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属性的多元化

时间:2022-01-25 09:14:00

导语: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属性的多元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属性的多元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存在动机的复杂性、手段的多样性和结果的效益性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效益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界和会计界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至今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尚无定论。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盈余管理。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控制。

盈余管理的涵义主要包括: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实现中,全球每天都发生着公司调高或调低盈利、虚报营业收益的案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就从未间断,盈余管理现象也极为普遍,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如何看待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从三方面来探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探讨

股票上市发行动机。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公司的上市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上市公司相对来说仍是个稀缺商品,企业能取得上市资格就意味着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主要表现在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筹资优势,开辟低成本的筹资渠道;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具有广告效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变现能力;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支配和控制较大的社会成本,具有资本放大效应。因此,为了能取得上市资格,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

获得配股资格动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配股可以对公司产生直接而明显的效果。首先,可以改善上市公司股本结构、改变公司的形象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其次,可以一次募集大量的资金,有利于投资项目的开展,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还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每股收益水平,有助于树立公司的形象。由于配股价格的高低关系到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数额以及顺利与否,业绩优良的公司的配股价格无疑可以定价高一些,为了提高配股价格,上市公司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维持公司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及其他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2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当其连续3年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如在规定期限内未消除亏损状况,则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退出证券市场。上市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如果上市公司被终止退出证券市场,对广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而言都是莫大的损失,对地方政府政绩也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高层经理人员的变动动机。近几年来,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扭转经营业绩亏损的局面更换了高层管理人员,新上任的管理当局为了使公司业绩有明显的改善,重新塑造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形象,不辜负广大股东的深切期望以及自身业绩的提高、报酬的增加、政治前途的发展等,往往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银行借款动机。公司如果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必须要通过银行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意识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在向亏损公司贷款时,一般会与公司签订条件严格的借款合同,往往对公司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系数、负债权益比率等财务指标有一定的要求,公司一旦违反借款合同的某一条款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公司发觉到本年度的一些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经偏离时,会有很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避税及避免管制动机。在我国一些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公司报告出来的盈利较高时,会引起媒介或消费者的注意,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进行管制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管理者通常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以免引起关注和遭受指责,因而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手段探讨

(一)运用会计手段实现盈余管理

应计制(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人为将资产的价值在整个寿命内进行分摊、对存货的价值按设定的价值流转模式进行确认等一系列活动会导致递延、摊销和分配等过程,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行为,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重要性和稳健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何为是重要、重大的事项以及如何划分重要程度,现实中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只能靠管理当局的主观判断,从而有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收益平均化和秘密准备金的操作更加容易。

会计方法。在会计核算中应力求准确,但是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如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因而不得不根据经验作出估计,从而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假定和估计的方法。这同样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盈余管理

负债转为股东权益。根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企业在计算利润时扣除了债务资金的成本(利息),却不考虑股东权益资金的成本(股利),公司负债的利息必须按期支付,而股利却可以不支付。因此,当公司经营业绩差时,通过与债权人协商将债权人的债权转为股权,可减少财务费用开支和现金流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股票回购。在资本市场中,公司的股票价格包含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因此,当公司公布的业绩没有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时,股票价格将大幅下跌。每股收益是证券分析师预测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当公司管理者预计公司每股收益水平达不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时,为防止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可通过股票回购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规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从而达到或超过证券分析师的预期。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酌量性费用是指费用开支水平可由公司管理者决定的费用项目,如研究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维修费等。这些费用开支通常是面向未来的开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甚微。当公司经营业绩差,面临亏损或业绩滑坡时,管理者为提高公司当期的经营业绩,可以减少当期的酌量性费用开支。

资产处置。资产处置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子公司、经营部门或其它长期资产和投资的所有权有偿让渡给第三方,并以此获取现金或其它有价证券的行为。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无形资产、已经增值的有价证券或某个经营部门等获取收益,使利润达到预期水平。

放宽信用政策或给予销售折扣。公司在临近年末时,看到当年经营业绩不佳,可能会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或给予销售折扣促进销售,以改善经营业绩。放宽信用政策包括延长客户的付款期、向信用不佳的客户赊销商品等。销售折扣则主要是通过价格优惠吸引客户大量购买。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利润。

关联方交易。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关联方交易的类型通常包括购销商品、购销商品以外的其它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租赁、、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存在大量的关联方,因此关联方交易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盈余管理结果探讨

盈余管理将利益在相关各方面进行了重新分配,合理应用盈余管理能给企业带来正面影响,有利于促进企业稳定有序发展,也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盈余管理可以维护合同的有效性,减少订约成本。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说,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因此存在订约成本。而企业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如果有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订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灵活地面对突发事件,从而较好地克服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提高企业价值。例如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告中的数字进行修饰,使之在合同范围内成立,减少重新谈判成本。

盈余管理有助于减少资本市场波动,稳定市场股价。证券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使得股票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价值,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向性。在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投资者的素质还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普遍、更严重。股价的剧烈波动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稳定股价是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对于一个盈利状况良好,运行稳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偶然事件的不良影响,不明真相的市场可能会做出相反的反映,造成股价下跌,为了让市场更好地了解企业,让投资者知道真实的信息,管理者有必要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达到消除不利影响的目的,稳定股价和避免股东不必要的损失。

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激励经营者。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要经常面临各种风险,有的风险是可控的而有的是不可控的,两者都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在以净利润作为报酬衡量标准的情况下,风险对管理者的报酬影响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由于不可控的风险而使管理者承担了报酬风险,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一项新的会计政策的颁布降低了净利润,就可能会减少管理者的报酬,虽然这并非管理者的工作过失,却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风险。这样就会使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安全”的经营投资策略,放弃那些能带来较高回报但相对风险又较高的策略。盈余管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不可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管理者的报酬风险,给予管理者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有利于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激励管理者采取更好的策略和行动,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盈余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政治成本。政府是企业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企业信息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管理者通常设法降低报告盈利,避免引起政府和社会大众过多关注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重企业政府支出。税收是企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常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又符合税法中蕴含的政策导向。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合法范围内,通过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等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以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从动机上看,盈余管理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其中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符合债务契约约束条件,减少经营风险、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税等。从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安排交易发生时点及交易方式,选择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等进行调整。从结果上看,盈余管理运用得当,会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可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如企业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大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当然,过度的盈余管理也会带来很大的弊端。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结果与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二者高度统一和结合就可能产生积极效果,对企业、投资者、国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会计研究,2000.9

2.张虹.对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思考与分析.上海会计,2003.2

3.蒋平.我国盈余管理的双重视角.会计之友,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