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0 03:57:00

导语: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摘要]归纳梳理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步、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述评。本文认为,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于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转换,未来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将进入一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阶段,尤其是侧重于实证性案例分析的应用时期。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一、当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纳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如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组织的效用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理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对企业成长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

(二)在研究重点上转移到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而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市场关系不大。与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市场份额、集中程度和进入壁垒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新的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目标和合理预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蕴涵了一些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理论。

(三)在研究方法上,广泛引入了博弈论方法和正规微观经济学模型。博弈思想有助于说明企业行为是怎样取决于企业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亦即企业行为的决定不再只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决定,而是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组织研究的深入,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正规微观经济学模型,出现了用正规数学模型分析取代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的趋势。

(四)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问题成为当今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首先,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紊乱,业内操作者联合商业欺诈行为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诈骗和财务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监督机制作用持续降低和诚信的严重缩水,而这一切又都与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紧密相关。其次,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使社会中介环节的社会监督机制失效,特别是在企业信息暗箱操作化背景下,公众性舆论监督由于对企业运作系统的了解不可能彻底,也就无法有效揭露企业的违规行为。与此相适应,有关企业财务公开制度、公司股权问题和金融组织诚信问题成为当代的热门话题,当今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明显偏向于对企业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问题方面。

(五)政府官员行为问题也是近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例如,赫尔曼和考夫曼在《解决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2002)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衡量政府整体腐败状况的方法,对22个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企业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取政府官员的扶持,以便获取高额利润的。他们的研究表明,政府官员被俘获对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说,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俘获行为不仅会扭曲竞争环境,耗费企业家的才能,还会损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阻碍竞争,破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解决政府俘获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善政府治理结构和加强法制建设。

(六)信息时代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项新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广泛和迅速渗透,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实质性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互换、共享数字化信息。这样,原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效率就相对降低了,而一种更有效的“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随即产生,通过共享某些资源,如网络系统、信息资讯和先进技术手段等,行业内部自然分解为一些固定的模块,分别集中力量研发、制造特定的产品,然后再在行业间开展合作,这样便可节约大量的资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那时产业的概念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缺乏系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虽然经济学界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成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能不受到前苏联范式的极大影响。

1978年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最早介绍到国内的有关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谢佩德的《市场势利与经济福利导论》(1980),不过这并未引起当时学术界的注意,自然也就谈不上深入研究了。国内第一部研究产业经济学的著作是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1985),它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内容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引进、吸收、创新,新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方式。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也得到了充分地暴露,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进行研究。如陈小洪、金忠义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1990),这是国内学者编著的针对国内读者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研究状况的专著。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1991)和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1993)这两本书同时荣获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夏大慰的《产业经济学》(1994)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著作。金碚的《产业组织学》(1999)全面考察了我国的产权制度、产业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使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

总之,这一时期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在研究的理论框架上,既有西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内展开的分析论著,也有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的分析趋于减少,实证和案例分析的论著增多;在分析的广度上,既有综合性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和专题性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体制因素包括在产业组织研究框架内,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体制因素在内的新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和创新。由此可见,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引进、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二)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理论界加快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步伐,这种现象表明了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实质性飞跃。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简述如下:苏东水的《产业经济学》(2000)运用经济演变规律对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总是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据此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戴伯勋的《现代产业经济学》(2001)结合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案例,综合研究了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理论,认为对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是解决应选择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应扶植、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的问题。当某一产业部门产生或准备开创某一产业的时候,需要了解该产业部门的兴起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不仅包括投资本身的波及效果,而且还包括在投产以后所产生的波及效果,也就是原材料的消费造成的生产波及效果。

李悦的《产业经济学》(2004)填补了国内高等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教材领域的空白,该著作以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等为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借鉴并吸取国内外同行学者所发表的具有学科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到一个显著而重要的发展平台。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借鉴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条件。产业组织研究涉及的内容范畴主要有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工业集中与集中度、专业化与协作、企业规模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与企业集群、企业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等方面。

杨建文等的《产业经济学》(2004)则将产业组织研究置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地位,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延伸和实际应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产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应着重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和利益关系、行为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这些关系是多样化的,其变化与发展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要影响产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该产业对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贡献。产业组织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组织状况的分析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效果和竞争秩序状态的判断,从而为政府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刘家顺等的《产业经济学》(2006)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生产、消费、市场、价格、投资、福利等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护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提供分析工具和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该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纲目性地提出了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即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企业组织状况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现状等,构建了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包括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企业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垄断产业改革与政府管制等方面的研究。

干春晖的《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2006)一书彻底改变了正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正如书名所示,该书作为一部教材,上篇集中论述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使人们系统掌握产业经济学学科的梗概与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理论研究趋势;下篇则几乎只涉及国内产业组织研究方面,并且都是紧紧围绕我国关键产业领域展开实证性比较研究,如钢铁工业、汽车产业、石油业、煤炭业、医药制造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电信业、民航运输业等。这种案例式研究又不脱离产业组织研究的主流,即每个行业分析都从各产业演进历史、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公共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严谨而规范的论证。

骆品亮的《产业组织学》(2006)是一部专业性较强但不失理论价值水准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体系结构有创新,在介绍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从外生到内生,或者从静态到动态,或者从离散到连续的拓展,然后指出具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前沿,最后提出相关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二是视角新颖,即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展为研究背景,主要运用博弈论作为建模工具,兼顾合作博弈理论,对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如市场力量福利观点、产品差异化寡头竞争模型、厂商策略性行为(包括动态价格竞争、市场进入遏制、广告营销、纵向控制、研究与开发等)、产业组织规制政策(包括兼并与网络竞争规制)。三是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有机结合,规范研究与应用性案例相结合,使得看似高深的专业语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产业组织研究的社会化运用。

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于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转换。如果说20世纪我国产业组织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鉴、引入和吸收发展国外尤其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那么,本世纪初期以来的研究则逐步实现了实质性转变,即从纯理论式研究到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转换。不难预测,未来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即将进入一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阶段,尤其是侧重于实证性案例分析的应用时期。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M].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

[3]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5]夏大慰.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6]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金碚.产业组织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戴伯勋.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刘家顺,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12]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骆品亮.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金永生.产业组织理论演变及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5]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