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首要问题

时间:2022-03-20 10:33:00

导语:“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首要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首要问题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1996年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尽管全国每个农民出售粮食等农产品实物量在上升,但是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额在减少,从1013元减少到2001年的637元,仅此一项,我们估计,在1997-2000年期间全国农民累计现金损失达4000亿元左右。

农民农业剩余明显下降,实际已出现负盈余。全国每个农民农业盈余(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减去用于农业现金支出)1997年为655元,到2001年下降为340元。如果计入农民自身的劳动工资,实际农业剩余是负值。农业一直处于弱质、低收益产业,不仅存在自然灾害风险,还存在市场变化波动风险。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43.9%下降为2001年的25.1%,减少了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个百分点。

农业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20.4%下降到2001年的15.2%,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照这个速度下降,到2006年农业占GDP的比重将不足10%。在此情况下,我们很难依靠这么低的农业占GDP比重来提高50%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2/3农村人口的农业收入。

我国内需不足,GDP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占GDP比重为47%,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为6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7%)水平。而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24.0%下降为2000年的21.8%。而农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人均GDP水平太低且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34.54%下降为2001年的31.37%。

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相对全国人均GDP水平,由1996年的18.17%下降到2001年的8.44%。8亿多农民在全国GDP分配格局和生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不利。此外,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严重向城市倾斜。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19.4%提高到2001年的30.4%。目前全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最多的是四川省,2001年已达到1260万人,从省外汇入劳务收入达到243亿元,接近于全省财政收入(270亿元)。

1997-2001年期间,每个农民现金收入仅增加18.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提高257.4元,而出售农产品下降了455.8元。这清楚解释了为什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能提高的原因。

由此可知,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过去20多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供给能力)经历了一个先大幅度上升,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然后大规模调整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1999年9种主要农产品有6种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4.8%,棉花为24.5%,油料为22.9%,肉类为23.4%,禽蛋占40.4%,水产品占28.9%。“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1996年以来,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尽管全国每个农民出售粮食等农产品实物量在上升,但是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额在减少,从1013元减少到2001年的637元,仅此一项,我们估计,在1997-2000年期间全国农民累计现金损失达4000亿元左右。

农民农业剩余明显下降,实际已出现负盈余。全国每个农民农业盈余(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减去用于农业现金支出)1997年为655元,到2001年下降为340元。如果计入农民自身的劳动工资,实际农业剩余是负值。农业一直处于弱质、低收益产业,不仅存在自然灾害风险,还存在市场变化波动风险。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43.9%下降为2001年的25.1%,减少了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个百分点。

农业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20.4%下降到2001年的15.2%,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照这个速度下降,到2006年农业占GDP的比重将不足10%。在此情况下,我们很难依靠这么低的农业占GDP比重来提高50%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2/3农村人口的农业收入。

我国内需不足,GDP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占GDP比重为47%,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为6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7%)水平。而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24.0%下降为2000年的21.8%。而农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人均GDP水平太低且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34.54%下降为2001年的31.37%。

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相对全国人均GDP水平,由1996年的18.17%下降到2001年的8.44%。8亿多农民在全国GDP分配格局和生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不利。此外,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严重向城市倾斜。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19.4%提高到2001年的30.4%。目前全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最多的是四川省,2001年已达到1260万人,从省外汇入劳务收入达到243亿元,接近于全省财政收入(270亿元)。

1997-2001年期间,每个农民现金收入仅增加18.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提高257.4元,而出售农产品下降了455.8元。这清楚解释了为什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能提高的原因。

由此可知,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过去20多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供给能力)经历了一个先大幅度上升,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然后大规模调整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1999年9种主要农产品有6种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4.8%,棉花为24.5%,油料为22.9%,肉类为23.4%,禽蛋占40.4%,水产品占28.9%。

90年代粮食生产量出现了持续上升,然后大幅度下降过程。过去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已明显低于现时生产能力。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1230万吨,2001年下降为45264万吨,相当于1993年的水平,比1998年减少了5966万吨,累计下降了11.6%;其中稻谷生产量由1997年的20074万吨下降为2001年的17758万吨,减少了11.5%;小麦生产量由1997年的12329万吨下降为2001年的9387万吨,减少了23.9%;玉米生产量由1998年的13295万吨下降为2000年的10600万吨,减少了20.3%。从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来看,“上来艰难,下来容易”。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调整规模过大,调整(减产)速度过快也会出现诸如“粮食减产”、“粮食短缺”、“粮食上涨”、“粮食安全”等新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是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2000年我国农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9%,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8.1%。

除茶叶之外,各类农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十分低下。谷物及粉出口量为1378万吨,占谷物总产量(40522万吨)的3.4%;水产品出口量为12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4278.4万吨)的2.8%;棉花29.2万吨,占棉花总产量的6.6%;花生计花生仁出口量为40万吨,花生占总产量(1443.7万吨)的2.8%;大豆出口量21万吨,占豆类产量(2010万吨)的1.0%;肉用猪203万吨,占肉猪出栏综述(52673.3万吨)的0.38%;茶叶出口量22.77万吨,占茶叶总产量(68.3万吨)的33.3%。

当中国加入WTO以后,部分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农产品加工业可能受到强烈冲击;农民农业收入继续减少;农民农业剩余所剩无己;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由40-50%上升为50-60%;农民还会进一步减少对农业的各类投入,不仅减少资金投入,而且减少劳动投入。

未来5-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还会持续下降减少5-10%,为40000-42000万吨,相当于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不排除中国粮食生产出现“大滑坡”情形,甚至出现严重的生产萎缩现象。由于中国粮食或谷物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不仅对国内粮食或谷物供给产生极大影响,而且还会对世界粮食或谷物生产与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这表明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优势、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

90年代粮食生产量出现了持续上升,然后大幅度下降过程。过去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已明显低于现时生产能力。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1230万吨,2001年下降为45264万吨,相当于1993年的水平,比1998年减少了5966万吨,累计下降了11.6%;其中稻谷生产量由1997年的20074万吨下降为2001年的17758万吨,减少了11.5%;小麦生产量由1997年的12329万吨下降为2001年的9387万吨,减少了23.9%;玉米生产量由1998年的13295万吨下降为2000年的10600万吨,减少了20.3%。从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来看,“上来艰难,下来容易”。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调整规模过大,调整(减产)速度过快也会出现诸如“粮食减产”、“粮食短缺”、“粮食上涨”、“粮食安全”等新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是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2000年我国农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9%,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8.1%。

除茶叶之外,各类农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十分低下。谷物及粉出口量为1378万吨,占谷物总产量(40522万吨)的3.4%;水产品出口量为12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4278.4万吨)的2.8%;棉花29.2万吨,占棉花总产量的6.6%;花生计花生仁出口量为40万吨,花生占总产量(1443.7万吨)的2.8%;大豆出口量21万吨,占豆类产量(2010万吨)的1.0%;肉用猪203万吨,占肉猪出栏综述(52673.3万吨)的0.38%;茶叶出口量22.77万吨,占茶叶总产量(68.3万吨)的33.3%。

当中国加入WTO以后,部分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农产品加工业可能受到强烈冲击;农民农业收入继续减少;农民农业剩余所剩无己;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由40-50%上升为50-60%;农民还会进一步减少对农业的各类投入,不仅减少资金投入,而且减少劳动投入。

未来5-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还会持续下降减少5-10%,为40000-42000万吨,相当于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不排除中国粮食生产出现“大滑坡”情形,甚至出现严重的生产萎缩现象。由于中国粮食或谷物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不仅对国内粮食或谷物供给产生极大影响,而且还会对世界粮食或谷物生产与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这表明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优势、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