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初试
时间:2022-01-30 02:49:00
导语: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初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还明显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主要表现在:
1、整体发展和应用水平不高从目前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对外服务能力,以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工作还刚刚起步,各种成效还没有体现出来,综合效益更难体现,特别在许多地区还处于萌芽期,电子政务正处于基础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应用。个别地区连政府网站或者最基本的办公自动化都不具备,仍然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
2、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差异非常大目前我们通过网站的监测可以清晰发现,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差距较大,而且到目前还没有迹象表现差距可能缩小,按照这样的发展势态,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展。
3、电子政务的效益总体上还不明显在已经开展电子政务的地区,总体上的效益还没有显现出来,通常是流程还没有完全改善,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并存,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度低,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困难,政府网站影响力低,通过网络为公众提供服务还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4、外部环境中还存在明显亟待改善的地方外部环境主要是包括法规政策、资金保证、人才组织、信息技术设施、公众的信息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还需要改善。
其中特以网站为例来说明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整体质量不高:按照我们的标准评价,网站的平均分不到4.8分,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平均及格分。而且这些指标参差不齐,有的得分很高,有的十分低;?
服务能力不强:从政务功能上网、互动性和信息使用便利程度等指标来看,都可以看出目前政府网站的互动性还比较差,栏目设计和内容不很规范,地区差异也较为明显,一把手工程和上任“冲动”现象明显,并且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我们认为其深层原因是内部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地级市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规则来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的总体状况是: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政务还没有建立很好的激励机制。从发展态势来看,基本看法是:正在起步、开始重视、问题不少、前景看好。其中的主要特征如我们前面已经阐述的那样:重信息、轻服务;重对外地区和企业的服务(如招商、旅游),轻内部(本地的公众),受上级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强,很多情况下是中央号召和同类竞争攀比心态驱使,不少地级市还缺乏自觉建设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行动。
初级阶段政府网站的特点、问题表现和原因分析
我们从前面已经提到过,目前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政府网站的通常特点如下:
1、大部分的地级市政府拥有自己的网站,基本上完成信息上网的阶段;
2、许多网站信息条理化不够,难以迅速有效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3、很少网站完整开通申报、审批、采购服务,几乎还没有整合型的电子政务出现;
4、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互连互通程度不够;
5、整个电子政务处于起步状态,绝大多数网站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新闻,处于信息呈现阶段,几乎没有网上行政职能;
6、不同的网站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在栏目设计、功能设计和内容建设、信息含量,以及与访问者沟通方式上差异非常大。说明没有共同的标准指导;
7、从能够获得的访问统计数来看,访问量不够,影响力不够,吸引力不够,回头客不多,宣传不够,效果不佳;
8、规范性不够。域名和网站名称的称谓非常多样化,例如××政务公众网、××政府网、××信息网、××信息广场、××党政网等;域名也呈多样性:打头字母,全拼,后面加信息等;举办机构非常多,当地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信息办、政府办公厅、计委、经济信息中心等;留下的邮件比较乱;各种专业的和非专业(大众化)邮件均有;下属的直属机构配合的形式比较乱;甚至部分网站没有市长信箱和电话等基本信息。
9、多是宣传和招商信息,对内服务比较少;
10、多是近段时间信息,缺乏数据连贯性,信息缺乏连续性,包括政策;特别是过去重要、而且现在仍在生效的政策、数据非常缺乏;
11、缺乏互动性和监督内容,访问量非常低,缺少宣传和推广,政府网站点击率不高,网络影响力较小。有些网站连接性比较差,常常联接不上,网页常常无法打开。
形成问题及基本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主要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的目前现状:
1、在初级阶段,对电子政务不熟悉,认识不深刻,管理和运营上还缺乏经验;
2、对开展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动机不充分,服务不完善,创新意识(甚至向好的模仿)意识不强,正如我们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指出的那样,这是激励机制不足所造成的。
3、有关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足够的引导,缺乏机制(制度,人力,财政)保障和要求。
我国互联网存在六大“弊病”六大“弊病”是:第一,对互联网信息化认识的水平仍有待于提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第二,综合基础设施接入网仍有瓶颈,定价服务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普遍服务补偿的机制需要加快形成;第三,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建设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普遍存在着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第四,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第五,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于加强;第六,信息化推进管理体制仍然不完善。(资料来源: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刘鹤在“2002北京互联网发展论坛”)
资料:我国电子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度分析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WWW站点的地域分布为例,东部沿海的12个省市占了总数的81.2%,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只占了总数的18.8%。再以CN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电子政府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件。我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
- 上一篇:政府网站经济发展思考
- 下一篇:英语新教材改革剖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