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合作组织发展动力分析
时间:2022-03-10 10:08:00
导语:研发合作组织发展动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研发合作组织可以实现联合技术创新并共同承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效率。本文研究了研发合作组织的共生竞合动力、自组织强化合作机制及分工协作机制。
【关键词】研发合作组织竞合动力强化机制协作机制
研发合作组织是一种研发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进行优势和资源整合,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技术和知识资源,实现提高技术进步效率的目的。狭义上,研发合作就是单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的临时性质的项目合作,以实现科研机构创利、企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广义上,研发合作泛指企业为了实现技术进步所参与的各种性质和形式的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企业间的开发合作。
一、研发合作组织的共生竞合动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研发合作组织实质是一个企业共生组织,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共生互补的生态化组织体。研发合作组织作为企业间的一种特殊联合方式,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通过能力互补使各方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组织作为一个弹性生态系统,组织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使企业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研发合作组织内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竞争对手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发合作组织内形成了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这种竞合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的集体行动。竞合行为是组织个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企业对于组织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得组织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之中,个体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从中取利,组织整体竞争优势也在组织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得以提升。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存在,对于研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研发合作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当前商业环境不断动态化与复杂化的情况下,靠单兵作战的方式已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共生竞合机制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克服单个成员企业的规模劣势,形成合纵联横的网络关系,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组织内独特的竞合关系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从而成为组织内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企业不能提高研发能力,不能持续进行科技创新,那么这类企业就有可能在组织中处于弱势甚至退出。持续竞争产生了不断的激励,使得企业之间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技术创新竞争。组织内企业在许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从而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中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链”的各环节上,通过在“链”的优势环节展开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该环节拥有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创造新的价值。四是有利于研发合作组织内部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合作,降低成本,实现生产协同和技术协同。企业间可以互相学习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成功的管理经验在组织内传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由于共生性,组织内企业还可与本地知识生产机构形成共生体,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获取优先扩散的技术与知识,从而营造优势。
二、研发合作组织的自组织强化机制
自组织强化理论来源于人类对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认识,从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进化都可以看成复杂性适应系统。复杂性适应系统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调整和自我进化的特征。研发合作组织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因为研发合作组织不是一个人用自组织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加以设计的技术和计算装置,它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的产物,组织处理复杂性的游戏规则也是自发形成的,并且这些游戏规则在遵循着组织体模式下通过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级的力量预先设定和安排。研发合作组织能借助网络关系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各种优势及竞争资源,对外能够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馈,是一个具有自增强或自催化的动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自强化性。从这些意义上说,研发合作组织之所以具有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内生动力——自组织能力和自强化能力的存在。研发合作组织内部的自我组织强化机制、促进研发合作组织的形成机制如图2所示。组织强化机制对研发合作组织将产生四方面的效应。
1、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整合要素资源。研发合作组织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组织成员拥有的资源和结构方式将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在组织结构中形成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相对于单个企业资源的有限性而言,研发合作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能够按照一种近似最佳的方式将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
2、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集聚创新资源。研发合作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扩张的机制,增加组织效益并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也将与日俱增,不仅能有效克服知识贫困的约束,还极大地拓展了技术创新与相关支持的可能空间。这种状态极易引发主体从创业竞赛向创新大战转换。随着组织整体技术能力的增强,适合技术创新环境的完善及组织内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需求增长,将产生一种“马太效应”,组织内的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实力增长,组织内的知识库得到丰富。随着研发合作组织技术能力的增强,生产能力也随之增强,创新资源将进一步集聚。
3、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提高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市场需求变化莫测,竞争程度愈加激烈,企业单凭一己之力来应对这种竞争状况,无论是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还是从资金和经营的角度都难以应付,也难以承受这些风险。研发合作组织将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整合,组织内企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科技实力得到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组织强化机制有利于组织扩大整体规模。研发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竞争优势较好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集中、创新要素的集聚及人力资源的集结。随着组织的完善,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并促进自我强化的过程,组织内企业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综合体。
三、研发合作组织的分工协作机制
研发合作组织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的单纯靠近,而是一种分工明确、具有自组织功能的专业化体系。组织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间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分工协作,通过这种灵活专业化,组织内的企业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网络,从而实现整体优势。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不仅是研发合作组织产生的根源及特点之一,还是研发合作组织的竞争优势所在,对研发合作组织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分工协作机制的作用机理具体分析如下。
1、分工协作机制可以提高整体效率。研发合作组织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研发配套体系,不仅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不同企业还能根据各自专长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链条。研发合作组织将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与分工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这种分工具有主动性且职责明确,降低了因为转换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不断提高研发合作组织的整体生产效率。2、研发合作组织内的分工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组织内企业有细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各企业只专注于某一环节,努力做精、做专、做深,促使企业集中力量加大研发投入,让自己的技术更专、更精。
3、分工协作机制可以构建组织式创新体制。创新是研发合作组织的生命线,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和促进组织创新。分工协作机制在鼓励企业单独创新的同时,也鼓励链上的企业进行密切交流,促进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实行组织式创新,以提高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组织持续创新能力。
4、分工协作机制可以强化组织持续竞争力。研发合作组织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规模或降低成本,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协作效应,从而构成研发合作组织强劲持续竞争力。
四、小结研发合作组织是企业获得网络知识并进一步实现知识学习与知识整合的组织形式。知识分工理论强调知识的专门化是提高知识生产率的重要基础,而在专门知识上每一个实践主体都比其他任何人更有优势。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只能拥有特定的专门知识,而这种专门知识是他人难以模仿的,具有极高的资产专用性。由于知识积累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企业会在某一专门领域持续建构自己的专门知识,并以此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研发合作组织使企业的原有知识通过与新知识的互动而得到有效的传递、整合与衍生。这种知识共享的直接收益是合作各方产生新的专门知识,提升了各自的竞争能力与比较优势。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商品化,在于知识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与服务。知识的可分割性、无限可重复性使得企业在合作网络中转让部分专门知识的资产专用性时不会同时失去核心能力与经营优势。研发合作组织提供了知识共享与知识传递的机制,参与各方的知识通过网络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整合并可能产生新的知识。但对于参与各方来说,网络知识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这种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参与方对网络知识的识别能力与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参与各方对网络知识的贡献程度。
【参考文献】
[1]Byrne,J.A,.TheVirtualCorporation[J].BusinessWeek.February,1993.
[2]Malone,M,AndDavidow,W.,1992,“VirtualCorporation”[N].Forbes,December7,1992.
[3]Hodge,B.J,Anthony,W.P.andGales,L.,1996,OrganizationTheory:AStrategicApproach,5thed,upperSaddleRiver[M].prentice-hall,1996.
[4]Applegate,L.1996,Corporation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textandcases[Z].LRWIN,1996.
[5]StevenGoldman.AgileCompetitorsandVirtualOrganizations[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95.
[6]NickyHayes.SuccessfulTeamManagement,InternationalTbomsonPublishingIncChristopherBartlett&SumatraGhoshal,1997.
- 上一篇:区域货币合作探讨论文
- 下一篇:企业产品研发投资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