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经济增长各项指标相匹配的途径论文

时间:2022-01-05 02:27:00

导语:浅谈社会经济增长各项指标相匹配的途径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社会经济增长各项指标相匹配的途径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宏观效益

论文摘要: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果断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和正确方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坚决贯彻落实。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常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果断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和正确方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坚决贯彻落实。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一、必须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在经济建设中,努力走出速度快、质量高和效益好的新路,是我们党指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重要方针,务必实现经济增长数量、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与其他事物一样,经济也是量与质的统一体,没有数量自然无所谓质量。发展经济必须追求一定的数量和必要的增长速度。然而没有质量,数量也就失去意义,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如果没有用,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也不能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形不成使用价值和价值,构不成社会财富。同时,商品生产必须讲节约、讲效益,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只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再生产过程、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在追求较快增长速度时,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在经济发展中,什么时候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什么时候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什么时候忽视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就大,甚至走弯路,欲速不达。

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靠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还很低,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就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过去讲“又快又好”到强调“又好又快”,虽然只是“好”与“快”顺序的变化,但含义深刻。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强调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质上就是把握经济发展“好”和“快”的关系,要坚持“好”字当头,在好中求快。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更要毫不动摇地落实。

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叠加在一起,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下行压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强调发展速度重要,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保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扎实的、效益好、可持续的增长。保增长,决不能沿袭粗放型发展方式,特别要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如果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走盲目投资上项目的路子,就会形成严重的重复建设,使社会生产循环不畅;就会造成能源、原材料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就会不计成本,造成大量损失浪费,甚至埋下更多的隐患,使深层次矛盾更加难以解决,最终,较快的速度还是要落下来。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遏制经济下行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重要的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二、坚持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注重在提高经济质量基础上增加经济数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来自经济规模和“量”的扩张,而且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自经济“质”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生产层次讲主要是指产品能够更好满足需求的能力。产品有市场,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产品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标志,是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否则,产品生产的数量越多,库存积压就越大,必然带来劳动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国外需求的大幅萎缩,凸显了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要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就必须统筹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统筹考虑市场需求的现实状况和走势,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容量与结构,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同时,要努力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产需衔接。产品能否有销路,还要看产品质量,不少产品滞销,往往是质量差、性能低造成的。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消费品的质量则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市场竞争的法则,不只是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的较量,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和站稳市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一些国家纷纷抬高准入门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企业要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就更加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无论从企业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都必须把提高经济质量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求得经济数量的增加,这样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要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和劳动生产出较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经济效益的本义所在,也是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投入多而产出少,经济效益不高,经济难以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靠高投入获得的高增长,是以廉价获得能源、原材料、土地占用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代价的,以致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这方面教训必须认真汲取。国家近来大规模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阻止经济过快下滑的重大举措。增加投资不是不讲产出效果,而必须注重提高投资效果,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都要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必须坚决改变单纯依靠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源消耗发展经济的旧模式,否则,多年来投资与消费关系扭曲的状况不仅难以改变,而且还会加剧,能源资源和环境也承受不起,国民经济就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关系,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微观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也难以提高。但宏观效益不是微观效益的简单相加,现代化大生产是建立在广泛分工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经济,企业、产业、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否合理,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能否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经济效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一方面是资源配置能使国民经济大体协调发展,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畅循环,另一方面有利于各种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达到最佳宏观经济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在一定情况下,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也会发生矛盾。对一些微观经济有利的,不一定对宏观经济效益有利;而对宏观经济有利的,也可能会影响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需要按照国民经济各方面关系大体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在当前新一轮扩大投资中,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促进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共同提高。

要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注重实现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经济活动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必须把实现近期增长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对经济发展速度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决不能为了一时的速度,在扩大投资中“寅吃卯粮”,在开发资源中“竭泽而渔”,那样虽然眼前的速度和增长上去了,但会妨碍长远的发展和效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中央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重在解决经济“短板”,重在改善民生,重在增强发展后劲。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决不能放松节能减排的标准和目标;在保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坚决防止陷入搞层层攀比增长速度、层层加码增长指标的恶性循环中。

总之,我们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切实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和重大进展,真正从主要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和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上来,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经济效益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效益的发展。

三、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主要途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保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最根本的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要着力抓住五个关键环节。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开拓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尤其要加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投资拉动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最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重点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调整和振兴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产业。这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关键是要真正使之得到落实。要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区域布局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保增长和提高经济素质与效益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支撑。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要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要切实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使之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这是保经济增长、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强大动力。要着眼于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促进数量、质量和效益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困难环境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要大力推进财税体制和价格体系改革,实施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尽快理顺重要产品价格关系,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重组改造,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

着力强化科学管理。这是保增长、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特别要积极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要注重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要通过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有一个大提高,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这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增效益、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扩大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认真选择。特别是要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协调、与发展规模经济相协调,千万不能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千万不能扩大落后产能,千万不能一味地铺新摊子。当前扩大投资规模的重点,要继续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主要应投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加大这方面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支持效益好的企业发展。要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