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体制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02 03:08:48
导语:高校财务体制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财务体制的现状
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在于立足于区域经济,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从而理顺财务关系,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学科专业的资金保障,从而间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制约因素。
(一)资金来源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制约
伴随着院校步入内涵建设的跨越发展阶段,资金供给日渐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各地方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渠道的资金供给也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显捉襟见肘学校的发展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费作为收入的重要补充。渴望富余经费用于弥补由于生均办学经费拨款不足造成的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开支以及设备更新、维修,学生活动费等,少量的中央、省级的专项项目经费也成为解决学校发展困难的急切盼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获取经费支持也同样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二)经费安排未实现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步
一方面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重筹资,轻管理”、“哪里需要哪里投”的救火式错误观念。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未能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办学经费安排上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办学经费向重点发展学科和特色专业倾斜,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服务区域经费发展战略同步。
(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的观点已经在国内提出好几年,但是现有的和正在进行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地方这一特点,虽然书面上已在宣传自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正在向这一类型的院校转变,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以老旧的办学发展观念在进行,在办学经费上搞“平均主义”,没有把办学经费集中、高效的使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上。
(四)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未能合理实现预算目标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与预防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尤其是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问题日益显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只强调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内部控制,对科研经费等预算外经费的内部控制控制不严监督不力。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控制执行不严,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因此,长期以来存在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忽视经济效益和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各院系实验室或科研项目购买的专用设备无法实现全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造成相同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实验设备闲置浪费。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论证、采购、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资产管理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预算执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决算与预算脱节,结果常导致预算失控。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有内在的扩张动力,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而必然增加支出;另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在当前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支出需要。此外,在预算的执行上,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日常无预算、超预算或变更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办学成本居高不下。在预算的后续评价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有正确、完整的评价。
4.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其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校的出资人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国家作为高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并不要求偿还资产和分享收益,由高校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弹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这种体系实质上是把高校的财务管理定位于进行经费分配的消费型的财务机制,高校教育手段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充实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高校不能也无需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更不能按照成本管理的模式进行财务分配。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提高教育经费投资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自身财务管理的水平。并且高校实行的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弊端,在履行审批之处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导致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不利于其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五)财务支持有待加强,未能高效提供发展助力
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都对财务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水平、高学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应用的滞后,以及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尚未转变,严重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无法全面服务财务工作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和新时期对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要求的提升,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尚不够全面,网络财务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审批等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财务工作矛盾突出、效率不高;各类经费的使用进度更新不够及时,不利于经费使用部门合理安排、分配经费使用的时间和范围;财务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局限,出于网络安全隐患和财务信息保密原则的考虑,财务信息无法全面公开,由于财务信息不够透明,经费支出产生的效益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财务管理,同时增加了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双向沟通机制,当前的财务信息系统一般局限于财务部门单向公开部门财务信息及相关文件、通知、公告,各院系、科研经费使用者无法直接从财务信息平台中反馈、报告或提交相关问题和信息,缺乏双向沟通。最终导致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无法得到师生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财务体制改革对策
(一)充分利用区域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各地方经济在区域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在财政经费拨款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地方高校经费拨款采取生均定额拨款机制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院校往往无法足额获得同级财政的经费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在筹措办学经费渠道上除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各类专项经费外,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的为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
1.定向培养人才方式筹措经费。通过开办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采取“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为所需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以此获得当地企业的人才培养经费支持;
2.产学研结合方式筹措经费。与当地的企业、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合作,将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作为合作的契机,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攻坚”为合作方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合作经费支持;
3.技术入股方式筹措经费。以所在区域“龙头”企业所需专利技术为研究对象,经过院校研究开发并申请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入股方式投资企业,获得企业经营收益分配;
4.融资方式筹措经费。以“融资租赁”、“售后回购”、“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为新建院校事业发展中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时筹措经费;
5.捐资方式筹措经费。与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涌现出的成功企业家、海外侨胞等社会人士展开深入交流,让他们了解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促进他们通过支持高校公益事业发展为自身进行正面宣传的“互利互惠”方式为学校筹措经费。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经费分配进行改革
各地方院校应转变在经费分配上原有的“撒胡椒面”的老旧传统,通过对本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将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学校未来办学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对办学经费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以学校未来办学方向作为经费分配的指向标。通过对学校未来五年、十年的办学的规划进行研究,在经费分配大体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渐向未来规划方向倾斜或转移;
2.采用“成本核算”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校各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成本、教学成本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进而合理测算出各专业的年运营成本,以各系的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
3.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发展建设作为经费分配的根本出发点。学校通过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学校未来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后,在经费分配体制上应给予重点的倾斜和支持,使这些学科、专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并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
4.采用“目标责任”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与各专业系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了解各系年度工作计划,由各系通过研究制定出本年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争取目标”,在年度预算经费中预留出可观的经费作为下一年考核“争取目标”的奖励经费,并根据各系的“争取目标”完成情况在下一年度经费分配上予以兑现。
(三)推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在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与考核评价
地方院校可以从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目标制订及考核制度、预算执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费管理推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对经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评价,最终实现经费的健康高效使用。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1.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制订院系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各院系应从本部门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身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合理的制订适合于本院系分阶段、分步骤需要达到的“具体化、可量化”的目标任务,并将该目标任务通过正式文件予以签发,从而便于时刻提醒本部门全体成员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便于相关监督部门对院系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及评价。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各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通过相关监督部门定期的考核,形成一整套的评价结果,便于校领导层及时了解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予以改正;
2.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中心,结合目标任务考核,推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在预算经费管理上,将细化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沟通,各院系在对自身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相关方面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院校整体经费框架内建立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体系,扩大院系在经费分配权和经费审批权上的自主权,由院系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在经费二级细化工作上的指导决定性作用,调动院系所有教职工参与本部门经费分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院系内部充分协商,根据院系自身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院系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决定经费在各教学支出环节上的分配比例,同时由院系自行决定本部门年度预算经费分配后开支的审批权限,合理调动院系正副职领导参与事业发展及改革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
3.结合目标考核制度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对预算经费执行过程进行分阶段跟踪及执行评价,从而建立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院校的财务部门除承担经费分配的任务外,还需充当院系预算经费制订的第三方监督的机构,根据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和二级预算经费分配方案,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的形式对院系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跟踪及执行评价,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采取积分制,共计积分为100分,由财务部门每个季度末对各院系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分,同时根据记分的结果和考核的情况对各院系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请校领导。在下一年度的年度预算经费分配上,根据上一年度的评价结果和记分排名予以奖惩,并延续此种考核方式,激励各院系间有序竞争,最终实现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财务信息化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知识培训,加强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财务人员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要秉公执法,自觉的遵守和维护财经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交流学习,吸收其他高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经验,同时定期开展财务人员内部交流,互相学习积累的良好工作经验;加强财务信息化的软件及硬件方面建设,针对本校财务信息化中的薄弱环节,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培训。
作者:郑允贵汤锦松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
- 下一篇: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