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论文4篇

时间:2022-07-13 03:11:10

导语: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论文4篇

第一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经费及资源不均衡

目前省内高校发展势头良好,经费规模逐年增长,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成为高校发展的方向,但也存在局部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有些高校,受校园面积限制一直发展缓慢,新校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财政拨款数额有限,唯有通过大量的银行举债来完成,相对某些高校,生均拨款指标以及学费收入,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及运转等刚性支出,项目经费专款专用,资金调剂能力不强,这种状况对于建设新校区的学校来说,经费就更显捉襟见肘。

(二)制度建设不到位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业务进行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等工作,所规定的基本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有了规范的财务制度,会计人员在执行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机制,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体系;有些制度的设计只重实体,忽视程序,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或者有了制度,一些高校没有很好的落实,缺乏督促、检查和落实,使得制度建设流于形式。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财务预算与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经过“二上二下”,预算编制成为高校经济指挥棒,重视程度较高,预算编制也确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没有细化,经济科目笼统,待执行时,项目资金落实到具体经济科目就成了问题,有时,项目管理部门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年底前及时使用项目经费,屡屡出现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虚列支出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部门年底突击乱花钱,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四)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监督机制跟不上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一些高校对于许多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并未真正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大额信贷资金及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给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的高校强调了对财政性资金的内控,而忽视了对非税收入的内控;有的高校对其所属附属单位的财务未纳入内控,或控制不严、监管不力,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五)财务人员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近年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推进绩效考评、加强财务监督等等方面,均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2014年1月1日实行的财政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工作更需细化,财务管理更要追求效率。这些都给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由于高校本身的理财观及体制、历史上的原因,很多学校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六)科研经费管理规范意识亟待加强

目前不少高校更多强调管理的是财政拨款、非税收入等事业经费,财政、审计等对此监督、检查也较多,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事业经费的管理。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却稍显薄弱,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有的与科研任务无关,以和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更有个别编造虚假合同,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有的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有的科研人员在校外承接实验项目,逃避上缴学校一些管理费,资金不转入学校,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监督,却利用学校的水、电、气、实验试剂、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从学校支出的成本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导致学校教学成本虚高。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及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确立多渠道筹资和多形式理财的高校发展观

为解决资金供需矛盾,高校财务应积极开展多渠道筹资活动。除积极争取财政投入、适度增加银行贷款外,要积极探索新的融、筹资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通过对闲置土地与资产进行转换,开展银校合作等以及捐赠、校友会、基金会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高校财务工作必须摒弃原来的只管家不理财、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和不计办学成本的观念。不仅要做到生财有道,还要做到理财有方。要善于计算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要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确立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的投资发展战略和结构。要研究、论证有关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使有限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应和投资效应。目前我校新校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资金支付压力很大,学校一方面做好内功,在校内厉行节约,水电气等能源消耗费用在零增长的目标下要求进一步压缩,由校办牵头出台办法,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在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维修改造工程中,引入外部审计,加强工程跟踪审计,完善工程决算审减率奖惩办法,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推进老校区置换工作,广泛加强银校合作,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补助,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二)制订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抓好财务管理工作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基础,为此要下大气力搞好制度建设,建立能管用、能操作、能检查、能考核、能问责的制度,并且重在检查、落实。首先,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度规范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强大武器。其次,要及时清理、修订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从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基本建设和修缮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校园绿化管理制度、医疗管理制度、人力成本管理制度和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等方面,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再者,要严格执行,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我校针对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相关部门会议,从两方面入手抓制度建设,第一梳理过去已经制定的相关制度,对不适用或过时的经费管理制度调研总结,纳入新的内容,淘汰过时的条款,落实制度修改责任人,及时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办法;第二从健全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出发,查找梳理制度空白点,相关部门落实分工,进行前期调研座谈,制定时间表,做好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出台。目前我校在制度梳理工作完成后,已经完善出台了《职工医疗费用报销管理暂行办法》并开始实施,在执行新办法后,经测算上半年医药费支出比上年同期节约近数十万元。另外,修订了《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建财务管理办法》,新建了《安徽中医药大学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等等,在制度建设上初见成效。

(三)加强学校预决算管理,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预算编制是基础、预算执行是关键。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只是预算工作的开始,要圆满完成学校各项预算指标,应当严格执行预算,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监控。审计部门应对学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学校根据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的管理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的学校预算体系,全面反映学校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统筹运用好学校资源,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校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控制,可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加以控制。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预算一经确定批准,要严格执行,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此外,还需加强预算外的资金管理,规范创收行为,完善分配制度。

(四)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全面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加强财务监管有助于维护财经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高校要完善监督机制,结合管理实际,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务监督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收入监督机制、经费支出监督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财务内部监督机制。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坚持监督与评价相结合,坚持事后、事中审计相结合,坚持财务收支审计、内控管理审计、绩效评价审计相结合,不断强化维修工程、基建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制度,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合理、规范使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财会人员是决定单位内部财务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必须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财会人员要做到政治上清正廉洁,坚持原则,敢讲真话,在财务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在业务上精于理财,账目清楚准确、提供及时,并要有较强的分析预测能力,真正当好领导的参谋,这一点也尤为重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这就要求高校要切实做好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财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工作技能,掌握现代管理手段来应付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首先,高校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特别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完善其管理办法,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和授权签字制度。其次,高校的科研经费应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劳务费、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涉及外拨经费的,要充分论证、审核合作(外协)单位和参与人员与科研项目的相关性以及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再者,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审计、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以及合理地使用,切实提高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相信对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必将起到纲领性的作用。目前,我校由科技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在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奖励办法》,为我校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科研、教学、后勤以及基建等方方面面,学校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管理均无法替代的。所以,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不断加强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提高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本文作者:林永格工作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财务处

第二篇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1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工作没有秩序,对预算外的收支没有详细的记录,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1.2没有对财务分析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基本上都跟贷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在财政方面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财务分析,确保高校财务管理能够按照规定正常进行。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很难实现,再加上很多高校缺乏专业财务分析人员,不能将高校真正的资金使用情况反映出来,缺乏对高校资金应用方面的正确指导,使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降低高校的财务控制能力。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及创新的途径

2.1逐步引入先进的权责发生制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发展的大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具有更加全面、可靠的特点,使高校可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于无形资产能够正常摊销,确保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保持一致,从而为更新固定资产和转让无形资产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将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完全抛弃,要合理使用这两种制度,从而使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2.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①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②实行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轮岗制和竞争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③加强对财务管理有关人员技术方面的管理,使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权责一致。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加强团队的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开展各项活动之前必须进行资金的预算。因此,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求有关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投资项目,使高校的资金使用在最合适的项目上,并且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4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

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避免高校资金浪费和不正确使用,加强高校跟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在使高校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制订出完善的资源购置计划,从而使成本核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冯丽华吴皓达马婷婷吕世军工作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第三篇

1.高校财务管理观念需要创新

1.1集资观念

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没有了教育的支持,国家就没有了人才补充的预备站。现如今,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悄然发生着转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国家财政供给教育经费的同时,寻找到其他的经济支持,多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强。高校财会人员需要时时以国家教育发展大计为指导,想方设法的为高校财政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建立主力———辅助的双面格局,国家财政支持教学研究、银行贷款建设学校软硬件设施。渠道多了,经费足了,高校发展就可以步入快车道发展了。

1.2资金运用合理恰当

学校硬件设施变更和改善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撑起来的,但相对于硬件设施而言,例如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科科研项目等软实力则更是需要大力发展的。为了保持软硬实力均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壮大,资金支持这一块就需要严格把关了。确保好钢花在刀刃上,每一分钱的投入都会一倍甚至数倍的投资回报。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树立了这种正确的资金管理理念,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恰当的处理好每一笔款子的用途,既保证钱不乱花,也不能将需要用钱的项目卡死,导致正当项目的“流产”。明白这些要求,便可以正确的处理资金和项目之间的关系,以科研课题为主,以硬件设施为辅,适当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与倾斜。

1.3资金回报收益理念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每拨出去的一笔资金都是一笔生意的投入,既然是生意资金投入就必须要讲求资金收益,多大规模的资金流出就要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绩效出来,不能浑水摸鱼,得过且过。既然是讲求绩效,当然要把绩效最大化,在项目资金投入上尽量节省,坚决抵制铺张浪费,争取做到不随便乱花每一分钱。与此同时,需要快速的建立起资金效益评估制度,正真做到预算高压管理,一切腐败的请吃、接待行为需从根本上杜绝。高校是学术、科研的场所,不能被官场丑陋风气所污染败坏。

1.4数字化信息理财理念

现如今,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这些高新技术的革命都围绕着“大数据时代”的高速信息开放模式。第一手的信息通过网络或媒体被披露出来,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实时掌握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快速的制定资金统筹和项目决策。不可以因为某些不必要的小微利益而迟迟不肯下决定,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这就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比需要建立起来的数字化信息理财理念。

1.5以知识为依托的理财理念

对高校而言,就是传授知识的圣地,但此处提出的以知识为依托的理财不仅仅是知识课堂上由授课教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了,而是包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以知识为主要代表的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这是知识型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顺应这一种趋势,即未来的财务管理必将走知识化管理路线,将高校富含的知识具体量化,这是一种财务管理创新的新颖举措。

1.6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

人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生物。知识是由人类一步一步挖掘出来的,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以人为主体的财务管理哲学。人类控制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所以高校拥有的人力资源是别处无可比拟的丰厚资源,数批饱含智慧的经济管理学人才推出其经济管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出的财务管理模型可以直接为高校所实践运用,所以说,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就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理念。一些陈旧的财务管理仅仅是以资金为管理主体,殊不知,人才管理早已被视为未来的财务管理潮流,同时也直截了当的肯定了知识经济的价值所在。各大高校的管理层只有在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实现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及录用的管理策略,推高了智慧和能力,同时也高效的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1.7认清周围形式的反馈哲学

知识经济不可能失去周遭环境的支撑而独立存在,它需要建立起适合它自己顺利生长的生态环境。对内,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妥善处理好和学校各个部门的关系,不能因为某个项目的成功或失败,与之过于亲密或疏离,这种做法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顾及到全局的发展;对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努力做到和财政、银行时常保持沟通渠道,方便随时咨询有关财政政策方面的意见,以便得到其对高校的支持。

2.财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高校财务管理若欲取得发展,就必须要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加快转变步伐,走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凭借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快速地应对突发情况,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保证财务管理的灵活性,拒绝呆板固化的反应机制。

2.1资金管理制度需改革

所谓财务管理,主要就是对资金有效利用。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改善思维方式,接纳新兴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固化的教育体制模式要敢于创新,寻求多方面的融资平台,为高校创造更大的资金积累,使高校敢于进行项目投资。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条件下筹集教学、科研经费。现如今,很多高校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过多设立项目,此举造成大部分高校的项目投资无法得到理想的投资收益,而且部分高校还存在少数项目混乱投资,造成资金浪费,使得本来就紧张的经费变得愈发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就需要责成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精打细算的用好每一分钱,对支出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严格把关,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不浪费也不耽误项目发展。对于流动资金要严格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对高校固定资产清算,建立完整的价目报表,并设立管理制度,防止固定资产流失或损坏。

2.2人员管理和功能职责的制度创新

伴随全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财务管理人才群体也是逐步扩大。管理财会的专业人才要清楚认识到自己手中的责任和权利,树立好服务意识,并以此为宗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去,营造出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作为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需要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充沛的服务热情,这既是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体现,又是对广大师生的尊重。除了服务意识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问责制,它应该涵盖所有的资金运作行为,对于财务人员有很好的敦促作用,有一定规避风险的效用。

2.3为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激励机制

作为一个参与工作的人,肯定会有疲劳懈怠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状况,不可能要求一个人能够在上班的8小时的时间内分分钟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工作里去。这不现实,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状态,就有必要设立相应的人员激励机制,人一旦有了要求,才会有动力,对工作才会上心。激励机制就是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正确的使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的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对现代的财务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3.1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看齐

自从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我国各项领域的管理、技术和规章制度都以国际水平为蓝本。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打破以往教育对外交流仅仅限于教学科研领域的局面,加强经济往来,彼此经算业务也一定数量的增加。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因素陡然增多,会计核算清单也会成倍增加。随着时间推进,交流再度加深,在国内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逐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向国际优秀管理理念看齐,加快自身建设的速度,来应对未来的发展。

3.2基于网络数字化的财务管理

面对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传统的财务做账方式已逐渐被数据化,与厚厚的账本相比,电子化的对账信息变得十分便捷,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财务联系也变得频繁起来。在网络数字化的财务管理背景下,报账、查账和审批将十分轻松。它还让财务管理能力得到延伸,加强了高校财务服务水平,为高校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4.总结

高校财务管理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保持着创新理念,保证高校能够稳定发展。在经费的问题上要严格控制把关,并且学会开源节流,创造多渠道的资金补给,缓解高校的资金紧张问题。

本文作者:程艳军工作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计财处

第四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研究现状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与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学校的定位为基本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转变,强调认知与情趣的统一、师生心灵的沟通;要以学生的专业特色为对象,选用最前沿和优秀的教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指导(杨淑娥,2010)。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理念可描述为:“专业为本、外语为桥、交流为法、融合为魂”。通过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成为掌握财务学科的专业课、展示交流能力的语言课、提高认知思维的实训课、融合文化素养的文化课(刘淑莲,2009)。

(二)课程内容的研究。王彤彤(2011)在分析国内财务管理核心课程体系与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主干核心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思路。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研究组(2010)针对目前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划分不清、衔接不当等问题,确定了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给出了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体系,比较规范地界定了《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杨淑娥(2010)从企业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并对相关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邹新根(2013)依据理财环境的变化重新界定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内容。卞继红(2010)探讨了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另有一些学者与实务界人士针对新环境下财务管理内容的拓展进行研究,比如,绿色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村集体组织财务管理等。

(三)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课程体系实施的链条上最关键的一环是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刘淑莲,2005)。汤海溶(2012)针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价值、资本成本、股票价值等重要知识点,以问题为起点、以逻辑推演为模式,精心设计出具体的理论教学方案。吕怀婉(2012)以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为基础,对批判性思维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析,明确指出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姚丽琼(2011)提出如何通过“合作性学习”模式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傅欣(2011)在借鉴西方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导向”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教学范式,并以ACCA方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为参照,提出具体教学范式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刘熠(2010)结合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规范性研究,详细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若干启示。

(四)实践教学的研究。仲红梅(2013)找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要求,对其内容、方法、考核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万立全(2012)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思考,分析了从“认知实习到课程单项实验到课程综合实验到财务管理与决策沙盘实训”过程,构建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宋小萍(2011)针对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基本内容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梁红(2010)通过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分别从实践教学基础和实践教学环节两方面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路。综上,我国财务管理课程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本课程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层面,从教学方式、教材选用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实现了与西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普遍接轨,但并未深入研究西方做法的精髓,只是照搬其形式,对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环节需要实现的目标、需要达到的效果没有充分强调与细致分析。第二,本课程研究往往从学科角度探讨单门课程内部的问题,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探讨某个知识点如何进行讲授与学习等,而就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时代背景关联性较强内容的拓展研究不够;此外,对课程外部的结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则关注较少。第三,本课程的研究或者强调学科知识内容,或者强调课程教学方法,或者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而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目标之间,课程与教学环节、学习过程之间的联系基本没有提及,忽视用高等教育理论来指导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研究。更为关键的是,一方面,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必须反映时代变迁的需求,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的内涵与改革的基本方向一直没有统一界定,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迫切,否则,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课程概念的探讨

美国学者斯考特曾指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却是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另一位美国学者波特黎(J.P.Porteli)曾统计出有关专业文献中出现的超过120种“课程”定义。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现代课程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遵循从知识结构化、结构心理化到意义行为化的演进逻辑,课程不再是外在的科学世界,而是师生共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事件”。美国当代课程论代表人物派纳(W.Pinar)认为,课程研究应该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在课程理解的范式中,课程“既超越了学科和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的经验,它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和构建出多元的意义:政治意义、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个性意义,等等”。在学校和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知识处于一种复杂的互动之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开“复杂的会话”,把课程作为文本和会话,有利于尊重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及各种教育要素的互动。因此,课程开发只是有效教学的前期准备,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在教学中实施与完成。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课程”概念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并最终实现“教中学”—“做中学”—“发现中学”的根本转变。毋庸讳言,西方课程理论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多元化视角,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寻求解决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是目前理论界教育专家与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层次视角考察,课程可以指单门课程,也可以指多门课程,或是指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本文谈及的财务管理课程特指一门单一课程,普遍开设于大学本科二年下期或三年上期。虽然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课时、学分不尽相同,但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

(一)确立课程改革方向。与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研究型人才显著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培养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国际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其人才也大多面向行业企业第一线,与技能型高职院校产生交叉,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应是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夯实学生的财务理论基础,强化财务决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职业素养。

(二)探究课程学习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依托资本市场,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与决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税法等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三部分(见表1)。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项目目标变迁、投资决策的环境因素、筹资决策的限制政策、商业信用的选择、收益分配的权衡等内容可以适时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与企业公民等基本理念,强调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建构课程学习目标。基于课程学习内容,结合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划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面:首先,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其次,掌握基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财务状况初步分析能力,以及对企业投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决策评价的能力;第三,具备财务人员的基本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路径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中外教材选用、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教学设计、实践体系构建等逐一进行探讨,但尚未从理论上系统全面地形成本课程改革的一般规律。而在实践层面,一味简单模仿与移植西方的经验与做法,课程改革大多凭借经验而非理论指导,导致课程改革频繁,缺乏延续性与可持续性,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学习之间未能有效连接。

(一)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基于泰勒课程论和凯洛夫教学论的分析,邓宗怡(2009)认为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学实践或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没有教学活动也就不能达成课程目的。课程包含教学的内容(知识和技能),而教学为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提供了媒介,课程和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在课堂环境中融为一体,教学可以作为课程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填鸭式讲授,开始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日新月异,但目前的教学多为形式上的模仿,轻过程,重结果。比如,广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囿于课时限制,教师多注重资料介绍、要点讲解或成果展示,而案例的调研、讨论、交流、总结、反馈等环节却难以一一落实。另外,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未能有效衔接。一方面,片面理解人才的应用型特征,忽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对分析方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技能、方法的讲授与训练;另一方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缺乏对学生价值观与职业思维的足够重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传递知识、技能、方法,还要丰富、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模式。比如,在比较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嵌入有效市场理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讲解;结合理财环境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财务管理目标演变的过程,体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概念的发展。讲解风险与收益时,可以通过小案例展示不同风险态度下金融投资决策指标的运用,比较期望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指标运用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习惯。

(二)发挥学生学习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性。存在体验课程论认为,课程不是静态的道路,而是动态地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生命之旅。不少课程改革只是从外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在课堂这个特定场域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念以及行为模式等的总和才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谢英姿(2013)基于某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师生互动交流不够,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应用型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对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都缺乏足够的设计与评价。当下日新月异的理财环境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案例,通过案例讨论与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其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其职业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性,选择适合其水平的案例,通过精心设计,落实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期讨论、后期评价的诸多环节,立足过程,不在于评论对与错,而是引导多元化的分析视角,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网络学堂,选择一些视频或音频教学辅助材料引发学生认同,创造师生、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机会。也可以适当选择个别章节由学生组织讲授,比如,财务指标、筹资方式、企业并购,学生自主提问,最后由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总结,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此外,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对课堂讨论、案例展示、网络互动等环节的权重分配,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文作者:王彤彤工作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