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实力策略论纲

时间:2022-04-07 09:15:00

导语:我国软实力策略论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软实力策略论纲

摘要: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国家实力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软实力战略。我们应当在澄清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以跨级跃进的软实力战略统摄中国的软实力构建计划。通过复兴传统文化、追求文明国家,抓住经济优势发展软实力,通过外交手段增强软实力,尤其抓住能源政治的机会、不断争取国际政治话语权,和平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软实力;战略定位;同化力;文化影响力;跨级跃进;文明国家;能源政治

如今,软实力(或软权力,软力量)仿佛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政治理论家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与之相应的是传统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补充,他们共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实力体系。

一、无政府的国际社会

国际世界是一个无政府的世界,没有一个类似政府的机构对国际社会进行管理,从而维护世界安全、稳定。无政府的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所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霍布斯认为"人对死亡的恐惧"使得每个人通过契约将个人权利让渡给主权者、建立起国家--利维坦。但国际社会能有这样的主权者吗?它有权利有能力建立一支强制力量来维护世界秩序吗?它由谁以怎样的方式构成?它如何运行?等等。都是在现阶段无法付诸现实的东西。

联合国也许有这样的理想,但联合国建立之本意是维护世界格局(或者说均势),而它却无法超越国家。如今,欧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仿佛在说明超国家的可能性,但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欧洲一体化进行反思:一、欧洲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正是这一背景成就了一体化的可能性,而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并无类似的文化背景。二、欧盟的"一体"是经济的一体。三、欧盟并非自足的独立体,至少欧盟的外部安全并非由它的防务力量来提供。

国际制度的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本能地求诸于武力相助,而理想主义的努力追求又使国家认识到国际谈判、商业交往,强调说服。正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冲突与对和平秩序的追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抗,形成了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强调实力的重要性,更具体地说是倾向于强调军事、技术、单边主义政策。它对外交缺乏耐心,会更愿意借助实力。

欧洲模式注重经济实力,注重交往与谈判,认为国际法和国际机制比单个国家的力量更重要。

二、时代的变迁与实力体系的变化

在十八世纪之前,军事等硬实力在国家实力体系中中有着绝对的重要地位,今天这一形势发生变化。首先,战争的成本与收益比发生了变化。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成本小,破坏也小,而战利品丰富。今天,很难想象如何将一条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线掠走。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考虑,精明的政治家会慎重考虑发动战争的可行性。其次,非传统安全面前,强大的军力并不能像在国际战争中发挥那样的作用。面对国内的恐怖袭击、人体炸弹,数万军队甚至比不过一次国际会谈。再次,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同归于尽的危险,一旦战争发生,将不会有赢家。武力发达到了极致--却产生了消灭武器自身的效果,武力不再成为解决国家之间主要手段。但硬实力也并非变得一无是处,它任然可以通过威慑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谈判中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

硬实力作用不断缩小的同时,另一种隐形力量--既通过影响、同化他国达成本国既定目标的力量正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软实力。在软实力运作的领域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损失往往很小,而各方也较易于达成"共赢"。软实力是使本国利益更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可信度,让本国所提倡的政治价值被别国认同。

三、何谓软实力

软实力通过"润无细无声"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它是一种争取人心的能力,是一种吸引他人的同化力。

正如约瑟夫·奈作所论述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需扩张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看出,奈的软实力概念是一个以"吸引"为核心,以文化传播和国际按制度为两翼的有机概念,它们共同达到"同化"的目的。

而在我国,官方首次正式提出"软实力"概念是在十七大报告上,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可以看出,中国对软实力以国内实力的角度提出,而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定位,以世界视角,以将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为主要方向,以人民为依托和归宿,并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图景。

笔者所认为的软实力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发掘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我们所强调的软实力重要内容文化影响力,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的自身的积极构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带有明显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所体现的是我们的国家利益。

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汉办的成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的出现正是中国人发掘、推广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一部分。

(2)参与国际秩序构建,夺取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国际政治表面上是不同国家之间争夺政治领导权,实际上是争夺话语领导权,最终争夺文明支配权。而政治话语权的实现往往是通向参加国际秩序构建和承担国际责任来实现的。一个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全球"公共物品"、使他国"搭便车"的便车司机国家,必然是一个软实力强大的国家。

(3)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对他国的吸引力吸引力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同化能力,即一国做提出之政治期望是符合他国之期望,或造就一种其他国家愿意追随或接受这类似结果的体系。吸引力不是来自于一国对另一国的强制,而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主动接受和模仿、同化。除了文化上的吸引力,还有意识形态上、制度上、政治价值上的吸引力。只有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政治价值能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并适合该国的本国文化土壤,并由该国政府自己制定出足够谨慎可行的实施方案,作为吸引力的软实力才能发挥作用。

四、中国软实力如何寻找

中国寻求软实力,必须有一套统摄具体主张、制度策略的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为这套国家战略奠定正当性基础的话语系统。

(一)、中国曾经的实力体系

简单地概括可以认为中华帝国的实力体系是这样的,以硬实力(军事、经济)推动软实力(文化、制度),并且强化软实力,而最后软实力独立发挥作用,足以同化、影响、吸引其他民族和国家。

文字的发明与传播到日本高丽,很好地说明了中华软实力的文化吸引力。而游牧民族的入侵与被汉化则是软实力在丧失硬实力支撑的情况下独立发挥作用的绝好例证。把儒家学说即应用到对外事务上形成了的朝贡体系,受中国法律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涵盖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中华法系正是中国文化域外影响力的明证。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叶出口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为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古代软实力的核心,我们可以称其为"文明实力。

(二)、信息时代的跨级跃进

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时代特征的改变导致了权力运行与效应产生的改变,中国作为发展较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战略上的跨级跃进。

软实力战略上的跨级跃进--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意识并不如近代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那么强烈。中国古典政治追求,从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普遍关怀,没有狭隘的国家、民族观点。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人不是从民族而是从文明的角度去认识自我的,民族国家是表层土壤,文明国家才是地质构成,正是后者给中国人带来了认同感。

中国的民族意识启蒙是在近代,随着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不得不通过强大的民族国家来解救危机关头的中国。

而今天,中国和世界都步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的时代精神需要战略跨级。中国人不应从民族国家而应从文明国家来看待自己,以文明复兴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文明复兴的使命就是要给泉人类的伦理生活提供有意义的普遍答案。在制定中国国家战略时把当代中国和世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来思考,把现实的政治力量作为迈向未来文明的支柱来思考。具体到软实力战略上来讲就是: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通过现实政治力量推广中华文明,进而让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三)、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

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来源,而中国传统文化所指向的方向也正是我们通过文明复兴所追求的软实力战略目标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软实力资源:

1、和平与和谐的信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就开始了对和谐、和平的追求。道家的"天人共和乐",儒家的"和为贵""天人共优乐",墨家的"和合故能谐",这些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现实政治实践,形成了涵括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百姓日常生活的"和"普世价值。

今天,"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和平与和谐信念的发展与深化,它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美德。中国有必要让"和谐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出口"和谐文化"。

2、对自然的追求。

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是支配一切的最终规则。我们在寻求软实力的过程中,有必要复兴对自然不断追求的中国古典自然观,有必要复兴中国这一整套自然哲学。

这对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困境解决之道、引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国际秩序,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3、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中国历史是一段不断抗争、交往、融合的历史。而儒家思想本身的包容性使得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面前一一被"化"。它们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所吸收、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中国之所以不间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外乎内外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外因是:不断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来文化与之交流。

一个开发、包容的社会是国际交往中吸引他人,影响他人的必备条件,而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开发、包容的制度,进而形成影响他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追求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恢复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凝聚国人,吸引世人。并以开发的胸襟,包容的态度化外来文化为本土,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

(四)、经济神话与中国模式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经济优势,我们的软实力战略不能忽视经济。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和软实力的关系:其一,一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奠定了其政治地位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也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

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使得国家之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中国如何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变经济这一硬实力为软实力,是软实力战略必须考虑的。其二、经济崛起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公认度、公信度提高。尤其是在2008年的经济海啸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遭受重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却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这必将使得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认同。其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又通过文化产业转化为一种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在战略上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塑造民族精神打造文明风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传播的支持。

(五)、外交领域的软实力

软实力最有效最应当的领域是外交领域,确切地说是本国的外交姿态和外交行动。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正积极投身国际秩序的建立,并以温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中国对外政策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软实力资源呢?

1、外交上的亲和力

中国的外交风格深刻地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尊严、与人友善的和睦、共谋利益的双赢、积极承担的责任感。中国的外交追求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在外交方面的价值推广上,中国不强行推广自己的价值和制度,更不接受霸权国家所强行推广的"绝对价值"。中国承认各国的主体地位,尊重各国的选择,中国提倡各国应有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资格和权利。这样一种开放、容忍、理解、交流的外交态度正是中国获取国际信赖的源头。

2、温和地发展

中国不扩张、不称霸,奉行和平发展的道路。

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言"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受传教士热忱所驱使,在全球传播其生活方式的狂热国家。至少明朝至今五百多年来,中国没有奉行过扩张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将继续集中精力关注国内问题"。中国这个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民族复兴,文明复兴道路是用和平书写的,而成为大国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和平的大国。

3、对建立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

国际秩序就像一辆汽车,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就像司机。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建立起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合作性机制。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来追求国家利益。在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上应积极利用六国机制;在处理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关系上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关系上,不仅要充分利用在联合国的优势、与第三世界的传统友谊,更要积极与非盟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只有积极参与,才能让国际秩序这辆车沿着我们所期望的路线行进,才有可能成为"司机"。

4、开展多种外交活动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援助外交、安全外交是与官方传统外交相辅相成的形式。

各种"中X文化年"活动,积极主动地宣传了中国文化,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各种国际援助活动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友善、负责任的中国,有效地消除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而派海军赴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展现出一个尽力维护世界普遍安全的中国形象。

无论是文化影响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同化力,这正是软实力的应有之意。

(六)、碳政治中的话语权之争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带来政治、经济领域的力量重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电气化革命让美国登上世界强国的舞台,信息化革命则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和欧洲一直在生物技太空技术、能源技术领域中摸索、徘徊。生物技术由于遇到巨大的宗教和伦理压力而不得不有所停顿。在苏联的竞争消失之后,太空技术的浩大投资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基于对人类传统能源耗尽的预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技术"⑦。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政治中,谁取得了能源政治--碳政治的话语、领导权,谁就会取得世界政治的主动权。

而中国在世界政治趋势面前的国家发展战略必将考虑对中国的碳政治话语权的争夺。

其一,中国的优势。中国政府所提倡并推行的绿色GDP概念是对衡量经济之指标的一个突破。充分考虑环境的重要性,经济成就中必须扣除环境代价后再予以考量,这正是中国对碳政治的积极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对碳政治身躬力",以积极的行为投身世界环境保护事业。

这些行为必将为中国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公信力增加筹码。

其二,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履行这中国的环境义务,并以这种态度向世界推行"环境价值观"。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仿佛变成了一场发达国家的闹剧,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共识,但哥本哈根依然存在胜者,与发达国家在减排任务面前推卸责任相比,以中国为达标的发展中国家却主动的态度承担起环境义务。这种态度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碳政治"中的人心向背,谁可信?谁敢于承担?在将来的话语权之争中,谁将有更大的潜力?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必须牢牢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机遇,以深远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确保在这场角逐中胜出。

五.结语--拥有远见的软实力战略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个机遇?我们应当确定怎样的战略以寻求软实力?我们的软实力战略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是远见。

我们的战略必须包含对世界形势发展的远见,包含和平的远见,包含对积极参加国际秩序的远见,包含对复兴中国文明的远见。这样的远见包含了我们的未来,也指引我们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未来。

参考文献:

①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页、第4页。

②JosephNye,"TheChallengeofSoftPower",Time,February22,1999,p·21.转引自肖欢:《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0页。

③公丕祥:《全球化、中国崛起与法制现代化》,中国法学2009第5期,第19页。

④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60页。

⑤强世功:《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文明持久战"下的台湾问题》,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第106页、第107页。

⑥李光耀资政的讲话见:"Create21",AsahiSymposium,Osaka,19Novermber1996.转引自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72页、第173页。

⑦强世功:《"碳政治"--新型国际政治与中国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