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
时间:2022-03-16 10:43:00
导语: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中国的中小企业历史功绩已被理论界、业界认可,可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机制障碍和银行面临的制度制约,使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难。本文从法律制度、金融机构模式、财政方面等加以剖析,着重探讨打破制约其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信贷可得度得以提高。
二、法律制度方面的融资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若无相关配套的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政策、法律,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这就要求国家建立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政策、法律,以规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资质评定制度。信用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银行在贷款时考虑的资金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约束企业的道德风险贷款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央政府应尽快建立起全国的信用体系,把分散的和封闭的部门信用体系统一起来,建立统一的个人、企业信用档案。需要者可查阅其资料,对其信用状况会有一个基本了解,减少当事人一方不必要的损失。
三、银行方面的融资扶持
1.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1994年,我国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起到了保证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投资期长、风险大行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据此,我国也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以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信用等级偏低,往往很难通过银行严格等级评估。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可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已出现了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可担保面窄,这不仅体现在被担保企业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担保品种上。担保品种仅局限于企业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上,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担保微乎其微,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也不到10%,尚未实现商业化动作,并且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全国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只有普遍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一些银行敢向中小企业贷款,才可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只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良好,中国的失业、消费疲软、内需不足、银行惜贷等问题都会有所好转。
3.建立复合型、多层次、多形式乡镇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从融资渠道来说,可以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国有独资银行,也可以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组织等,同时也可以建立以乡镇企业服务的乡镇企业银行、乡镇互助基金会、乡镇企业信用保证金等融资机构。
从融资方式来看,可以是银行合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或银行与民间相结合。
4.建立中小企业合作银行或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会
在农村,各乡镇范围内可由几家乡镇企业本着自愿平等、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按股出资成立乡镇企业互助基金会或乡镇企业银行。在某些县乡镇企业不太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以县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以县为单位的乡镇企业互助基金会。在中小城市,可组建社区银行,由当地民营企业家出资,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企业合作银行或社区银行。
按照这种方式组建中小企业合作银行或基金会,一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即产权清晰;另一方面,它局限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主偿债能力和信誉状况较了解,并且因成立的目标明确,是对中小企业融资,这样就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完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它主要包括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短期证券市场、短期外汇等内容。其中商业票据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票据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强、金额小、周期短和频率高等特点相适应,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针对国家加大金融对经济支持的同时,又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限制的情况,应改革对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实行比例控制规定,转变为按票据签发额与保证金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控制的制度。同时,一方面要改变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准入上受到歧视的窘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应降低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资格,允许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加盟,特别是那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以加大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6.进一步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
我国从1994年起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社进行改革,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组为城市合作银行,但实际上名称大多为城市商业银行;而农村信用社业务隶属上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后,行政业务上归县联社管。但农村信用社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办色彩浓厚,与农村信用社性质不太符合,并且远未充分发挥其职能。
同时,要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这样农村信用社就能够在权衡自身风险和收益基础上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从而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如:2002年3月,央行挑选了浙江瑞安、苍南、黑龙江甘南、福建泉州、连江、内蒙扎兰屯等8个农村信用社搞试点,允许存款利率上浮30%,贷款上浮100%,存贷款利率浮动与币供求相适应,起到了抑制效益不好的企业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作用。
三、证券方面的扶持
1.建立区域性小证券市场
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可建立一些区域性的小证券市场。比如,温州、厦门、大连等地,民营企业很发达,有些企业基础很好、效益很高、市场很稳定,老板在当地的口碑也较好,手上有订单,就是缺资金。只要得到资金,这些企业很快就会上规模、上档次,甚至能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迎接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但这些企业由于缺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若能发展一些区域性的证券市场,就能给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另外,多发展一些小交易所,多一些民营企业上市场,还可以改变股市供不应求的状况。上市公司多了,整个股市就会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风险会普遍下降,整个股市的投机性就会大大降低。
2.设立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板
2002年10月10日开盘的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板对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福音,但第一批挂牌的中小企业全国暂为200家,这与近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来说,数量太少,不足以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可设计为以县或市为区域设立中小企业投资板,主要由当地老百姓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使本区域的企业筹集到资金;另一方面,使老百姓投资多元化,可取出存入银行的钱投资到企业,同时也减轻了银行存款的压力。
3.推动内地中小科技企业登陆香港创业板
内地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资金短缺。由于内地设立创业板一再推迟,使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突出。鉴于目前情况,如果内地可以顺利到香港上市融资,将是其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内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源丰富,科技部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有2万多家,其中有2000余家获得“火炬计划”的重点扶持。
4.提高股票市场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投票市场对公司上市的许多规定限制了高技术企业投票的上市。今后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规模优势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以便更多高科技企业尽快上市;其次,创立风险基金。基金可实行“共同投资、专家经营、组合投资”的运作方式,基金的具体形式:一是直接向社会发行并公开上市流通的风险基金;二是设立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
四、财政政策的扶持
政府应给予中小企业财政方面的扶持,实行税收优惠,制定各种中小企业税收的减免宽限政策,提高其竞争力。具体地说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税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可参照国外的实践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一般比普通税率低3%~15%。如德国、日本对大部分中小企业免征营业税。
2.税收减免。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创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新创办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对于成长前景远大或新办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年限可适当延长一些,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技术更新,开拓市场,提高其竞争力。税收减免,包括全额、定额、定比减免环节上,主要放在中小企业的创建初期(1年、3年)和产品与服务的出口上。
3.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我国财政预算分级管理体制下,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以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五、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
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当然有一些不是融资方面的,比如,中小企业应克服自身存在且经过努力可改的问题,像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严格按会计准则办事等。在社会上,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赢得银行给予贷款,以壮大自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应积极主动向银行借贷。
六、结论
中国的富于劳动力即潜在失业人口,其规模为世界所罕见。伴随中国经济活动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其融资问题却日益严重。对于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不应从一个角度采取办法,而应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应对措施,而且还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只有如此,才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召.降低准备利率,改革金融结构.21世纪经济报道,2003-01-02.
[2]衡代清.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和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2,(4).
[3]段晓兴.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与发展.中国金融,1997,(8).
[4]龙安山.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0.
[5]吴志攀.金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6]张小彩.国有商行一年伏兵,产权改革秘案已报国务院.财经时报,2003-01-04.
[7]张文棋.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探讨.现代台湾研究.
[8]刘伟.转轨经济中的国家、企业和市场.华文出版社,2001.
[9].孙铭.三板不是垃圾桶.中国经营报,2002-08-01.
[10]中国经营报,2002-08-19.
[11]张秀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思考.财经贸易,1997,(1).
- 上一篇: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 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