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2-04-29 10:06:00
导语:小议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来保证适龄儿童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但仍有很多家庭采取择校的方式为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本研究以初中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考察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在“小升初”阶段,家庭资本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进入较好的初中就读。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方面,家长认为好的初中更有利于子女以后的学习;另一方面,初中以“金钱”、“分数”、“关系”三个指标作为招收“择校生”的依据。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家庭资本
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来保证小学毕业生能均等享受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机会。然而政府制定该政策的初衷也许会受到家庭的干涉,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家庭利用已有的资本,采取“择校”的方式,为子女完成初中阶段的教育。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源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目前“小升初”的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容回避。据相关调查显示某地2003年有34.3%的小学毕业生在获得教育行政部门公派学位后依然择校,而有择校意愿的小学生比例超过总毕业生人数的70%。[1]家庭资本在择校行为中的干预作用,不仅使得家庭对优质教育的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政策产生矛盾,也使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社会平等化目标难以达成。
本文以初中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围绕陪读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来分析家庭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以使人们对该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并为今后继续研究该群体的相关行为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回顾
家庭资本与个体在何种类型学校受教育有十分复杂的关系。在一些研究者那里,教育被当作一种代际传承的主要机制,那些拥有较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的家庭,总是能够通过使子代获得较好的教育而将自身的优势一代代传下去。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将教育看作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那些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位置的家庭,总是有着让子代追求更高、更好教育的迫切要求,从而使他们跳出自身的劣势阶层位置,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2]这两种理论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家庭资本在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国外有关家庭资本与个体受教育间关系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项著名的调查报告(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英国的《普洛登报告》)。这两项报告的结论使人们注意到并非学校质量而是儿童的出身背景对学业的获得产生更重要的影响,由此导致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并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阶级“抵制”理论、“文凭社会理论”等,但这些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整体性社会、阶级或地位群体是如何通过学校系统再生产的,而没更多地考虑到学校以外的其他因素,因此有其局限性。在这之后,又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育平等问题,就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问题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讨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研究假设是,虽然教育机会总量在不断增加,削弱不平等影响的教育政策在持续努力,但来自社会阶层背景方面的不平等则一直持续着,或者说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总是在最大限度内维持着。[3]但上述社会学研究似乎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他们主要研究个体的最终“学业成就”、“教育获得”这一结果,而对于产生这一结果的教育选择、分流过程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干涉作用。好在西方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家庭资本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他通过对法国社会的研究指出,学业成功的不平等绝对是个体间固有的、天生的不平等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资本的传递,而这种传递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形成的惯习实现的。[4]日本学者天野郁夫也对教育过程中的家庭文化资本的承袭作了论述,指出父母的学历所代表的学校教育成果,作为“文化资本”不仅在家庭里积蓄着,由子女继承下来,而且子女和家庭的升迁性流动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给子女选择怎样的学校教育和机会。[5]
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社会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验证国外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理论。比如李春玲通过对近6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家庭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资本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很不相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6]但是她讨论的是在不同的年代中家庭背景各因素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联性。潘彭丹和余期江通过对比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98级和01级本科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发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中上层以上家庭出身的子女存在巨大的优势;在热门专业选择上,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不过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家庭资本对子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分流上的差异。还有很多学者比较了城乡家庭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获得的影响,以及提出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建议。教育学界则主要从社会因素考察教育分流,比如从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法规或学校教育方案角度探讨教育公平。[7]在这些研究中,有关阶层差异对教育及其获得的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实证性的研究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重在考察家庭资本对个人学业成就获得以及个人在社会阶层中最终所处位置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多探讨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学者所关注的是政策的公平性,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该阶段的教育属于最基本的“生存教育”且国家已制定“就近入学”政策,因此在这一阶段家庭间对教育资源的竞争还不明显。但事实上,随着“陪读家庭”这一新兴群体的出现,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在“小升初”阶段,甚至更早的阶段就已展开。因此以陪读家庭为调查对象,研究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很有必要。
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两点研究假设:一、家庭资本对“小升初”的择校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的择校行为可以理解为对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择的前期干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择校行为:部分小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理想的初中学习,家长通过其他途径为其子女选择教育设施好、师资力量强、升学去向好的学校就读的行为。
2.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户籍所在地与就读学校的所在地不一致,使家庭额外向学校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也称赞助费、借读费。
3.陪读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按照就近入学原则,采取缴纳“择校费”的形式将子女送入优秀学校就读,并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子女生活起居的家庭。
4.家庭资本:在本调查中,笔者将家庭资本分解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的内容。
5.小升初: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继续学习。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通L区的初中陪读家庭,发放120份问卷,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抽样方法方面采用雪球抽样的方法获得所需资料。
2.结构访谈法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更加深入详尽地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另采用结构访谈的方法进行辅助,采用判断抽样的办法选取12个个案,其中隔代亲属陪读4名,父母一方陪读4名以及父母双方陪读4名,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陪读家长对择校行为的认知。
(三)资料整理方法
1.对问卷所得数据通过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采用编码法对12份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记号:
a陪读层次编码:该编码表示被访者所属的陪读层次,隔代亲属陪读用“GD”表示,父母一方陪读用“PT”表示,父母双方陪读用“PS”表示。
b个案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
c话题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4、Q5等表示。
B编码方法:
第一组为陪读层次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GD-C1-Q1”表示:来自隔代亲属陪读家庭的被访者(GD)个案1(C1)对问题1(Q1)的回答。
(四)调查区域
本调查选取了江苏省南通市L区作为调查区域,选择该地区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该地区拥有一所国家重点中学、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二所市重点中学。教育资源集中,择校现象普遍,这与本文的研究内容契合。其次四所学校周边社区入住着大批从外地前来照顾子女日常生活的“陪读家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陪读区”。由于调查对象居住较为集中,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后作为本地人选择该区调查具有语言上的优势,有利于本人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对该区进行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资料。
(五)样本情况
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0份,调查中由于部分陪读家长未发生择校行为,所以未纳入本次调查中。经过整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9份,作为本次调查的109个样本。有效回收率为90.83%。12位访谈对象也是从109份样本中选取。在被调查的109位陪读家长中男性家长23人,女性家长86人。城市户口的家长8人,农村户口家长101人。他们孩子的户籍所在地与目前就读学校的所在地都不一致。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择校行为概述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通L区的初中陪读家庭,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最终所获得的109份样本中调查对象都存在择校行为。
表1家庭择校的原因
原因频数百分比(%)
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不利于孩子发展9688.1
家庭经济能负担择校费用2422.0
受周围家庭影响择校1917.4
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应该上好的中学4137.6
交通方便,有利于家长陪读和工作109.2
选不了更好的学校,退而求其次1311.9
其他97.4
合计109
注:该问题是多选题,所以各选项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
表1所示的各种原因中,88.1%的家长是因为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为替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发生择校行为的,37.6%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所以才在“小升初”择校过程中进行择校。22%的家长是在自己经济水平可承受范围内进行择校。17.4%的家庭则是受周围家庭的影响,有一种从众心理。11.9%的家庭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选不到更好学校后,作出一定的妥协,隐含一丝的无奈。还有一小部分家庭则是出于工作和其他的原因择校。
根据样本情况,笔者发现:被调查的家庭之所以产生择校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经济因素在这里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从众”、“退而求其次”等,也多是受到家庭期望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一点与过往一些研究所得的结论相符合。笔者在下文将分别讨论。
表2孩子就读学校
所在学校频数百分比(%)
国家重点中学1412.8
省属重点中学2825.7
市属重点中学6761.5
合计109100.0
家庭通过择校后,子女实际就读学校如表2所示,109位陪读家长中,子女在国家重点中学就读的有14位,在省重点中学就读的有28位,在市重点中学就读的有67位。
但109位被访者中有13位家长表示目前子女就读的学校并非理想中的学校。其中12位家长希望子女在国家重点中学读书,1位家长希望子女在省重点中学读书。他们之所以没能让子女进入理想中的学校读书,有7位家长是因为孩子小学阶段的成绩离理想中学校的差距较大,学校拒收。4位家长是因为不能承担高昂的择校费。1位家长是因为缺乏对应的社会关系,另有1位家长则是出于其他原因。
从孩子就读学校的分布比例上,我们发现给孩子选择市重点中学就读的家庭占到样本总量的61.5%,远高于其他两个选项。经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各个学校的收费和师资力量都有密切关系,下文会进行详细阐述。
(二)家庭经济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
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庭的收入或财富,它为子女的教育提供物质上的资源。本调查在考察一个家庭的经济资本时,除了看其上一年的总收入外,还通过比较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那部分费用来衡量家庭经济资本的高低。
根据《2007年江苏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23657元/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数1.42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813元/年,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2.67人。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陪读家庭,与其他群体相比,此类家庭在家庭成员的职业构成方面较复杂,且存在很大的临时性,很多母亲因为陪读而放弃原来的工作,在陪读所在地采取打零工的方式挣钱,但陪读结束后她们就会放弃这种工作。因此在家庭年纯收入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就调查对象实际反馈的家庭年纯收入看,109户家庭的年平均纯收入比年鉴纪录的数值要高。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和实际调查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伴随择校行为所产生的“择校费”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负担的,因此发生择校行为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通过对样本的频数分析,以及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笔者将陪读家庭中,年收入在10000元—29999元的定为该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30000元—49999元的定为中等收入家庭,50000元以上的定为高收入家庭。(该划分是在参考样本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所定的相对标准,因此与国家标准不同)。
表3经济收入等级与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交互分类表
经济收入等级孩子就读学校合计
国家重点中学省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
低频数362938
百分比(%)7.915.876.3100.0
中频数4193356
百分比(%)7.133.958.9100.0
高频数73515
百分比(%)46.720.033.3100.0
合计频数142867109
百分比(%)12.825.761.5100.0
将“收入等级”与“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两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个变量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肯德尔tau-b相关系数为0.282,斯皮尔曼系数为0.300。但却是负相关。这一点比较意外。后笔者经过访谈发现:L区内流行一句顺口溜“要名气送孩子去国家重点,要玩送孩子去省重点,要学习送孩子去市重点”。
该顺口溜直接反映了三类学校在陪读家庭心目中的印象,家长普遍认为初中教育阶段,市重点学校管的严,抓得紧所以高中升学率很高。国家重点中学名气大,家长都希望孩子进,但它的门槛高,严格按分数录取,择校费也比其他学校高出四、五千。省重点中学由于前两年为了收择校费盲目招人,升学率有所下滑。因此在家长看来现在“择校”以“国家重点与市重点为优,省重点次之”。所以下文对学校类别的划分中,笔者将“国家重点与市重点”定位优,“省重点”定位良。
而对于学校收取的择校费额度,该区家长表示理论上国家重点中学三年18000元,省重点中学三年16000元,市重点中学三年14000元。但各个学校又会根据学生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或是家长有无在本地买房等情况划分好几类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择校费额度多在理论额度上下波动。通过样本均值比较发现为子女选择国家重点中学的家庭,所缴纳的择校费平均为15166.67元、省重点中学平均为12091.67元、市重点中学平均为11654.17元。
因此将上述两点原因与表3结合,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家庭比较理性,在给孩子择校时,将学校教育质量和收费标准重点考虑,没有一味追求学校牌子。这也很好解释了收入等级与孩子就读学校间负相关的原因。不过高收入家庭中为孩子选择国家重点中学就读的比例大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这一点倒是符合笔者的预期。
- 上一篇:失业保险的发展及完善透析
- 下一篇:广电网络竞聘讲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