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
时间:2022-03-16 10:41:00
导语: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相关研究情况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普通本专科生为例,2001年其毕业人数为115万人,六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毕业人数为145万,比上一年增加27.1万,增幅为23.1%,六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为64.7%。到了2003年,毕业人数达到212万人,就业率本专科为70%,高职专科为55%。2004年,其毕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280万,初次就业率本专科院校为61.3%,高职院校不到40%。而2005年去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初次就业率仅为72.6%。其中研究生92%,本科生82%,高职大专生62%;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初次就业估计很难高于去年。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职位的供给却在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会更加巨大。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美国、俄罗斯、瑞典等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放缓,许多高校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那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呢?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许多人仍习惯于将大学生看作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再加上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其家庭、学校、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他们的就业问题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探讨有关的原因,因为它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外部原因(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口总数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2003年到2005年都保持在4%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有专家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约增加400万左右,并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而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我国经济从2001-2004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仅04年略微比上年上升了0.1%,就业的增长弹性大幅下降,这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奥肯定律明显不符。在总体就业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中国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张。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而目前已经达到3000多所。与此同时,教育部门盲目追求高层次,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希望不断的“升格”,或者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者不断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进而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3)、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预示着高校就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二十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要求各地和高校也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从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班。但从总体上看,许多学校对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甚至强迫学生签订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业协议”。(4)社会和家人的观念。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而且也认为他们理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不错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主要就是政府,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及国企等所谓“吃皇粮”的部门。对于这些学生的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这些人们所谓的“好工作”能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2、内部原因(1)就业认知有偏差。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认识不足。(2)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3)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毕业生“心比天高”,另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于把大学生当作天之骄子,同时他们的就业也牵涉到家庭、学校、国家等方方面面的利益。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心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率失业率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伴随着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而产生的。随着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大学生都感慨:“现在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我们都知道,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都保持着8%以上的高位增长态势,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近一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但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大幅增加,2004年普通本专科生毕业人数达到了239.1万,。在这些数字背后,隐含着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失业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学历青年的失业现象却越发严重了呢?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相关研究情况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普通本专科生为例,2001年其毕业人数为115万人,六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毕业人数为145万,比上一年增加27.1万,增幅为23.1%,六月份的初次就业率为64.7%。到了2003年,毕业人数达到212万人,就业率本专科为70%,高职专科为55%。2004年,其毕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280万,初次就业率本专科院校为61.3%,高职院校不到40%。而2005年去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初次就业率仅为72.6%。其中研究生92%,本科生82%,高职大专生62%;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初次就业估计很难高于去年。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职位的供给却在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会更加巨大。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美国、俄罗斯、瑞典等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放缓,许多高校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那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呢?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许多人仍习惯于将大学生看作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再加上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其家庭、学校、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他们的就业问题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探讨有关的原因,因为它是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外部原因(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口总数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2003年到2005年都保持在4%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有专家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约增加400万左右,并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而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我国经济从2001-2004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仅04年略微比上年上升了0.1%,就业的增长弹性大幅下降,这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奥肯定律明显不符。在总体就业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中国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张。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而目前已经达到3000多所。与此同时,教育部门盲目追求高层次,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希望不断的“升格”,或者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者不断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进而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3)、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预示着高校就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二十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要求各地和高校也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从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班。但从总体上看,许多学校对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甚至强迫学生签订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业协议”。(4)社会和家人的观念。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而且也认为他们理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不错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主要就是政府,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及国企等所谓“吃皇粮”的部门。对于这些学生的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这些人们所谓的“好工作”能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2、内部原因(1)就业认知有偏差。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认识不足。(2)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3)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毕业生“心比天高”,另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三、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从国际上以及国内治理事业的经验来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国家要运用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保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扩大。我们都知道,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后,就业问题的解决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进而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失业率;另一方要运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如加大直接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的支出,刺激相关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就业的增长。2、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方面,国家应该对高等教育的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适度增加招生的人数,对一些本不具备招生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要坚决予以取缔,保证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各高校的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加大优势专业的培养力度,对其他教育质量以及就业前景不是很好的专业,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撤消不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3、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一方面高校的各个专业要针对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给他们各种应聘的技巧,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就业信息。4、高校毕业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节”,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再也不是原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了,毕业生必须把自己摆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因此大学生不能总是死盯着国营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不放,而应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参考文献】毕先萍:《国外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及其启示》.《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版娆先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看法-由“大硕小硕”同场竞技想到的》.《浙江经济》.2006年第5期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版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版周燕:《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期李庆、郭姝姝:《大学生就业研究与我国人才市场建设》.《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 上一篇:物流发展现状论文
- 下一篇: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