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经济合作思考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1 03:45:00

导语:粤港经济合作思考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粤港经济合作思考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粤港之间经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粤港两地在推动各自经济转型过程中和在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之处,给两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些挑战。文章分析了“十一五”期间粤港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在以后的粤港经济合作中广东应加强粤港合作中创新和香港应加强粤港经济合作中的应变的观点。

关键词:粤港经济;合作创新;应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粤港之间以人缘地缘关系为背景,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投资贸易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合作不仅大大加速了广东工业化的进程,而且有力地支持了香港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但近年来粤港两地在推动各自经济转型过程中和在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之处,给两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些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CEPA全面实施的宏观背景下,粤港经济合作关系面临着深度经济融合和高度经贸合作层次的历史性转折。在粤港经济繁荣发展和面临挑战的环境下,我国进入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时期。“十一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黄金发展期”,粤港经济合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应新的形势和环境,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理出新的思路,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一轮经济合作。

一、“十一五”期间粤港经济合作面临机遇

“十一五”时期,粤港经济合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粤港经济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将继续发展。亚洲包括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继续深化,这对粤港合作与发展将继续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人世”承诺将基本兑现。履行“人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这为粤港全面参与国际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粤港可以更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大循环,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得以全方位优化,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使粤港面临着以合作促发展和市场回旋空间扩大的有利条件。

从自身条件看,粤港经过20多年来的合作发展,使广东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香港也更加繁荣稳定。现在,作为“前店”的香港发展空间比过去扩大了,在资讯、物流、金融、商贸等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而作为“后厂”的广东长期以来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产业档次比过去有明显进步。同时两地经济合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面对如此大好的机遇,“十一五”必将是粤港两地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粤港两地的经济合作能否在“十一五”期间内取得突破,其中一个关键是两地经济合作创新。现有的“前店后厂”式粤港合作模式尽管对香港或广东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此种合作模式今天似乎已经难以维系。与传统的合作模式相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粤港合作呈现了新特点。首先,从生产过程的垂直分工型合作转型为多元化经济水平分工型互补合作;其次,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合作升级为高科技及现代服务业合作;再次,从自发的以贸易和实业投资为主的民间合作上升为政府协调指导下的全方位合作。粤港经济合作在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粤港经济合作新特点的出现时,必须突破传统合作模式,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建立内地港澳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合作,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粤港新一轮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

二、广东应加强粤港合作中的创新

改革开放20多年间,香港约千亿美元的投资和数万家厂商转移到广东,使广东发展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出口加工业基地,GDP以13%以上的速度持续高增长,目前,广东的GDP总量已经超过香港,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更是在香港之上。从总体上看,广东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并进入了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广东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凭借香港的产业转移来实现突破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化及两地经济的发展,粤港经济合作难免会出现新的变化,但两地经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趋势不可改变,所要探讨的是如何赋予粤港经济合作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于广东来说,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广东在粤港合作中的定位和方式也应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广东应该加强粤港经济合作中的创新。

(一)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合作是过去20多年粤港合作的核心内容。香港制造业大量向广东转移的结果,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及优势互补的合理分工格局。新一轮工业合作,仍是粤港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共同提高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粤港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新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是粤港经济合作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的标志,将成为两地经济合作的推动力和增长点。粤港合作的基点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及制药技术、环境保护工程等方面重点突破。广东则着重在信息工程、微电子工程、生物工程上下功夫。为使工业合作提升层次,广东要在深、珠、穗或珠三角其他地区,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点或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两地共同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粤港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以其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健全的法规、明确的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华人高级科技人才,进行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活动。

粤港经济合作一方面要创建新的高新产业,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去渗透传统工业和改造现有企业,推进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的质量、档次和企业的规模、水平。因此,要大力改造和提升原有传统工业的技术层次,深化“前店后厂”合作,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采取引进先进设备、技术专利、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优势工业。广东要在与香港的共同努力下,使传统优势工业产品的大多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知名企业为载体,共同扶持和培植一批跨国集团企业,进行地区跨国发展。

(二)加强贸易合作创新,联合开拓国内国外市场贸易合作是粤港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粤港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目前两地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体系,推进粤港高层次贸易合作,这是“十一五”时期两地经济合作的重点之一。

1.广东要进一步加强与香港各行业商会的合作,以大型企业为基础,以外贸公司为纽带,与香港集团企业联合起来,建立能与国际同行业进行竞争的跨国公司,共同组织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

2.广东应扩大和香港出口贸易与无形贸易的合作范围。充分利用香港拥有出口配额的优势,选择广东一些名牌产品,在香港开展后工序加工业务,取得产地证后扩大出口;允许港商在粤试办独资外贸出口企业。致力发展技术出口、劳务输出、保险、旅游等无形贸易。进一步鼓励香港的会计、律师、信息咨询等行业进入广东,建立大型的国际展览中心和商业信息中心。

3.广东要继续发挥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利用设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的有利条件,通过香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利用珠三角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消化和吸收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三)增强广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委“十一五”规划指出,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注重消化吸收,鼓励开展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是粤港两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原来“前店后厂”基础上通过共同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最终建立新型粤港关系,对于两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提升广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核心,也是粤港经济合作创新的迫切需要。

当前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科技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教育和人才基础脆弱: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还存在不少缺欠等。要增强广东的创新能力,一是在一批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解决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二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三是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四是改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科技条件平台。

在自主创新主题下的粤港合作,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制度安排弥补双方的不足,最终实现合作创新上的双赢。

三、香港应加强粤港合作中的应变

(一)香港经济是一种应变型经济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自由的经济体系,有着良好的法制、自由的资信流通、公平的竞争环境、廉洁的政府、低而简单的税制等固有的优势所营造的良好商业环境,而且香港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都是经济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条件。回顾香港5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在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下,香港的各行业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转口内地商品为主的港口(除贸易、航运及一般服务业外,其他行业的发展都十分有限)到发展成为远东轻工业的制造中心,再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亚太地区公认的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这反映了香港经济的应变能力,香港经济是一种应变型经济。

(二)香港经济面临的压力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少考验,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目前,香港经济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和挑战:国际经济环境的多变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作为自由港,香港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中国内地全面开放和发展带来的压力:随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以及两岸关系的改善,不仅香港的中介地位不断弱化,而且香港受到沿海大城市竞争的强大冲击;香港经济内部的问题:“产业空心化”削弱了香港经济稳定的基础,降低了香港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最近。又有了香港经济可能会被“边缘化”的说法,首先由香港特区的政务司司长许仕仁提出,并把原因归纳为: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大小城镇发展,这些香港曾经的“穷邻居”逐渐富起来了,特别是在物流以及贸易方面进展迅速,香港已经不是珠三角的核心了。本文认为“边缘化”的说法可以看成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从香港发展的势态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领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的规划来看,香港不会被边缘化;况且,内地经济转变有一个过程,香港有很长的时间来应对。

把香港列入“十一五”规划,表明国家对香港的殷切的期望和对香港主要产业发展的支持,这为香港继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所以香港要抓住“十一五”这个重要战略发展期。利用机遇,强化自身的强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向高增值服务新经济的转变。

(三)加强应变型合作“十一五”时期,香港在粤港经济合作中应加强应变型合作。

1.金融。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发展成熟的金融中心,拥有庞大的资本市场,资金流动性大,先进的金融产品、法规和资讯,大量金融人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等优越条件,将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中资企业上市集资和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CEPA的实施已经大大降低了香港金融业进入内地市场的资产规模要求,允许香港银行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在内地设立合资机构,提高香港保险公司参股内地保险的比例。因此香港金融机构应加快进入内地市场的步伐,特别是要首先在广东与内地建立合资金融机构,推进合作。从目前情况来看,两地金融机构的整合与合作的步伐还相对缓慢。

“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处在增长方式转变时期,广东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扩大和研发创新资金都显得力度不足,这正是香港发挥金融业优势的大好时机。香港应利用融通资金的优势,在贸易融资、银团贷款、风险融资、创业基金、财富管理、保险、证券等方面积极开拓广东市场。实现粤港之间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共担风险,进而推动两地合作的高层次发展。

香港虽然是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它的金融创新、金融业的技术装配却不如伦敦和纽约,因此,为了保持香港在国内外金融业竞争中的优势,必须完善和提高金融设施的科技水平。不断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2.商贸。香港应充分利用CEPA实施中允许部分货物贸易以零关税进人内地市场的条件,扩大香港传统产品对内地出口。在此基础上香港中小企业要超越“模仿”和“改造”型的产品设计,注重开发自己的新产品,打造自己产品的品牌,发展中高档产品对内地的出口并构筑产品的消费群。

在粤港商贸合作中,香港要促进资金、信息、商业创意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优势与内地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的结合,发展新兴和高增值产品,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作为商品平台的优势。目前,粤港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中,广东由于受引进资金的限制,不少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未能引进产品开发技术,因而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影响了产品的升级换代。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内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已有一定发展,但需要香港的进一步支持与合作。香港可以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基础,利用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人才及研发优势,吸引内地人才,在香港或珠江三角州地区共同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也可以吸引外资到香港建立研发中心,为发展高增值产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推动两地高增值产业的发展和粤港商贸合作的升级。

另外,香港在促进粤港商贸进一步发展时,必须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商业贸易信息网络。建立区域信息处理中心,构筑区域信息网络平台,把信息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发挥区域内市场信息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商贸企业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提高营销水平和经济效益。

3.物流、航运。香港作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运输及物流枢纽,拥有一些硬件以及软件的优势,如完善的国际经贸网络、优越的物流基建配套、良好的物流营商环境、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先进的资讯科技等。然而,香港作为国际物流中心也面对极大竞争与挑战:珠三角地区海运和空运港口密集,物流服务区域重迭,因此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在物流业发展和物流中心形成方面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在海运方面,主要体现为香港和深圳盐田及广州南沙港的竞争;在空运方面,体现为香港和深圳、广州、珠海以及澳门机场的竞争。同时,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实施多项大型基建计划,包括在各省区发展公路铁路网络:在广东省内,广州将会发展成为地区枢纽;在港口方面,珠三角不少城市将会积极发展港口设施;广州和深圳机场亦会不断扩展其规模及服务网络等。面对这些竞争与挑战。香港需要有整套规划去配合,这需要香港和内地的规划接轨。

“十一五”期间,香港应继续发挥物流业的优势,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和协调,拓展物流腹地。通过与内地尤其是广东省在基建规划上的配合和协调,及早制订相应的策略及规划,以便香港可以更好地与区内公路和铁路网络衔接,使物流更通畅。对于香港及珠三角地区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竞争的趋势,要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自然为分工的思想,减少行政干预,消除影响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以凸现香港与珠三角其它城市之间按比较优势形成的经济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格局,以提升香港物流业的竞争力,保持其物流中心的地位。

4.旅游业。香港旅游业有40多年的发展史,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部门、旅游协会的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还有良好的治安环境,方便的交通,简捷的出入境手续,一流的服务,称心如意和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等。在“十一五”期间,香港应抓住CEPA对香港旅游业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的机遇,促进粤港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如:和广东联合打造粤港旅游业国际品牌,加强对粤港旅游统一品牌的联合推广和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实施旅游产品特色化、精品化战略,整合已有的旅游产品,结合特色旅游进行有针对性的新的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两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其他地区的不可替代性;加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水平,制定行业建设标准,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质量管理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5.香港应积极参与内地区域发展战略。在过去的20多年中,香港作为内地通向世界的桥梁,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也一直是内地吸引外资的最大来源地,两地经济在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已经日趋融合。香港的投资空间、各行各业的发展、就业的增长,都和内地的发展牢不可分。在“十一五”期间,香港要积极参与内地区域发展的战略,如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等。东部区域的整合为香港提供了不少的施展所长的基地,现在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也让香港进入全国各个行业参与建设,香港的资金、技术、人力既可以向内地高增值的产业和发达地区流动,也可以向内地极需要开发的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流动。香港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贸易、物流业、金融和商业服务等,都必须了解内地的发展和规划。作出一定的配合,把握内地发展带来的机遇。

通过积极参与与内地区域发展战略,使香港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支撑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增强香港经济竞争力,进而为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并强化自己的多重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及作用。

“十一五”时期粤港经济合作形势大好、前景广阔,坚信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条件变化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一国两制”的大前提下,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粤港双方的共同努力,粤港经济合作一定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