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6 09:11:00

导语: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国际产业转移新浪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万商西进”工程的背景下,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规模增长很快,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河南应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精心选择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等,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配套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产业转移形成了新的浪潮;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衰退性产业出于保持、提升竞争优势的动机寻求在空间上的位移;2006年1月,商务部适时提出了“万商西进”工程,旨在促进国际产业和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以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面对这些机遇,河南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河南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加快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提升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是摆在河南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1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

1.1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1)从承接来源看,东部地区尤其是三大经济区是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源区域。2005年河南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的261个项目中,东部地区共投资222个,占85.1%,实际到位资金201.96亿元,占85%。其中,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占72.8%,资金所占比重达到71.4%,是河南引进省外项目和资金的核心来源区域。

(2)从承接项目看,以工业项目为主,且主要是河南的优势产业。2005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中,工业项目投资141.5亿元,占资金总额的59.6%。主要投向了河南的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食品和电力等优势产业。

(3)从承接区域看,中原城市群及其产业带的集聚吸纳效果初步彰显。2005年,中原城市群九市引进省外资金294.7亿元,占全省的58.5%;其中,郑新许漯产业带引资额占29.2%,郑汴洛工业走廊占25.4%,显示产业带较强的吸引力。

(4)从承接优势看,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明显。从河南各地市引进省外资金项目来看,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更能吸引省外资金和项目的落户,如漯河市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工业的优势,2005年以来先后吸引新加坡联泰集团食品、北徐玉润生猪屠宰分割、台湾旺旺食品加工、康师傅纯净水等项目的入驻。

1.2承接国际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河南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以实际利用外资额为指标来衡量。河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以下特点:

(1)承接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承接数量迅速发展。第二产业是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以制造业为主,2005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省引资总额的近一半,主要投向化工、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优势行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由此可见,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导向、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特征明显。

(2)承接国际产业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及其产业带。2005年中原城市群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占全省的66.1%。其中,新郑许漯产业带占41.9%,郑汴洛工业走廊占38.3%,以郑州为中心,沿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两条十字形产业带引资效果显著。

(3)承接方式不断创新,股权并购成为新亮点。2005年,河南共批准股权并购企业28家,汇源集团开封有限公司、乐天澳的利饮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并购引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

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其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资源、能源行业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性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地区,特别是沿京广线(南北走向)和陇海线(东西走向)的十字形产业带,说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条件。同时,从承接项目的来源看,东部地区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是向河南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2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增长很快,境外投资企业、省外投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

外来投资者是否到某地投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当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如何。产业发展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地理环境等。而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近几年,河南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一些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南优化环境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问题较多。如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政府有失诚信、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都使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发展困难。

(2)产业配套能力较差。

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从目前来看,河南工业门类齐全,全国工业有40多个大类,河南就有39类。河南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有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制造等,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了比较突出的产业优势,但在产业配套能力方面还有不足,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许多外商反映,产业、产品的配套能力不强,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抵消河南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所以外来企业投资与否,地价、优惠政策只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看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其他城市配套设施和软性服务。

(3)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有限。

现代化的城市群和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河南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商业功能和具有现代化商业格局的城市群,产业园区建设落后。在城市化发展上,近些年河南省尽管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城市公用设施项目,但城市化水平还很低。2005年,河南城市化水平只有30.65%,在全国仅高于西藏自治区(26.65%)、贵州省(26.87%)、云南省(29.50%)、甘肃省(30.02%),城市对产业的承接能力仍然有限。在城市群发展上,河南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的紧密联系圈。但目前来看,河南的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还没有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不尽合理,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也尚未能显现。在产业园区发展上,河南省除了部分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园区有所建树外,多数开发区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产业园区已无土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区内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园内企业集群趋势不很明显,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不是很强。

(4)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供应困难。

虽然河南省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不菲,但人口素质较低。能进企业的成为产业工人的尤其是成为高级技工的人才特别少。据2005年统计资料,河南每千名城镇职工中,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内的高级技术人才仅有13人。河南省高级技工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约为3.4%,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20%。目前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3∶5∶2,专业技能不强、中高级技术工人比例过低成为河南省劳动者的特征之一。从河南的情况来看,高级技工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河南这样的人才状况很难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5)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产业承接和资金引进,轻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

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河南改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过分注重引进外资的规模,忽视了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一些指标的对比中看出来。2004年河南用于技术改造的支出是96.07亿元,其中技术引进的支出是12.72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是1.84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为1:0.14;2005年河南用于技术改造的支出是109.86亿元,其中技术引进的支出是7.92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是1.04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为1:0.13;而日韩引进技术所花费用与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的费用之比为1:5,重引进、轻开发,重使用、轻研制,重模仿、轻创新,使得在某些领域不仅没有形成技术优势,反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造成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局面。

(6)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近年来,河南的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面对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冲动,环保举措能否全部落到实处,一些情况仍使人心存疑虑。我们从各种新闻媒体经济曾经看到一些关于河南某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为了引入资金项目而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而不顾的做法。例如,据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调查,近年来河南省某县政府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多次出台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该县所辖的某经济工业开发区1996年批准建立后,有10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园区生产生活废水直接排入黄河支流涧河。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要求河南省监察厅、河南省环保局督促该县政府立即清理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文件及相关政策,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县政府有关人员责任。

3河南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对策

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动河南经济腾飞,是河南由落后走向先进所遵循的规律和必经之路,但同时也将面临风险。目前,随着河南承接国际国内产业速度的加快及规模的扩大,上述一些问题逐渐显现。有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有些问题会给河南经济发展带来隐患,使河南重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的高污染、高能耗,重数量、轻质量的覆辙。所以河南政府和企业必须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纠正。

(1)加强硬环境改善,清除软环境制约,进一步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产业能否顺利转移和移入区能否保护自身利益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优化和改善软硬环境。如果能改善投资环境并坚持下来的话,河南的发展机会不可估量;反之,河南如果错过产业转移这个趋势,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因为,国家给各省的政策是一样的,安徽、湖北、江西这些省市的条件都不弱,河南要吸引外商投资,就是要靠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方面,要做到: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调整和明确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司法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部门整体办事效率。

(2)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利用产业链来承接转移产业,提高河南产业配套能力。

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铝工业是河南的优势产业,河南要下功夫把这些产业搞好把这些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产业基础。同时,承接产业转移从配套入手,围绕优势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来承接产业转移,扩展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链。

(3)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规划为主战场,强化载体功能,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平台。

①发展中原城市群,构造中原经济隆起带。

发展中原城市群要首先解决在中原城市群目前所存在的结构缺陷,其战略构想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大郑州,增加郑州的综合实力,弥补中原城市群的弱极结构;二是强化以开封—郑州—洛阳发展轴,发挥这一在中原城市群中工业基础好的带头区域,打造中原工业走廊;三是打造金三角,其基本理念是,选取中原城市群的两个强中心城市,在加强再者联系的基础上,发挥“增长三角”作用,带动处于三角上的另一城市的发展。通过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来促进产业在城市群内部的整合与互动,以城市群的地域结构协调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产业的专业分工与产业链联系。

②精心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开发园区)是工业强省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各类开发区有必要实行错位发展,明确各自产业定位。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考虑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专业化园区可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层次,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在工业强省过程中,产业园区应成为河南跨越式发展的带动区,制度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扩张的延伸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4)以人力资本对接为支撑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重点在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上下功夫,增强河南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以人才为纽带的资金、产品、技术的产业转移。

(5)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构筑平台,抢抓机遇,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要善于向承接来的产业学习,包括技术、管理、营销等等。其次,利用河南的后发优势,进行创新。承接来的产业虽然是比较成熟的产业,但如何让它们适应河南的新环境,就得进行相应的创新。最后,选择合适的创新路径。可在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的过程中进行的技术积累基础上逐步完成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最后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多渠道地引进世界高技术和先进技术,并积极鼓励河南企业与外资支柱企业形成产业配套关系,在配套中通过技术学习,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

(6)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为指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产业转移项目。

首先,将“引资”变“选资”,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防止简单的、低层次的转移。不能因单纯追求短时间的经济利益而饥不择食,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其次,对于有污染但不得不发展的产业,承接同时应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将负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再次,在承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时应改变某些不适当的开发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总之,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河南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才能实现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戴宏伟等.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3]陈建军.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浙江10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

[4]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

[5]樊新生,李小建.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

[6]史耀媛,张秀君.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