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2-03-12 03:02:24
导语:心内科护理风险控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出现部分不安全因素,造成患者出现伤残情况甚至死亡,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系数[1-2]。风险管理是一种识别和处理潜在和现存风险的管理程序[3],通过找出最佳防范护理风险的方法,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发生风险事件[4-5]。为了分析探究风险控制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笔者选择了心内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将我院心内科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按照设计规则选取上午入院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再选取下午入院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57.42±2.3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57.89±2.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风险控制护理模式。(1)结合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分析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并在体系中纳入突发事件抢救和意外事件处理的相关制度;(2)针对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素养,保证护理人员能全面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技能和内涵,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提高参与风险管理的自觉性,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3)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风险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及风险意识,减少和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4)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护理人员要学习掌握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护理措施的目的,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减少纠纷事件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入院宣教,完成入院护理评估,提醒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每天定时监督患者用药,及时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疑问,在患者出院时讲解出院的注意事项。3.检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治疗操作得分和护理质量得分。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评分和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使用自制的评分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越熟练,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越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判定依据[6]《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010年版进行。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一般:患者的心痛等症状有所缓解,精神和体力无明显恢复;见效: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精神和体力有所恢复;显效:患者的所有疾病症状消失,精神和体力恢复完全。治疗有效人数=一般人数+见效人数+显效人数,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人数/总人数。患者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的评测表进行评估,主要从病区管理、服务规范和服务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部分得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越满意。0~25分为不满意,26~50分为一般,51~75分为比较满意,76~100分为满意。4.统计学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治疗操作、护理质量得分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操作得分和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2。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在病区管理、服务规范和服务态度三个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3。
讨论
救助患者的过程中,由于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了护理效果,造成患者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事件即为护理风险[7-8]。近年来,随着人民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增强,人们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操作中医护人员风险也日益增加。因此,临床上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替代传统的护理方法,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为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或违规,医疗设备、用药管理缺陷及患者本身病情复杂等[9-10]。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机制,坚持风险管理原则,分析、控制和规避风险,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1-12]。合理使用治疗手段,增加护理人员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保证护理环境安全,提高护理技能和责任感,避免出现护理过错,减少患者身体损伤。本研究为了探讨在心内科患者中采用风险控制护理模式的效果,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80例,采用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风险控制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且在患者入院时排查威胁患者健康的潜在风险,减少患者出现跌倒、摔伤、坠落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加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13-14]。观察组的治疗操作得分和护理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控制护理模式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自觉性,按时主动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由于护理质量提高,治疗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在病区管理、服务规范和服务态度三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护理技能和护理水平有明显提高,有效地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15]。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中出现风险的因素很多,会严重影响护理的质量。加强预防和管理,有利于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率,改善医患关系,降低投诉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小妹 单位:兰溪市人民医院
- 上一篇:数字图书市场运营风险控制研究
- 下一篇: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