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时期粮食管理工作

时间:2022-05-31 06:52:00

导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时期粮食管理工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时期粮食管理工作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作为大会主题,鲜明地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高举的旗帜、所要走的道路,明确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这个在新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掌握十六大的精髓,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以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且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做好新时期粮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

“小康”一词原义指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最初见于《礼记·礼运》孔子与其弟子子游的对话中,在儒家的思想里,小康是指比大同理想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形态。大同是指高度的和平与安乐,而小康则是低一层次的和平与安乐,它们分别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近代以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小康”,一次次地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纵观百年的历史沧桑,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为中国现代小康社会思想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此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在重要会议上讲话、谈话和会见外国友人时,提到“小康”社会。为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并被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针对形势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关于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概念,并高度评价了其重要意义,指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时间里,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二步目标,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的起色,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WTO,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而且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的: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正是在对过去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新的全面的部署。

那么,小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为综合反映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制定一个“小康水平”量化标准,也就是小康的基本标准,包括16项指标,即:(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其中反映“小康水平”最主要的参照标准有两个,即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按照恩格尔系数标准,高于60%属于绝对贫困;60%-50%之间属于温饱;50%-40%属于小康;30%-20%是富裕。按照人均GDP标准,达到400美元达到温饱;达到800美元才算进入小康;达到4000美元才算得上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到2000年底,我国GDP超过一万亿美元,人均超过了8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1%,到2001年为47.7%,城镇居民为37.9%。可见,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我县城镇职工年均收入达到1.1万元,比1997年增长62.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905元,增长66%,恩格尔系数由48%下降到36%;人均住房面积由14平方米增加到27.1平方米,居全国领先地位;绿化覆盖率达到38.4%,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1.9平方米;百户拥有电话50部;社区文化建设跨入天津市社区文化先进县行列。按照小康基本标准,我们已经普遍实现了小康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我们所说的“小康水平”,主要是物质和生活方面的指标,而“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生活在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描绘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之中。

针对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际,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意义。简单用四句话概括就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人们的伟大理想的内涵;第三,为中华民族展现了新的历史机遇;第四,有助于鼓舞人民的斗志。

二、粮食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粮食工作是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传统的粮油购、销、调、存、加工,而且在新的时期,又赋予了粮食工作以宏观调控、行业管理等诸多新的内容。可见,粮食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须的生活保障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其使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尽管国家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费习惯不同,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粮食和空气、水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综观我国的历史,古往今来,其民族的兴衰、社会安定、国力强弱、朝代更迭,多与粮食问题密切相关.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类,茹毛饮血(茹:吃,不能用火熟吃,“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生吃饮其血,茹其毛”),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采集野果,猎杀野兽用以果腹;进入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的禁止“弃农经商”的统治手段,目的就是要保证粮食生产,满足统治社会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作为稳固政权、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早在1957年,同志就指出:“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20世纪50-7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农业生产力较低的实际,同志又先后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示,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多次指出,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关系极大。同志提出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至今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

进入70年代后期,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也把农业农村和农民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中国社会是不是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我国的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粮食供求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动荡不断的大环境中,我国改革稳步前进,尤其是1998年国内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达到7.8%,高出世界平均增长速度5.8个百分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丰收,粮源充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了农业特别是粮食这个基础,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使我国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为全面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优质粮种植和加强粮食作物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提高粮食产量,粮食单产、总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3.5万吨,单产46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94.8公斤;到1979年,粮食总产达到21万吨,单产164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338公斤;1985年,粮食总产达到26.3万吨,单产234公斤,人均年粮食占有量达到397.9公斤,总产量比1979年增长25%,单产提高70公斤;2002年粮食总产达到32.1万吨,单产406公斤,人均年粮食占有量397.6公斤,总产比1985年增长22.1%,单产提高172公斤。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县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保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

粮食工作,作为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投放到流通领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障社会粮食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可见,粮食工作不仅对保证军需民食,支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二)担负着全社会总量平衡的重任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即“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我个人理解,把这二十四个字放在粮食工作中,就是要维护和保持全社会粮食总量平衡。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水平还欠发达,可进行种植的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小,粮食生产地域相对集中。从粮食生产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等11个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62%;西部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粮食产量较少,部分地区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再加之今后国家为改善西部地区环境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粮食西调将大幅度增加。从粮食消费上看,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和城镇以及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这就要求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由粮食部门进行协调,确保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维护和保持全社会粮食总量平衡。以我县为例,据我局对全县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等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县近几年年均粮食生产总量在32-34万吨左右,需求总量为95-97万吨左右,其中直接消费75万多吨,加工用粮为20多万吨,粮食缺口在60万吨左右,相当于粮食产量的两倍,粮食产需矛盾突出,缺口较大,需要大量调入以满足全县的总量平衡。2002年,我县粮食总产量为32.1万吨,需求量为97.6万吨,缺口为65.5万吨,粮食缺口主要由多渠道进行外购补充,其中粮食经营性企业购入10.3万吨,面粉加工企业购入22.1万吨,饲料加工企业购入11.5万吨,食品酿造业购入7.1万吨,粮油经营门市购入0.3万吨,养殖及饲料配料点购入13.5万吨,农业部门购入0.7万吨。在外购的65.5万吨粮食中,粮食部门(包括经营性企业、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粮油经营门市)购入的数量占总量的67%。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我县粮食安全,粮食部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粮食监测机制,建立与粮食主产区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引导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加强业务往来,确保必要的粮食来源,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维护和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

(三)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对于我们这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来讲,无论在什么形势下,无论在过去、现在、未来,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为解决粮食问题,特别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过去的粮食生产不十分注重粮食品种和质量,而是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粮食产量的提高,也成为我国实现温饱,粮食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出现了“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没有因为粮食增产收入增加,反而出现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下降,甚至有所减少。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势必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不增收,就会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不增收,就会减少费用支出,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宏观经济的好形势也难以持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向粮油精品方向转化。二是受消费需求的影响,带动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对粮食品种的要求提高。三是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冲击较大,国外的粮食品种专用化程度较高,质量较好,对国内粮食生产企业无论是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吸引力较大。四是在粮食种植结构上,农民对市场粮食需求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在产量和种植品种上,还过多倾向前者,也就是说,农民的粮食种植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体系,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为此,粮食工作要积极宣传、引导粮食生产者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前景好、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据我们调查统计,2002年全县优质粮种植面积为33.8万亩,占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的43%,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6.2万亩,优质玉米16.2万亩,优质水稻1.4万亩,分别占同类品种播种面积的51%、37%、60%;优质粮总产量14.19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4.9%,其中优质小麦产量为6.48万吨,玉米7.04万吨,稻谷0.67万吨,分别占同类产量的50%、41%、62%。优质粮种植取得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在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部门要发挥信息面宽,信息渠道广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的实际,增加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开展优质优价粮食收购,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是粮食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因为粮食生产量不足,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统购统销是为了保证人们对粮食等必需品的需要,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市场需求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原有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为进一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国务院连续进行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粮食购销市场化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在改革步骤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力,积极稳步推进。1997年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等政策。1998年进一步提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2001年,在粮食主产区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同时,放开主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和价格。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中,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政策,严格标准,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特别是1998年实行粮食流通新体制以来,我们作为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要求,加大对粮食流通领域的管理力度。为促进企业发展,我们在对用粮企业进行多方面考察的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饲料厂、面粉厂、酒厂办理了用粮龙头企业入市收购资格证;在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方面,按照要求对全县130多个粮食收购、加工企业进行了资格审查,为其办理年检手续;建立我县粮油行业协会,吸纳会员130个,起到了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的作用;建立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出动专用车辆,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粮食执法检查,规范粮食收购、批发、零售秩序。如开展粮食零售执法检查,确保群众吃上“放心粮油”;开展粮食收购执法检查,共查处非法经营、收购、贩运粮食16起,没收粮食160吨;对用粮企业购入、使用陈化粮进行全程跟踪检查,有效地防止了陈化粮非法流入社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无论是“统购统销”还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不仅能够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正常发展,而且对于保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做好粮食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方方面面、行行业业的共同努力。粮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需要我们扎实进取、开拓创新,这是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做好粮食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做好粮食工作,也必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是新形势下的粮食工作,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进行的粮食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靠照搬别人的经验、抄袭别人的办法而脱离自己的实际,是不能做好粮食工作的。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开拓中不断进取,才能更好地把粮食工作搞上去。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粮食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粮食工作的新局面。要把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上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争创一流的业绩,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要求落实好。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全面做好粮食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全面、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二是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在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比”中,增强竞争意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创造性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在“学”中,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赶”中,以模范党员为榜样,向先进的党员干部群众看齐,加快前进的步伐;在“帮”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超”中,实现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在实践中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用实际行动,促进粮食管理工作全面上水平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努力做好粮食工作

实现粮食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就要本着“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原则,牢固树立法制、服务、市场“三个观念”,实现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计划管理向法制管理、系统管理向全行业管理“三个转变”,建立市场调节、储备粮管理、粮食行业管理“三个机制”。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粮食管理模式。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个机制”,即粮食流通监测机制、粮食市场价格平抑机制和“三个粮食保障体系”,即建立稳定可靠的粮油购销保障体系、完善储备粮管理体系、完善城镇粮油供应保障体系。依据粮食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监督、指导经批准的国有、民营企业开展粮食收购,促进粮食流通。同时,要加强对我县12个粮食加工、销售网点从资金状况、生产销售能力、商品质量、信誉度等方面进行资格认证,确保紧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积极开展全县粮情调研,掌握粮食发展的全面情况。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按照要求,进一步做相关好企业的资格审查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天津市粮食购销管理办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粮食的行为。开展粮食市场巡查,结合市场大检查活动,严厉查处和打击销售劣质粮油、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特别是要加强对陈化粮的监管,依法管理好粮食市场。

三是不断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重点是要结合季度粮油普查工作,开展储备粮安全检查,确保储备粮管理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和实现高标准“四无”。同时,做好科学保粮的技术指导工作,推动和提高我县科学保粮水平。

四是加快粮油协会和信息网络建设。粮油行业协会是政府领导下的社团组织,是联系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其它组织和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粮油行业协会建设中,我们要按照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原则和为政府、企业搞好双向服务的要求,加强协会的建设,扩大吸收会员范围。同时,通过定期公布粮油信息和相关政策,提供法律、信息咨询,组织举办或参加各类型的交易、促销、联谊活动,帮助会员沟通渠道,开拓市场,规范经营活动,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发挥信息服务的作用,通过网上搜集、各类经营信息,定期分析预测等多种形式,将粮油市场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随时向企业进行通报,以增强企业经营效益。

五是做好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工作。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一项重点工程,粮食供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展、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严格执行粮食供应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粮食供应制度,实行帐卡管理,增加供应网点,根据验收实际,按质、按量,及时将粮食供应到位,确保我县退耕还林工作顺利进行。

六是认真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在继续开展“送粮到部队,服务进军营”和军营粮油销售服务日活动,严格实行军粮供应服务承诺的基础上,做好为部队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实现年均军粮供应总量达到1350吨,送粮到部队占销售量的60%以上。

七是加强餐饮住宿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按照县委提出的“念山水经,打旅游牌,走联合路,做环境文章,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餐饮住宿的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每年春、秋旅游的黄金季节,广泛招揽客源,提高大厦客房的住宿率、餐厅的上座率;另一方面,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标准,用优质的服务、规范化的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进而促进我局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