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
时间:2022-03-16 04:36:00
导语: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努力探索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之路,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一、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紧迫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整个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民对结构调整是“几分渴望几分忧”,想调、愿调,又怕调、不敢调。这主要是担心调整承担的风险过大,导致一些农民干脆以不变应万变,使调整迈不开步子。 因此,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从目前的状况看,有两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是调整主体错位。结构调整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然而,少数地方的政府却充当了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四种倾向:其一,大哄大嗡,搞“运动式”调整。其二,图形式片面强调规模。在调整中搞一刀切,不顾市场需求,片面上规模、上数量,有的甚至借此大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其三,不顾客观实际,随意搞花样翻新。其四,不顾农民利益瞎指挥。 二是服务主体缺位。在结构调整中,农民迫切需要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很多农民反映,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因而出现了想调不会调、想调不敢调的状况。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服务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恰恰在这方面的工作缺位,采取放任自流和撒手不管的态度。指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仅满足于号召农民“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最赚钱”?农民不知道,干部也不知道,致使许多农民只能跟着别人走,结果往往是“别人种啥啥赚钱,自己种啥啥亏本”,导致部分农民“谈调色变”。 农业属弱质产业、农民属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如何真正使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显得特别紧迫。 二、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必须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技术和自然风险。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 第一,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化解市场风险的首要问题。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卖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 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网上交易省时省钱的优势,组建了“中国三峡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以此为枢纽,建立了延伸至乡、村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营销中介组织,形成了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营销组织把农民的产品卖出去,把外地的信息带回来,有效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 调整结构意味着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必须掌握新的技术,这就必然伴随着技术风险的增大。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我市探索了三种途径:一是开展技术培训,为每个农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二是实行技术承包,让农民解除无技术之忧。全市动员2000多农技人员下乡,对茶叶、柑桔、蔬菜、水产、畜牧等专业生产实行技术承包,达不到承包产量和质量的,由技术人员赔偿,超过承包指标的,农民从增产增收部分发给技术人员一定比例的奖金,这样可以使农民放心放手地搞调整。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第三,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宜昌地形地貌多样,既有山区、平原,也有丘陵、岗地,水田旱地并存。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近几年来,引导农民果断将过去容易遭灾的粮棉田调出发展多种经济,既防避灾害,又提高效益。对易旱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种水果、药材、蔬菜、饲草等经济作物,对易涝的低洼地,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全部改种水生蔬菜或进行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使劣势变成了优势,让农民在调整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要求各级干部提高领导水平 首先,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加强规划指导。一是科学规划主导产业,确立调整的大方向,让农民知道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宜昌市组织专家对特色产业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按照资源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特色,实现了增效增收。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导产业确立后,必须着力培植精品名牌,引导农民围绕名牌调结构,特别是要帮助农民搞好产品的加工、分级、保鲜、包装等,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附加值。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对纳入规划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主要通过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 第二,要加快转变工作思路,跳出“农”字抓调整。 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在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整体布局来考虑,如果就农业论农业,路子将会越走越窄。要舍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引进、培育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工业精品名牌和优强企业上。这样做看似在抓工业,实则工农兼顾,相得益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三,要不断转变工作方法,做好样板示范和机制创新两篇文章。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产业革命,大范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栽培模式,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号召和强迫命令就能见效的。如果采取搞运动的方式调整结构,只会欲速则不达。只能通过样板示范,能人带动的方法,使农民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产生调整的内在动力,增强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善于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对新开发的农业项目和需要推广的新品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投标。变过去政府要农民干为农民自己争着干,有效地促进结构调整。第四,要大力转变工作作风,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在调整结构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困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首先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放心大胆地从事专业生产,没有产前产中产后的后顾之忧。
- 上一篇: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财政对策
- 下一篇:贯彻落实市委精神促进街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