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要素投入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6 10:06:00
导语:第三产业要素投入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三产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福建省经济快速增长,福建产业结构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福建省第二产业居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离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调整目标相距还有一定距离。若按“英克尔斯的评价体系”进行测算,在实现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第三产业和农业占GDP比重的标准值应分别为大于45%和小于15%。2002年福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14.20%,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仅为39.67%。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福建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地评估近阶段福建第三产业的运行状况,将有助于我们更积极大胆地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本文试图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福建第三产业近阶段的发展状况作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并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模型和样本的选择
(一)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H.Douglas)和数学家查理·柯布(C.W.Cobb)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投入(K)和劳动投入(L)对产量(Y)的影响时,得出的一种生产函数。它可表达为:
Y=AKαLβ
各参数的定义如下A—规模参数,其技术经济意义为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即在使用同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条件下,A越大说明该企业的技术水平或生产管理水平越高;α(或β)—分布参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α=(dy/Y)/(dK/K)=(dY/dK)·(K/Y)(或β=(dY/Y)/(dL/L))=(dY/dL)·(L/Y))。
其经济意义是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或劳动)要素的投入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的百分比,所以又叫做劳动(或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并且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不变;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增;α+β<1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后来Solow、Hicks、Harrod等对此模型进行改进,把技术进步的因素纳入。本文采用Hicks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前提下的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
Y=AeλtKαLβ,0<α,β<1
化为线性方程得:lnY=lnA+λt+αlnk+βlnL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上式进一步化为:ln(Y/L)=lnA+λt+αln(K/L)(α+β=1)
其中,Y为产出量,K为资金的投入量,L为劳动力的投入量,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A为常数,表示科技进步式产出增长的部分,称为科技进步率,t表示时间,Aeλt通常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二)数据
1.福建省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的产业结构演变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1)改革开放前,1952年,福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65.9%,第二产业19.0%,第三产业15.1%,呈现“一、二、三”结构。可以看出,当时福建仍然是典型的农业社会。50年代福建三次产业结构按工业化的规律进行升级调整,第一产业比值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上升,到1957年,福建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9:23.6:20.5。但自1958年以后,福建的第二产业得比值迅速上升。到1978年,福建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6.0:42.5:21.5。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出现“二、一、三”结构。
(2)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体制被打破,福建产业结构的演变也重新按产业转变的普遍规律进行,第一产业比值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值基本上稳步上升。1980年,福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2.3%,1988年,第三次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30.8:37.0:32.2,呈“二、三、一”的结构。到2002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上升为39.7%。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可以分为1979~1991年和1992~2002年两个阶段,这两阶段的明显不同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福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以平均14.5%(1992年至2002年)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三次产业都上新的台阶,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令人欣喜。
2.从上面可以看出,由于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连贯,呈现出阶段特征。为了更好地反应近阶段的情况,我们选择1992~2002年这一发展阶段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资料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03年,2001年)。其中,用GDP来测度经济发展情况,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和来代替“资本投入”,用“从业人员”来测度“劳动力投入”。按照习惯,我们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用K表示资金投入,用L表示劳动投入。
二、计量回归结果
用Eviews进行OLS回归估计得:
Ln(Y/L)=-3.720690+0.057721t+0.500235Ln(K/L)
(-7.063117)(4.662152)(7.038670)
R2=0.989307修正的R2=0.986634D.W=1.755856F=370.0753
原方程即是:LnY=-3.720690+0.057721t+0.500235LnK+0.499765lnL
所以福建第三产业生产函数为:
Y=0.024217e0.057721tK0.500235L0.499765
由R2=0.989307,修正的R2=0.986634,可见所估计的回归线对数据的拟合相当好;F=370.0753,由于F>F(2,11)=3.98,所以通过F检验,我们认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对于资本投入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有显著的线形关系;对于常数项,t1=-7.063117,对于t,有t2=4.662152;对于Ln(K/L),有t3=7.038670,而临界值t0.05(9)=1.833,t0.01(9)=2.82,由此可知:三个检验值都通过显著性α=0.1和α=0.05的t检验。
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1992~2002年福建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为每年5.7721%;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α和劳动投入弹性β分别是0.500235和0.499765,换言之,在研究时期,保持劳动投入不变,资本投入增加1%将平均导致产出增加0.500235%,类似地,保持资本投入不变,劳动投入增加1%将平均导致产出增加约0.499765%;α+β=1,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期间,福建第三产业出现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依靠技术和政策举措,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1992~2002年,福建第三产业以平均13.6%的增长速度发展,而福建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为每年5.7721%,可见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对福建国民经济增长的奉献很大,在此期间福建的经济增长一大部分是由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带来的。要使福建第三产业能够得到更快速持久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采取更好的政策举措来拉动经济发展。
1.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立足于内部力量,集中企业和社会的科研和人力优势,促使关键领域研发的突破,产生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为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支持和鼓励与外资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可以提高三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和管理水平,并由此来带动和扩大服务贸易的范围,提升三产的总体水平和档次,推动交通、商贸等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2.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福建的资源势和区位优势。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应确立未来发展的重点,发挥比较优势。福建第三产业的中心应该逐渐向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质量的部门倾斜。
3.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要加快制定和规范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对第三产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价格收费、监督管理和纠纷仲裁等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现阶段福建第三产业的规模报酬不变,这说明现行制度和技术水平已经到了需要改进提高的边界上,如果改进现行制度和提高技术水平,第三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福建经济发展水平,福建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寻找更好的发展思路。
(二)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加速福建第三产业的发展
福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弹性是0.500235,说明资金投入对福建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相当大。目前福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国有第三产业企业,并且相对于其他产业是较少的;中小第三产业企业还难于摆脱融资困境:很难从正规的融资渠道得到贷款,即使得到贷款也以高利息为代价。缺少资金制约了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拓展第三产业企业融资渠道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允许外商投资物流、房产、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教育等服务业;同时也要安排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债条件的第三产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大力吸收民间游资。
2.从政策上解决中小第三产业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建立政策性小企业金融机构;其次,制定小企业扶持政策,优化小企业的金融环境。
3.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降低担保风险。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相应的信用补偿制度。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保障福建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福建第三产业劳动投入弹性是0.499765,说明福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还比较强。福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逐年上升,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了很大贡献,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人员素质低下乃是当前福建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产业,问题更加突出。解决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问题的办法有:
1.重点培训和引进关键部门的就业人员,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
2.大力兴办各种面向第三产业需要的中专、职业学校,加强各种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采取专业培养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第三产业在职职工实行持证上岗。
3.提高高校中针对第三产业需要的学科比例,充分调动高校中的资源,积极发展财经、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社区服务等专业,满足第三产业发展需要;4.进行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与效率和奉献挂钩的分配体制,对从事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奖励,给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傅吉青.第三产业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J].浙江统计,2003,(3).
[4]邓国华.C-D生产函数的应用误区域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5)
- 上一篇:服务业落后原因及对策论文
- 下一篇:数学时弊教学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第三季度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