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论文

时间:2022-09-01 10:06:00

导语: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的区域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有许多内容尚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未形成。从国际来看,有些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比较成功的。英国的知识带动型、日韩的技术引进型和印度的政府推动型都是其中的范例,其实践对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国际比较;区域竞争力

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区域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引入经济学范畴,并对产品、技术、市场、组织等创新活动进行了界定。在其开创性研究的基础上,后人对创新理论不断进行深化和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弗里曼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使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世界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产业群的迅速成长,使人们注意到创新活动的强烈地域性特征。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了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Innovationsystem)理论。

较早研究区域创新体系的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教授Cooke(1996),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文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研究机构和高等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另外,Asheim(1997)、B.Carlsson(1999)、Cassiolato(1999)等也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区域创新体系,而FrarzToctling(1999)则提出了区域创新的五个特征。近年来国外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转向具体案例,如Doloreux(1999)、PhilipCooke(2002)以及BjornT.Asheim&ArneIsaksen(2002)等的研究。

在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研究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2001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秀山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四川大学的顾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发展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吴贵生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休,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

综观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还没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不仅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对象也多侧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地区。虽然如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却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主要包括:①主体是企业、研发(R&D)机构;②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技术)的广泛介入和政府的适当参与;③创造和转让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④围绕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创造和转让形成的创新网络(innovationnetwork);⑤最终目标是实现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国际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基础、文化传统等的差异。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2.1英国的知识带动型

英国也是一个具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英国人注重稳健和忠诚等保守主义因素,悠久的历史也使英国有着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英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加工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创新性企业和研究型大学是英国区域创新的支撑载体。为了推动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英国政府鼓励科研型大学建立科技园区,19世纪80年代,英国46所大学举办了近20个科技园,1987年发展到37个,2000年则达到了53个。一些著名的科技园如剑桥工业园、赫利奥特瓦大学科技园、艾斯顿科学园、沃里克大学科学园等,大大加强了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之间的联系。

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一直是英国政府在区域创新中关注的重点。为了鼓励知识创新,英国政府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3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标志着英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变自主研发为吸收扩散,强调知识的流动性,并通过加强技术扩散来降低知识价格水平。1995年又推出了《加速前进》白皮书,提出了“技术共享与转让的效益指标”四要素7个指标,并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来支持技术扩散过程。如政府无偿转让由公共投资形成的知识产权、政府及研究理事会退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线、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共同承担R&D”,以及“通过物化的R&D流动和专利化知识的市场分布”促进技术扩散等。1996—1997年,英国政府用于技术扩散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为解决知识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主管科技和工业政策的贸工部甚至考虑设立“知识银行”,通过基金或者政府担保的运作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

剑桥工业园是英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1969年,为响应英国政府关于大学和工业界联合的呼吁,剑桥大学便于当年开始筹备建立剑桥工业园。2000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人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该地区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13渐增多的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剑桥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如诺基亚、日立、甲骨文、施乐公司、斯坦福研究所、微软等。剑桥工业园的成功与剑桥大学不可分割。剑桥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通过知识产品化和技术转让得到充分利用。

2.2日韩的技术引进型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日韩两国在发展初期的经济基础较弱,知识和科技的研发力量不足,像英国那样搞自主创新缺乏现实条件。更何况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发挥学习效应,引进而不是独立开发是日韩两国的明智选择。因此,日韩两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技术引进的突出特征。当然,同是实行技术引进,日韩两国的具体做法并不完全一样。日本初期注重模仿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转向自主创新,而韩国在模仿创新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区域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实行模仿创新。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片萧条,没有基础象英国一样搞独立创新。为了尽快发展经济,从战败的废墟中站起来,日本采取了从欧美购买和引进技术的方式。但是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引进,在引进基础上进行的模仿创新也是日本经济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技术引入基础上的创新使日本企业在技术进步上的起点很高。日本企业具有重视新产品开发的个性,被引进的技术被日本稍加创新即生产出新产品,而且这些新产品很快被出口到技术引进国,赚得的外汇又可以用来引入新的技术成果,然后再创新,如此循环。所以日本企业往往会步入投资少、效益快、质量高的发展轨道。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也开始投入到原始创新领域,实施科技立国战略。90年代后,日本的实用技术成果层出不穷,便重点引导产学研结合。而日本在60年代开始设立的科技园和科学城,如筑波科技园、关西多核心科技城等,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区域创新体系。另外,日本的区域创新还很注重管理技术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工程技术创新的效应。

韩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经历了“工业集群——R&D集群——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的过程。韩国的区域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自身的创新。在工业集群阶段,韩国的出现了大宇、现代、三星和宏达等大企业,并且这些大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R&D中心。在R&D集群阶段,韩国政府通过设立R&D集聚中心着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1978年,韩国在大田特别市的大德组建科学工业园区(ScienceandIndustrialPark,简称DSIP)。到2000年,在DSIP已设立了25个研究与开发类研究所,1个教育研究所和1个国立大学,并建有112个企业研发中心。在工业集群和R&D集群的交互效应下,以技术引进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韩国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2.3印度的政府推动型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软件业上与位居世界前三甲的印度相比。迄今为止,印度已在全国建立了l8个软件技术园,其中已有6228家注册企业,累计出口96.31亿美元,2000年园区的软件出口额达43.59亿美元,全国软件出口额达58.9亿美元。印度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区域创新体系的代表,如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到2001年已经拥有4500家高科技企业,另有250多家跨国公司(如IBM、Motorola、Cisco等)在这里开展业务。与其它国家相比,印度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推动作用特别突出,这与印度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不无关系。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开始在印度工业界得到应用。到80年代中期,印度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发展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于是印度政府在1986年出台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印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软件人才。但是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市场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不足使得软件业的发展缺乏独立发展的基础,政府的责任当仁不让。1989年,印度电子工业局(现信息技术部前身)在制定了“软件技术园区”(STP)计划,并于1991年专门设立“印度软件技术园区(中心)”(STPI)来实施管理这项计划,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印度政府为了推进区域创新实施了全方位的措施:

在基础设施上,印度大力进行供水排水、电力煤气、电信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上,政府在软件园区设立各种公立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并且鼓励私人资本投资信息技术教育业,同时提倡企业内部设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在政策环境上,印度着力保证软件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如投资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倾斜、产品出口和质量标准等等,有力促进了以软件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三、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区域创新体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个性。无论是知识带动型的英国,技术引进型的日韩,还是政府推动型的印度,不管是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是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市场基础、文化传统、技术背景等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区域创新体系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我国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对于区域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都是刚刚开始。因此,借鉴国际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建立个性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总的说来,国际区域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3.1知识和技术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300多年前,实验科学家的始祖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的同时,就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创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综观英日韩印度等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共同的核心因素就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创新,企业、R&D机构、技术中介、政府、人员和资金围绕这一核心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机构、人才和产学研联合体等的作用。日本对于“创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成就硕果累累,韩国和印度由政府牵头的科研机构聚落对于区域创新的作用意义非凡。对于我国来说,要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就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紧紧抓住知识和技术这个核心因素。

3.2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据竞争优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E.Porter认为,一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而要素条件是选择优势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区域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区域创新特色或个性之所在,而这正要以区域要素条件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依据。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来发展经济,也是扬长避短。相比之下,印度之所以让政府在区域创新中主导,主要是市场、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落后,而选择软件业作为创新的突破口,正是发挥其软件人才竞争优势的体现。因此,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也要以竞争优势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突破。如在中部和北部,科研型大学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方式。同时可以结合韩国的做法,由政府牵头企业和R&D机构组成产学研联合体。西部落后地区则可以采用印度区域创新的方式,由政府主导选择合适的产业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是,促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的必要路径依赖。

3.3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英国还是日韩、印度,其区域创新的路径选择各异,但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重点。英国通过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对企业的倾斜政策刺激了大量创新能力极强的新型高科技企业的产生。韩国设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MBA)重点就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技术人才聘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尤其是技术企业孵化器(TBI)中心计划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日本则成立各种类型的育成中心来支持企业创新和孵育创新企业。即使是政府主导型的印度,也是主要是通过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和出El鼓励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吸引跨国大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的政策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影响显著。Krugman通过技术转让模型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时滞效应分析表明,技术引进和模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才是根本。所以从长远来看,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公务员之家: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下,在外贸上表现为出口产品大都是资源型,高科技含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在科技上表现为企业科技投入低、科技创新水平低。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如90年代原国家科委启动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但是我国目前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即东南部高于中部,西部最低。因此,成立类似于国外中小企业管理局性质的政府机构或者中介机构,采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的宽松政策等是培养我国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可借鉴之道。

3.4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适当参与”是政府在国际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好概括。英国的区域创新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工业园区创新企业大量涌现的客观保证;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韩两国,政府在组织、政策、融资和产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印度虽然是政府主导的区域创新类型,但是并不是说政府就包揽了一切,只不过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在很多方面比发达国家政府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已。总的来说,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区域创新环境的制度供给,这是政府“适当参与”的内涵所在。鉴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区域创新需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因此,区域政府要在区域R&D机构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和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方面为区域企业提供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度创新上,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区域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度供给。当然,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市场主体的舞台,区域创新还是要依靠企业,政府只能适度参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只能适得其反。

四、结语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时间较短,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国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企业、R&D机构的主体地位、技术中介的广泛介入和政府的适当参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和他们相互作用组成的网络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不同的特色,英国的知识带动型、日韩的技术引进型和印度的政府推动型是过节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典范。知识带动和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以及政府的恰当参与是国际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在这几个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基础,建立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