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01 03:39:00

导语: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论文

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于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人员交流的规模与频率,纽约、东京等现今世界经济中心无一例外都是交流的枢纽(交流的"源"和"汇"),无一不具备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因此,长江三角洲应该充分利用目前的大好良机,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上取得突破,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机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地区产业协作程度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公共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问题日趋突出。随着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逐渐"北上"(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西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各地域之间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问题将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子。归纳起来,长三角面临的机制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区内各地之间公共设施建设协调程度低

在多方面的支持之下,长江三角洲近十余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令人高兴的成就,基本建成了"Z"字形的道路骨架网络,海港、空港的吞吐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扩张与提升。但是,完整、高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交通运输网络还远未形成,道路、机场、码头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不少交通设施闲置、利用率低下,财政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规划上的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各地区之间交通运输设施的无序竞争,相互配套差,形象工程多,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另外,尽管长江三角洲各地区都意识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但从整体上看,长江三角洲环保上的低效也十分明显。行政边界上的截污、排污工程随处可见,行政边界附近地区"脏、乱、差"现象象毒瘤一样难以清除。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制订一个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之上,并具有约束力的长江三角洲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

2.区内行政分割严重

目前长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合作的水平总体说来仍然很低,而且这种合作大多为单个企业的独立、自发的行动,政府协调作用十分欠缺。近年来,江浙沪三省市领导和部门之间进行过一些交流考察活动,但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做法,很少涉及到双边、多边制度设计和安排的讨论上。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在"政绩表现"的驱动下,不仅不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向外投资扩张,而且还对本地企业的跨地区投资设置很高的"门槛",阻止本地企业外迁;设置壁垒,协助本地企业进行市场垄断,制约了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争投资的心理需要,盲目扩建开发区,竟相压低地价,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了长江三角洲产业族群的形成,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与外地企业签订秘密合约,"空壳注册",利用不正当手段,掠夺外地税源,造成了经济政策的混乱,破坏了区际经济合作的诚信基础。由于行政区经济的惯性,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重地阻碍了经济资源的空间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这必将给未来三地的经济合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3.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短缺经济、通货膨胀现象逐渐消失,过剩经济、通货紧缩逐渐成为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政府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争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本国、本地区企业商品包括生产资源、资本的新市场开拓,关注重点是企业生产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新经济因素。由于这一变化,政府工作的重点也从原来资源、资本的争夺变为对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政府对外交流工作也逐渐放在为企业开拓新的商品、投资市场服务上。社会各界不仅没有阻拦企业对外投资,而且还通过提供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企业向外扩张。

反观长江三角洲目前所处的现状,江浙沪不少的政要、学者、职工等社会各阶层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出发,片面地理解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对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新环境、新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型跨国公司技术开发能力、知名品牌建设的需要,导致在心理上对跨地域经济活动的曲解(例如:仅看到外地商品赚了本地人的钱,没有看到外地商品带来的技术信息;仅看到本地企业对外投资造成的资金流失,没有看到对外投资带回的高额资金、技术、信息回报),从而影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舆论环境建设。

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机遇

地域经济一体化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升、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和要求。除了地缘相近、文化相似、人缘相亲的历史优势、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地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有利环境之外,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一体化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机遇:

1.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在一定程度上,地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过20余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长三角各城市经济错位竞争的格局逐渐形成。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上海逐渐形成了中外合资企业为主的特色,江苏省集体企业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浙江省民营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已经具备了经济"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可以预料,随着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民营经济的潜力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9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与苏浙两省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纵向生产分工,苏浙两省主要为上海大工业进行配套生产,或接受上海企业的委托生产。苏浙沪三地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的经济合作都处于萌芽阶段。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上升,企业对外投资扩张渐趋活跃。在贸易、餐饮、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装、建筑等领域,浙江省与上海市之间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企业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外省市在上海投资的100万元全资或控股企业中,注册总资本达177.3亿元,其中外省市出资达157.8亿元。而浙江以31.0亿元、江苏以23.9亿元的出资额排在北京(37.0亿元)之后;外省市参股的非控股、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外省市出资也达11.9亿元,其中浙江、江苏两省占据前二位。江浙沪三地的经济合作呈现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选择为标准、以生产要素流动为主轴的特点,是区域生产力水平提升和全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可以预料,随着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区域市场经济合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江浙沪三地的合作将向双向互动、错位竞争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上海世博会联动效益巨大

上海市政府计划为世博会投资30亿美元,而投资的乘数效应将达10倍,经营的乘数效应将达9倍。预计到2010年世博会举办之时,将有7000万人次光临世博会场馆,其中海外人士将超过1000万人次。专家们估计,世界博览会将使中国GDP增长速度每年提高0.3-0.6%,即每年新增加净产值高达300-600亿美元。可以预料,世博会将对长江三角洲资本的输入输出、产业的升级换代、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旅游及商品市场联合开发、中央特殊政策的争取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日本学者堺屋太一撰文指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将在下列三个方面表现十分明显:第一,世博会将推动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高级化,推动服务业区域一体化建设;第二,世博会将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世博会展馆的建设与管理将是一个技术从海外向中国转移的过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必将"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就是说,长江三角洲信息一体化、企业现代化建设将直接从世博会中受益;第三,世博会将为中国企业的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国际博览会条约包含了知识产权的严格规定。世博会将增强中国政府、国民、企业等社会各阶层的知识产权观念,将极大地改善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环境,为中国本土性的大型跨国公司孕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环境支撑。

3.产业结构趋同进一步发展,互利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长江三角洲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万元大关,已经达到了10544元。这表明,长三角居民不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而且还具备较强的投资能力,即对区域产业高度化强大的支撑能力。另外,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2000年,在26个制造业中,上海、江苏、浙江占全国同行业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20个工业部门中,服装、文体用品、金属制品、普通机械、电器机械、仪器仪表、化纤、塑料等8个行业在三地都占有很大比重,是目前的优势产业。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已经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化工、钢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浙江已经把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江苏的主导产业定位也基本相同。江浙沪三地工业发展重点将进一步向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专用设备等行业集中,产业的规模效益将更加明显。总之,随着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不断发展,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将更为突出,各城市之间产业内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这将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的建议

当然,要利用好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机遇,还必须重视一体化机制的建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建立和维持区域合作组织运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各个利益群体能够平等协商的协调组织,这就是目前东盟、欧盟的协商一致原则。因此,应该成立由中央政府相关部门、省级政府、长江三角洲各个城市行政首脑、工商代表为成员的区域发展决策委员会,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负责审核、确立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规划方案(含大型基础设施规划、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制定区域政策(含区域组织结构、行为议事规程、区域经济政策等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兼职的形式,设立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区域发展决策委员会提供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方案。此外,应设立独立的、具有秘书处性质的长江三角洲协调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会议、收集与信息、组织相关课题研究。

2.制订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加强区域公共服务上的协调

交通、通讯、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城镇体系、功能区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骨架,是决定区域未来发展水平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基本条件。对长江三角洲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组织以专家学者为主、政府管理人员为辅的规划队伍,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制订工作。从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入手,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地确立区域发展的分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目标。根据建设世界都市连绵带的要求,借鉴法国巴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地域空间规划的成功经验,在综合考虑长三角各城市利益需求、充分尊重各地区发展权的前提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课题招标的形式,制定长三角分短期、中期、长期各个时段的城镇体系、交通通讯网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修复、土地利用平衡、区域经济结构政策规划,为尽快消除行政区经济影响、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推动经济一体化建设服务。

3.充分利用市场工具,建立和完善区域发展支撑系统

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协调程度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标,因此,首先应该推进公共设施的社会化。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把道路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交给独立经营者,实现基础设施的社会化、全方位服务;其次,应该建立区域经济信息网络。支持技术、理财、市场、投资、法律等现代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长江三角洲统一的金融、人才(劳务)、市场、投资信息网,为区域经济要素优化组合、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最后,建立和发挥跨行政区域的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实现部分政府经济管理的责权向行业协会的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