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1 05:30:00
导语: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十六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决“三农”问题,引导农民奔小康,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应对措施很多,如城市反哺农村、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优惠政策等,但都只是外力推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同样适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经济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才能真正强化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激发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形势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农民渴望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的积极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正当其时。然而,笔者在登记管理工作和乡镇一线挂职实践中感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专家学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农民自己的认知程度都有不小的距离。为此,本文拟就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意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三农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基本国情社会化大生产市场主体法人组织土地联产承包城镇化利润分成成本核算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
目前,在我国农村自发形成的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中介组织形式很多,如农村经济协会、农业科技研究所、经济合作社、专业互助组、联合运输队、季节性临时联合体等等,其中,农村经济协会最具生命力,而且与国际惯例接轨。农村经济协会指的是在农业生产和流通中,农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它是农村社会团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按运行机制不同可分为会员制和股份制两种;按从事的业务不同可分为专业经济协会和专业技术协会。
在民间组织的系统结构中,农村经济协会与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体育俱乐部等实体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同,它应当属于社会团体中的农村社会团体;与其它少数村镇联谊性文化体育社会团体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它是按农产品分类的农村行业性社团或农业技术服务分类的农村专业技术社团,属于会员或股东间的共赢、互益自律农业行业组织;从城乡相互联系角度看,它与绿色食品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特色作物开发协会、水利工程管理协会等许多城市涉农社会团体及涉农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着紧密联系和广泛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农村经济协会还具有自身的特有属性,一是专门服务于农业的生产和流通,强化农业集约化经营,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二是会员成份复杂,可以有农民个人,可以有乡镇企业,可以有乡村科技类民办科研机构,也可以有相关大企业集团。从地域上看,可以接纳外省、市长期销售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作为其会员。三是整合力极强。它可以对农村已有的乡村供销社、合作社、乡镇七所八站等组织形式及网络体系和正在发育的运销中介组织、季节性购销中介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已有的和潜在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现已有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有效对接。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它不只是在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而且,作为行业协会它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有效组织载体。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意义。一般地泛泛而谈无济于事,笔者将从理论分析、历史回顾、利润分成和成本核算三个不同层面,进行较为严密的逻辑论证。
第一个层面,理论分析
论据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适应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的大国,有近8亿农业人口,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一国情并未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同时,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面对的基本矛盾,而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还是农民,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重点考虑农民。任何一代领导集体,任何一级政府都必须正视这一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组织引导农民奔小康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而在农村经济组织中,农村经济协会是最具规模、活动最经常、组织化程度最高、生命力最强的一种组织形式。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
论据之二,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我国现在处于初级阶段,但毕竟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严格地说,中国早已穿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阶段,而且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社会大生产阶段。然而,即使最低级的社会化大生产也需要基本的生产的组织化作为支撑。单个的农民家庭,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状况,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没有生产经济组织的农民无法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入农村经济协会就是农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论据之三,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组织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并且逐步健全完善。然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大市场,农民应当也必须成为市场的经营主体。否则,从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行不通。单个的农民、没有组织的农民闯市场,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就像中国如果不能加入WTO,中国就始终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农民如果不加入能够加入、有条件加入的经济组织,也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广大农民要想成为市场主体,首先要成为市场经济组织的成员,具备组织基础。
论据之四,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尽管法律还很不完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市场经济毕竟是法制经济,经营主体不仅要遵守法律,也会受到法律保护。在经济活动中法人组织总是比单个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受到更多的保护。事实也正是如此。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任何一个社会无非是由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构成的,中国由于改革不彻底,目前事业单位尤存,但由于它无法与国际接轨,又是国家主要的经济负担,终究会在深化改革中消失。在这里我要强调两句话:一句是:在社会结构发展成熟的国家,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三种组织形式存在。任何家庭和个人都是不同组织的成员;另一句是:没有组织你永远是弱者。如果农民个人在生产经营问题上有什么要求与政府对话,政府可能完全不予理会,并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也不是政府服务意识不强,而是因为你的要求可能只代表你自己一家的利益和情况,如果是一个拥有上百个会员或股东的农村经济协会出面向政府提出要求和建议,这是组织对组织,社会力量均衡,而且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面较广,可能表示的是较多会员的利益,政府作为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利益的组织自然会非常重视;如果有一个企业垄断了一个地区番茄的产供销,80元1斤的种子,200元卖给农民,签订的合同的收购价是1元1斤,可收购时只给6角,一个家庭有能力与这家公司平起平坐地谈判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家一户的不配合,并不能影响其它农户与之正常合作。一个农村法人经济组织就可以,它有力量利用法律,政策和经济合同维护自己及会员的合法利益。
第二个层面,实践回顾
回顾之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
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再到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螺旋式上升,农村经济协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80年代末,安徽的凤阳县、四川的广汉县的农民率先进行了分田到户的尝试。为此,90年代初,中央出台了农村联产承包的政策,全国各地普遍分田到户。生产的主体从5.3万个、69万个生产大队,480万个生产队一下变成了1.7亿个各自分散经营的农户。这事实上就是土地所有权的改革,而所有权是生产关系的核心要素,它的变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条件下的生产力,土地产出较之于期间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中国的农村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举措是以放弃农业规模经济、中止农村社会化大生产为代价的。它使得农村生产又回到了一家一户单干独营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回到了家族主义和帮系主义。不仅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我们在废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组织模式的同时,代之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组织形式,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喜的是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以后不到5年的时间,还是在南方的部分农村,人们发现了农民如果没有自己的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的“限高效应”将无法打破。于是,人们尝试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以建立现代化的大农场,或建立能够搭建市场、政府和农户之间桥梁的经济协会方式寻求农业发展的出路。尤其是大农场的出现,被人们称为继和联产承包之后的“第三次土地革命”。目前全国范围正在进行的均田制,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的目的不止是为了解决由于农村人口变化、家庭婚姻状况变化等造成的明显不公平,最重要的还是要为下一步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打下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农村经济协会,及与其相联接的农工贸一体化的企业,较大规模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的农场将会不断涌现。
回顾之二,推进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为前提,才能取得实效。
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提法。问题在于是在繁荣农村经济基础上或之后,再推进城镇化步伐,还是先推进城镇化,通过推进城镇化繁荣农村经济。这两种不同做法,实际上是对内外因关系上不同处理。正确的措施应当是注重内因,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实际上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城镇化问题时,已经就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明确意见: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比如,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比如,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等。甚至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然而,我们的实践却偏离了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大多省市,采取由外及内的办法,从2002年底到2003年底仅一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建制镇从900多个一跃发展到10970多个,发展速度之快国际罕见。结果大家非常清楚,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城镇,对城乡一体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没有多大帮助。其实,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完成这一任务至少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多数农民有条件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少数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主体,且收益有增值保障;二是农村劳动力能够得到适应城市生活的素质培训,使其具备从事工业、交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三是城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能够提供可供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四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单纯的为推进城镇化而推进城镇化是不可取的,只有在上述四个条件基本具备的条件下,推进城镇化才具有实际意义;二是在四个必要条件中,多数农民有条件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少数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主体,且收益有增值保障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必要条件与维护农民会员利益的法人组织——农村经济协会的建立和健康发展直接相关。
第三层面,利润分成和成本折算
首先我们来看看利润分成分析。我们把农产品的总利润看作一块大奶酪,问题是“谁动了农民的奶酪”?分析的结论是,农村经济协会使外部利润内部化。
农产品从产出到实现出口,其实现的总利润应当由直接生产利润或者说粗原料利润、中介销售服务利润、批发利润、深加工利润和出口高附加值五个部分组成。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专业经济协会,有了这样一个与WTO规则接轨的法人经济组织,我们就可以以协会的名义举办加工企业,甚至在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大农场;也可以在大城市设立我们组织自己的批发站;还可以与国外大的农贸组织合作,走上出口农业的道路。如果真的这样啦,五个部分的利润,这一块大奶酪就都是我们协会的,都是我们会员或股东的,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农民自己的。欧洲经济学家穆勒、马歇尔等人,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就指出,“以增进成员利益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组织避免了市场调节的不足,而且使外部收益内部化。”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组织,我们只能得到原粗产品的利润,而且是比例最小一块利润。有人算过一笔账,大部分农产品从出土到出口,农民只得到不到10%的利润,有的甚至更低。谁动了本该属于农民的奶酪呢?中介商、批发商、加工企业主和外贸商。农民太可怜了不是吗,他们流汗别人赚钱,这样下去能富裕吗?
其次,我们看看农产品成本分析。问题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出路在哪里?分析的结论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成功运作,可以大大地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
现在人们老是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农业生产成本太高,种地不化算”。这是实话,但不全面。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农民自己抬起来的。在产前和产中环节,尤其是在种子、农药、技术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供应商少使手段,农民们就“心甘情愿”地提高购买价格。这就应了农村的一句老话,“人家把你卖了,你还替人家点票子。”在产后销售环节,一家一户分散在交通、联络等交易成本累加远高于以团队方式操作的交易成本,这是基本的常识。还是欧洲经济学家勒普克在1992年谈到合作组织时说:“合作组织的作用主要显示在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和打破市场垄断。”产前的批量购买、产中的集中指导服务和产后的集中运输和一次性专人联络都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然而,必须组织成团队才能做到,农村经济协会正是这种高效团队组织。
再次,我们看看出口创汇分析。问题是农产品出口的障碍是什么?结论是缺少从事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标准制定和生产过程监督的专业经济协会。
我们山东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连续几年,肉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水产品出口占48%以上;蔬菜出口占40%以上,我们青岛海关花生出口大家都不陌生,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80%。然而,2001年、2002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却是一路红灯,2002年第一季度以来,我们山东省的总出口创汇比全国低6.7个百分点,问题主要是农产品出口受阻,原因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不足,生产标准不统一,我们没有从事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标准制定和生产过程监督的专业经济协会。我们的各级领导有责任,农民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发展农村经济协会面临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求实、求真、求是,前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用严密的理论逻辑来分析,用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实践来说话,用成本和利润这样一些起码的经济活动常识来算算账。目的就是提高认知度,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存在问题,找准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着力点。笔者认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协会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群众思想认识落后。从分田到户至今,农民
们已经习惯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那种近乎封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决定思维方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对农民思想制约的结果是,空间上的思维是“只管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时间上的思维是“一亩地两头牛,三个馒头一壶酒,只要今日有饭吃,日新月异何须求。”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的大敌。冲破这种思维方式,引导农民进行第二次解放思想,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农村经济协会数量不足。山东省一直是国家农业部门、民政部门关注的省份,农村经济协会发展是比较快的,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不够。截止目前,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是2万个,实际上达不到。青岛市84个镇只拥有235个农村经济协会,一个镇平均不到3个,发展数量远远落后于城市民间组织。农村经济协会在全市社团中的比例只有21%。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农民基本上没有组织,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农民仍然游离在市场之外。农民的经济收益没有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没有自己的市场经济组织给予维护。
(三)现有农村经济协会水平不高。一方面,发挥作用有较大局限性。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协会,主要还只是吸收从事同一专业的农民家庭作为会员,并组织会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进行合作,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远远不够,组织和服务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协调和维权等高层面作用还提不到日程。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由于没有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统筹规划,现有经济协会结构还不尽合理。就青岛的情况看,大部分集中在奶牛、蔬菜、水果、海产品等狭小的行业领域,部分的行业和乡镇存在着空白点。
(四)优惠政策不配套,资金缺乏,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动力不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从正确处理造血和输血的辨证关系角度看,帮助农民成立自己的经济组织,这样的扶持效果远胜于给予农民的种粮补助。然而,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出台专门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少有采取有关政府资助、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还不允许或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融资。同时,由于经济协会自身能力不强,金融机构还不能大量地向协会提供贷款。现有的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较多,有意成立协会的农民们无力筹备启动。
(五)农村经济协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普遍比较低,目前,青岛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00多个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2%。农村经济协会从业人员的自我更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接受培训和自我培训的能力、对外联络和经营策划能力都十分有限。
总体上看,农村经济协会存在和发展还不能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各级领导和基层的生产带头人肩上的担子很重。专家研究机构也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思路和对策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这些话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错。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机遇也很好,为了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有创新的精神,要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思路和对策:
(一)围绕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把握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四项任务:一是稳定土地联产承包;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互相联系,其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最核心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项目很多,无论是哪一项,都是为了通过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引导农村剩余、闲置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配置,向农村社会中介流动,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标准化、增强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生产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稳步发展的农村经济协会。
(二)围绕创建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实施农村经济组织的有效整合
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经济协会是为实现这一目标产生和发展的。农村的民间组织,尤其是农村经济协会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我们应当借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企业+农户”经济模式东风,深入研究协会与企业、农户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农村经济协会和农村其它经济组织的有效整合,探索协会+企业+农户、协会+农户、协会+乡镇企业、协会+农场+农户等不同的组织模式,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参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农村经济协会组织农民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内外经济活动维护农民利益,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协调和沟通的桥梁。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应本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把农村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放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规划,与本地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争取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各民政、农业、水利部门,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移,弄清农村经济协会的职能。要深入研究,摸清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将规划的制定和明确协会职能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围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素质
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是农村经济协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理由,引导这些协会真正起到“组织、协调、服务、管理”的作用,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级农业、水利、科技、环保及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协会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着力解决其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方针,督促农村经济、技术协会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全面提高素质,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五)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健康发展,打造宽松氛围和良好环境
怎样搞好培育发展工作,能否营造一个适合新生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检验我们思想解放程度、观念转变程度和中央的政策和策略落实程度的集中体现。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对农村经济协会有力支持和鼓励。全国有许多地方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浙江省出台政策,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一经成立,政府财政给予三年扶持,每年扶持金为5000至10000元不等,具体视该协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而定;南方的一些省(市)由乡镇相关部门的干部组织发起成立相关经济协会,待协会进入正轨以后逐步退出。山东省的烟台、临沂、青岛等地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独特的做法。只要我们从贯彻“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组织领导,就一定会抓出成效。制定有关政府资助和政府向协会购买服务的扶持政策。结合政府建立新型的公共财政框架,争取政府给协会以必要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
同时,要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尽管农村经济协会对农村经济的强力推动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基本认同,但仍有不少干部和群众对它的作用存有疑虑。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社会组织和阶层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和作用;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团法规和条例,宣传培育发展农村社会团体的重要意义。广泛宣扬农村经济协会中的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经济协会的良好氛围。
- 上一篇:干部档案工作制度
- 下一篇: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