式来实现。
在一体化和区域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民族经济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的矛盾。区域化的发展尤其如此。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固然有其内部经济依存度提高和政治安全的考虑,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强与北美和日本的竞争突力。而欧洲联盟的启动,更进一步刺激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扩展,美国提出“美洲倡议”,积极促进美洲国家的经济联合;日本加快与所在地区各国的经济联系而“重返亚洲”,等等这些战略调整,无一不是为了争夺在全球和所在区域的经济主导极和控制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国际间的较量。还应指出的是,在区域集团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多速欧洲”就是一个例子,西欧各国在市场统一、货币等经济政策的协调上步调并不那么一致,反映出了当前欧洲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目前,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间、国家和集团间以及集团之间的竞争并存。交错,并且集团间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国家间的竞争相比,交锋更多、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过去各个竞争对手在不同的领域出动,每个竞争对手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不很激烈,也就是说经济互补性较强。美国、西欧和日本在二战略之后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市场容量还相对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近年来则出现了不同的形势,在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方面,存在着三个几乎平等的竞争对手,即北美、欧洲联盟和日本(有时包括东亚的一些国家)。由于经济集团之间平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给自己的资本和产品寻找出路,相互间市场的争夺则比较激烈。
在一体化和区域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境况,西方国家走在了前面,并占据着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中美国更极力想要谋求一个以它为主导、以西方联盟为主体押际经济秩序。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谁在国际社会中被孤立,谁就处于不安全状态。但同时,发展中的经济又受到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的严重制约。经济国际化并不会自然带来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如何使国际化和自身经济发展这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争取在世界经济中较有力地位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用大力所解决的问题。
有学者经常以东亚的新兴工业国来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获得快速发展的例证。这里需要指出的有两点。第一,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自己的价格体系并不是没有保护,恰恰相反,韩国、新加坡等国一直极力注重处理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对自身的价格体系有适当的保护。比如,新加坡政府有力地控制着对外贸易,并采用税收等政策鼓励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尽可能地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没有因为国家小而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依附于国际市场。在韩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实行着对农业的保护措施,对外贸易政策中进口的成分即使在今天也很大,国家也对高技术产业大力扶持,鼓励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第二,东亚国家在战后拥有特殊的外部环境,一段时期以内,国际资本对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极力扶持的。
(三)南北矛盾是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威胁
世界经济的贫富两极结构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发达国家正在强化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体系。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需要变革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慎重制定发展战略之外,必须在积极进行对外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弱国际资本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改善现存在国际经济秩序作出艰巨的努力。
由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当代国际资本的空前扩张虽然便得世界经济愈益走向一体化,但是并没有带来各国经济发展的同一化,事实上甚至出现了与此相反的趋势。
实际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空前国际化发展使得原来作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到了整个世界,原来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虽然发达国家内部工人阶级与资产者的矛盾有了很大的缓和,但是在不发达国家这一矛盾却没有缓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使得原来一国内部的矛盾融入了究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是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甚至绝对贫困化更大的范围地在发展中国家发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世界经济一全化和区域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经济政治关系的更多机遇,将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开展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在国际关系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世界经济政治斗争的主战场已经从欧洲转向亚太。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形势和国际环境已经变得更加复杂。一化和区域化一方面给我国提供发展同周边国家及其它国家经济关系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了更强有力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的准确把握和采取相应有力的对策。
- 上一篇:企业有效供给理论经济问题思考
- 下一篇:银行职工尽职尽责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