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发展初探

时间:2022-06-04 02:50:28

导语:中国碳金融发展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碳金融发展初探

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正处于预备期,这其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源争夺阶段。二是新能源研发高峰,根据这一趋势,中国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加大市场培育力度,2008年,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进行试点,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国内发展相对较快的天津、北京、上海主要也是以二氧化硫为主,而且我国目前尚未承担减排任务,“碳交易”在国内还未形成规模。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碳交易产业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下端,这使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买卖双方不能互通消息,价差明显。二是协议谈判的过程耗时长、过程复杂,我国没有定价的机制,处于被动地位。三是目前我国的碳排放、碳交易散落在不同的城市,难以形成聚集效应,难以与国际市场中的主体进行竞争。需要指出的是,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不仅要依靠碳的贸易量,还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共享信息,实现公平定价。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这一平台。在碳金融的交易中,国内有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试水,从简单的信贷投放方向和数量的限制,逐渐过渡到主动寻找合适的绿色能源信贷工程,进而与国际市场主体开展能源节约工程等,但是,由于我国的碳金融起步较晚,因而商业银行的参与程度仍旧较低,而且除了商业银行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对此还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所以还未形成体系。产品是金融服务的有形载体,也是金融功能实现的必要手段,当前,在国际社会中,许多金融机构都根据碳交易的特性创造了相关的产品,从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产品有限,大部分是信贷和资金清算方面的产品和业务,在直接投资领域非常匮乏,相比于生产领域,贸易范围的产品,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单一,难以发挥作用。碳交易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是创新的金融领域,发展的历史较短,其中的交易机制、交易规则还在不断地完善当中,我国的现有运作,也多是仿照发达国家的措施而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对于利润的追求、风险的管理、技术的攻关、具体的操作等方面,都缺乏大量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金融的发展。

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

就我国的市场来看,碳金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是消费煤炭的大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国际第二位,推测认为,到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接近美国,而且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创造一万元的GDP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作为一个有着国际责任的发展我国家,我国应该具有环境保护的义务。在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目前,我国已经被国际社会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对于我国的金融界来讲,如何把国家面临的压力转化为可贵的市场机遇,如何在承担建立和谐世界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分享碳金融时代的“蛋糕”,将是他们所要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采取积极的举措,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碳交易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合国内碳交易平台,为排放权的交易双方提供竞价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额度交易,是先将额度出售给国际投行中的相关部门,有些将额度或指标出售给需要的企业,在这样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不直接接触,价格就会脱节,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国际化的市场,整合国内零散的市场资源,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用规范化的手段和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客观、平等、公正、透明的交易价值,这也是我国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市场主体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碳金融对金融机构是个崭新的领域,涉及很多复杂的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发展相关中介业务、开展新的业务运作模式、提供金融产品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首先,从金融机构的角度,除了提供资金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研发更多的产品,比如以碳减排量收益权作为抵押的贷款,碳金融信托,碳金融证券化等。同时基于业务的实践,加强对碳金融创新的研究,提供咨询类服务而且在各金融机构中,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碳金融的事业部或下属公司,加强管理、研究和开发,探索长效机制,控制风险。其次,从政府方面,应当设立碳金融基金,加快对于市场的开发,同时增强市场的流动能力,利用基金公司加强国内主体的定价能力,促进清洁技术的市场化进程。第三,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更精确的担保、法律、财务、评估等中介服务。碳金融的发展进程在国际上尚处于新生状态,不但有自己的交易机制,更涉及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诸多领域。目前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碳金融的长久发展,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出台具体的专项规定,比如碳排放的标准和计量、减排量的权益抵押等,规范碳金融的相关活动。

本文作者:孙媛工作单位: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