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报账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2-07 04:16:03

导语:高校报账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报账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量与日俱增,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导致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报账难问题成了大多数高校亟待解决的难点。在全面深入了解高校报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报账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工作;报账;现状;对策

伴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经济业务激增、经济活动日渐复杂化、高校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高校经费收支增长较快,直接导致高校会计核算业务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受高校用人机制的影响,财务人员没有相应增加,与日俱增的会计工作量与相对不变的会计人员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种不和谐的财务管理现象。长时间排队报销账务在高校已成为常态,“报账难”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解决“报账难”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以高校财务报账现状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高校财务报账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高校财务报账改进的对策。

一、高校报账难的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对部分高效财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目前阶段我国高校财务报账现状如下:(一)报账效率不高。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办学规模急剧增长,高校的各种经费收入都大幅快速增加,与日俱增的经济业务量以及报销时不规范的原始票据加剧了教职工的财务报销时间[1],特别是在学期期末和会计年末,受预算经费下达、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实习活动及科研项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报销业务时间集中于某一时间段,出现报账人员排长队等候甚至拥挤现象,效率不高。(二)财务规章制度宣传效果不理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校园网已成了高校信息传播常用途径。高校财务信息化已是常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使用财务软件提供项目查询、财务分析、预算额度预警、生成报表,财务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多数高校财务处将一些财务法律、政策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进行宣传,但高校教职工平时忙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较少去校园网上及时了解有关财务核算和管理等信息。教职工积极主动了解、学习财务报销知识的意愿不强,对其理解常常是一知半解;同时也有一些高校不够重视财务知识、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使得报账人员无法高效、便捷、迅速获取所需财务知识和规章制度。(三)原始凭证不完整和不规范。部分教职工在报销时所附的原始凭证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规范性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少数教职工在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客观上也加剧了报销的难度。为此,报销人为重新填写报销单或补齐手续而需花费更多时间,是造成“报账难”的原因之一。(四)财务人员服务意识及专业技能不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工作内容及方法等也在随之变化,高校财务人员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能。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专业技能较为老化,有的会计人员专业基础较差、会计理论水平不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会计后续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高校会计制度和报销规章制度把握不准,标准不统一;年长财务人员不愿意积极主动学习财务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软件等现代化财务工具,从而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技术的进步。长期繁杂、高强度的报销业务量与财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晋升机制等不匹配,抑郁、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部分财务人员中时有发生,难以给教职工提供高质量的报账服务。

二、高校报账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和文献,结合笔者多年的高校财务工作实践经验,以及对多所高校财务报账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座谈,将产生报账难的原因,分析如下。(一)会计业务量加大,财务人员配备不足。高校经费呈现出多元化的来源,在财政预算、学费收入、科研收入等日常经费来源的基础上,经营收入、银行借款、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收入、社会捐赠收入和其他经费来源已成为高校收入的常态;同时多校区建设、对外交流的扩大等空间方位和业务范围的拓展,重点学科、重要项目、重大实验室的专项支出监管日趋严格,使得财务人员日常工作量、核算要求、配合专项审计、接受上级检查等工作越来越繁重,财务人员经常处于高强度、超负荷、重压力的工作状态。但高校的财务人员增长量并没有随着高校规模的增加而相应地增长[2],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工作量及报账人员三者之间的严重不均衡。(二)财务人员信息化能力弱,服务双方缺少。有效沟通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高校财务信息化经历会计电算化、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和互联网三个阶段[3],高校中财务信息化普遍处于第一阶段,部分高校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虽然校园卡被高校普遍使用,但是由于校园财务信息化和校园一体化的建设没有完成[4],真正做到财务信息和一卡通无缝对接的高校不多。由于部分财务人员信息化能力较差或者忙于日常业务而疏于提升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只简单利用了财务软件的记账功能,对软件提供的各种高效辅助功能几乎没有加以研究、开发和使用,从而没能充分发挥各种软件的功能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财务工作繁忙琐碎,财务人员很难做到及时更新财务信息,或更新不完整,如工资薪酬发放明细查询、学生交费情况信息查询、财务报销记录和科研经费收支信息查询等,导致部分教职工认为财务人员有意为难报账人员,服务双方缺少有效沟通,导致各高校普遍存在“报账难”现象。(三)报账签字审批流程复杂,报账时间集中度高。大多数高校实行“一支笔”审签制度,报账人员报销前,要按照学校财务审批制度的审批权限找相应的审批责任人层层签字审批。但很多项目审批签字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学科负责人或者教授,他们经常外出参与学术活动且事务繁忙,所以报账人员找各级审批人员进行审批耗时过多,报账人员对报账活动偶尔会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财务人员对于审批不合规的票据,要求报账人员重新审批签字或者补办手续时,他们就会对报账活动产生抵触情绪。高校报账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除日常各种报账业务外,工资绩效发放、学生实践活动、财政拨款项目、配合专项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年底收入分配和财务检查活动等导致学期末、年底报账业务特别集中。大量大额报账业务和日常排队报账队伍汇聚在同一时段,报账大厅通常人满为患。工作环境拥挤嘈杂、核算业务繁重复杂、报账人员焦躁烦闷[2],使财务人员处于不良工作环境中,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财务人员晋升渠道少。由于高校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需进行成本核算和考核,学校在制定定岗定编等人事相关政策时,财务人员待遇不高,晋升渠道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热情。如高校财务人员聘任相应岗位时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而有的学校为了倾向教学岗、实验岗人员,即使财务人员已获取初、中、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都不能按时聘任。

三、高校财务报账改进对策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文献和资料,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并与高校财务人员进行访谈,提出如下对策,改进高校财务“报账难”的问题。(一)强化财务政策宣传,及时信息共享。政策性强和原则性要求高是财务工作的典型特征,关系着高校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为学校重大经济决策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高校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积极宣传国家财会政策、会计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宣讲报账流程、报账注意事项。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交平台、制度汇编、专题讲座、校园网络平台及专项财务检查等方式方法强化信息传播效率。(二)配齐财务人员,加强财务人员培训。高校应重点关注财务队伍建设,综合统筹各种措施增加财务队伍数量,逐渐形成与财务工作量、学校资产规模和教职工人数量相均衡的财务人员。人事部门应根据财务报账工作量迅速增长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安排财务人员编制指标。针对规模较大的高校,可以在各部门、学院设置专职报账人员,加强管理工作的层次性和明细性,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职报账人员对其他教职工提供报销的原始票据、手续是否完整等资料进行整理、粘贴、归集及预审,使报销活动在正式报销前就有一个较为规范、合理的原始凭证及相应手续,提高报账效率。同时,在招聘新进人员时,应严格考核程序,招聘具备专业财务技能和信息化技能的财务人员,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势,利用相关专业勤工助学的学生辅助进行一些重复性、基础性的核算工作。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存量和新增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提高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财务人员要树立“窗口”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网络化学习,不断更新和提升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等智能化工具利用能力,使会计人员报账效率得到提高。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与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复杂的互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高校财务报账效率低下的现状[5],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是解决高校“报账难”有效路径。具体而言,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下列方式,优化报账流程:①为解决排队秩序、排队纠纷等问题,学校可采购排队叫号管理系统来解决此问题;②严格实行无现金报账方式[6],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软件支付技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③实施网络报账系统,把传统的现场报账模式流程植入网络系统,把报账前端工作(如:填制会计凭证)等基础性工作由报账人员在互联网上完成,由报账人员承担财务人员部分传统工作,财务人员完成专业审核工作,提升报账效率和服务质量;④实行“复杂业务”预约报账制,对于一些业务性质复杂或所涉票据数量大的报销业务,分派财务人员远程预审后再通知报账人员正式进入报账流程;⑤设立报账“快速通道”,分配一定数量的财务人员设置“快速窗口”专门报销业务性质简单、票据数量少、审核时间段的报销业务;⑥网络投递式报账,报销人可通过网络财务系统自助填写报销内容,并打印网络预约报销单,将审批手续完整、符合要求的报销凭据和网络预约打印报销单,投入指定投递箱,便于经办人员查询报账进度和财务人员预测近期工作量;⑦实施网上报账,高校可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将财务报销流程中的互联网、票据扫描系统、财务软件及银行支付系统等流程要素实现无缝对接;⑧尝试利用财务机器人等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为财务管理部门服务。(四)优化项目审批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明确审批责任。各种财政项目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高校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实行项目负责制,适当下放项目经费审批权和放宽授权限额,强化审批责任。一方面有效减少报账排队的时间,提高报账效率;另一方面也减轻了院(系)、部门领导的审批工作量。

四、结语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业务量与日俱增、经济事项日益复杂化、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和经费收支节节攀升等因素的驱动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客观上又面临财务人员紧缺和专业技能滞后的状况,“报账难”问题成了大多数高校亟待解决的难点。高校会计核算作为高校财务的基础性工作,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2]。财务报账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窗口工作之一,由于会计法律法规要求高、政策性强,内部规章制度多、工作量大、业务复杂和手续琐碎,如何在保持经济核算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打破传统财务报账模式的弊病,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是当前高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须探索的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祝菊锋.高等学校财务报销现状及对策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43.

[2]狄成宇.关于高等学校报账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0-22.

[3]何长霞.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28):239.

[4]郭裕霞.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355-356.

[5]徐瑛.如何优化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3):186-187.

[6]周丽.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优化研究[J].才智,2015(15):176-176.

作者:查贵良 杨维杰 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院 2.西南林业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