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投资结构变化特点分析

时间:2022-05-31 04:52:00

导语:当前我国工业投资结构变化特点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我国工业投资结构变化特点分析

“八五”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投资结构发生了顺应经济发展与改革趋势的积极变化。进入“九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转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通货紧缩威胁加重,投资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处在转轨过渡时期,投资结构依然存在许多传统体制影响下的痕迹。

总量特征:工业投资比重显著下降。

“八五”以前,我国工业投资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国有单位投资中的比重一直占据“半壁江山”,1990年达到58.5%。“八五”期末这一比重迅速降至41.5%,1997年继续下降到37.1%。随着1998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工业投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突破三分之一防线亦在所难免。这期间,农业投资比重成功止住了“八五”时期的下滑势头,重返1%以上,并超过1990年的水平,这是在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积极推行各项稳定农业政策措施的努力下取得的成果。随着各种生产服务和消费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及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急剧上升,继“八五”期末超过工业以后,1997年进一步达到47.4%,比1990年上升近20个百分点,占据国有投资“半壁江山”指日可待。其中尤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投资比重上升最为迅速,由1990年的11.4%上升到1997年的24%。

内部结构:基础工业仍唱主角

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投资中基础工业比重基本保持上升态势。如果不包括机械工业,仅计算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我国基础工业投资比重在1990年已达70%,“八五”期末上升为75%,1997年突破了80%,国家强调重化工业的产业政策产生了显著效果。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最为强劲,比重由1990年的48%激增到1997年的63%,尤以电力工业投资的领涨作用最为显著,其同期投资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现已接近全部国有工业投资的三分之一。

进入“九五”时期,国有工业投资增势趋缓。在39个工业行业中,除煤炭、石油、饮料、服装、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炼油、橡胶、塑料和电子等11个行业外,其他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行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制造业投资总体上年均下降4%。原材料工业投资年均下降幅度高达近7%,与其在“八五”时期平均27%的超常规增长形成巨大反差。连同其他行业投资普遍下降的事实来判断,我国工业发展由总量高速增长转入结构调整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

资金筹措:市场调节作用增强

随着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工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要求而处在积极的变革和转轨过程中,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其融通机制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国家预算内资金的依赖大幅度减弱。在国有工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中,1997年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2.8%,比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低约2个百分点,比“八五”时期下降约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对国家预算内资金依赖最小,1997年预算内资金的比重仅为1.3%,比“八五”时期下降1个百分点。

第二,债务性资金和自筹资金居主导地位。1997年负债融资(国内借款,发行债券,利用国外借款)与自筹资金合计比重接近90%,比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高出约10个百分点。

第三,负债融资的比重趋于下降。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负债率过高,建设项目缺少资本金甚至无本经营的矛盾,1996年国家决定对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1997年,工业投资中国内外借款比重分别比“八五”时期下降4和2个百分点,同期自筹资金比重则上升近6个百分点。

资金配置:政策倾向明显

对于各种来源的投资资金的分配,若按国家政策或计划对其约束的强度进行排队,依次应是预算内资金、债券、各类借款、自筹资金。如表四所示,资金来源的政策性越强,其分配比例就越向国家重点集中。例如,电力、煤气及自来水供应业占工业预算内投资的比例高达65%,占债券投资的比例接近50%,比“八五”时期分别提高28和25个百分点。竞争性行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占工业预算内投资的比例已由“八五”时期的36%降为1997年的20%以下,占债券投资的比例同期也由65%下降到50%。

当前我国工业投资保持基本稳定,原材料工业投资却大起大落。第二,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确定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和汽车工业,“九五”以来投资出现负增长。第三,预算内投资总量虽小,但“撒胡椒面”的分配习惯依旧。1997年除“其他采选业”和“家具制造业”外,几乎所有工业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恩惠。第四,债券投资比重过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1997年债券融资仅占工业投资来源的0.62%,而且分散于近三分之二的工业行业,比重之低,力度之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