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论文

时间:2022-03-13 09:29:00

导语:电子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子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论文

摘要:选择我国电子货币及货币流通速度相关统计数据和指标,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的统计检验表明,电子货币在对传统货币替代时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效应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并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这为解释近年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理论中一个复杂的问题。100多年来,西方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西方货币经济史,货币金融理论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一直争论不休,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的文献也层出不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在改革开放以前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在8左右,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了一路下滑的趋势,尤其是GDP/M2,不论是下降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速度都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种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它对通货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理论上说,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它对传统货币的取代必然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从许多电子货币发展较快国家的实际数据来看,自电子货币出现以来,货币流通速度也变得极其不稳定,因此,可以断定电子货币必然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至于这种影响程度有多大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而且对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货币流通速度则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货币流通的次数。国外许多学者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结论。随着西方经济货币理论的引入,我国的经济学界许多学者也对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做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假说解释我国改革以来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各种观点进行一一述评,只将中西方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如下:(见表1、表2)

随着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对电子货币给传统货币金融理论带来的挑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欧洲中央银行(1988)在《电子货币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国际清算银行(BIS)对电子货币研究的一些报告在对各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其风险和监管研究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内容

,并认为电子货币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

SurveyofElectronicMoney(1996),ImplicationsforCentralBanksoftheDevelopmentofElectronicMoney(BIS,1996年10月),RiskManagementforElectronicBankingandElectronicMoneyActivities(BCBS,1998年3月),BIS于2000年5月和2001年11月分别出版了题为SurveyofElectronicMoneyDevelopments的两份报告,之后又于2004年4月出版了Sur-veyofDevelopmentsinElectronicMoneyandInternetandMo-bilePayments。此外,国外学者在对电子货币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也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Berentsen,Aleksander,Kyklos(1998),论述了电子货币产品的特征,并提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将对货币需求、供给及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AleksanderBerentsen(2002)讨论了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及其过程、货币流通速度、准备金需求、中央银行货币控制权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amesA.Dorn(1996)认为,由于电子货币的存在及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降低了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SusanM.Sullivan(2002)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将限制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铸币税收入减少、货币乘数发生变化等。

从国内来看,王鲁滨(1999)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替代了通货使通货减少,从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尹龙(2000)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方面的影响时认为,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的流通速度基本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即是可预测的。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中介目标的控制规模和程度。电子货币将使这一理论前提不再成立,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随机游走的,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董昕,周海(2001)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时认为,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使利用现金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如果支付数字化现金脱离银行账目,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一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量将减少。陈雨露、边卫红(2002)将电子货币引入费雪方程式,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认为当电子货币逐步取代通货,尤其是在线电子货币的普及和发展的情况下。比特形态的电子货币以光和电作为物质载体,以接近于光速的极限在因特网上高速流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导致短期货币流通速度难以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费雪交易方程式有待进一步考验。杨路明,陈鸿燕(2002)在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测性和可控性影响时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正在使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日益下降。在可测性方面,货币数量的计算与测量,正受到电子货币的分散发行、各种层次货币之间迅捷转换、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可控制方面,来自货币供给方面的变化,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使货币量的可控性面临着挑战。蒲成毅(2002)结合中国货币供应的实际,探讨了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初期(以V0为主)将随M0趋向减少而呈下降的态势,而在后期E,VE都将趋向增大,M1的总量却将因其流动速度的极快以及向M0转化的总趋势,将导致其形态留存时间极短而总量趋向降低,则货币流通速度(以VE为主)将转而呈上升趋势,即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征呈V字型。张红,陈洁(2003)认为电子货币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非惟一因素。唐平(2005)认为,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使不同货币需求动机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明显,且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不断加快。纵览国内外有关文献,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探寻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解释各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别是国内的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力求找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来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而在这些因素中,基本上没有学者把电子货币作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因素纳入到他们的分析中,然而,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此,为了更好、更直接地揭示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建立起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稳定关系,试图从电子货币的角度来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

二、变量选择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分析

由于我国从1978~2004年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的总体趋势都是下降,为了比较电子货币与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本文选择15年(1990~2004)的银行卡年末存款余额与银行卡交易总额的变化趋势与同期的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电子货币与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我国电子货币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如表3。

从表3、图1及图2可看出,1990年以来我国年末电子货币存款余额及交易量总额稳步快速上升,说明我国这一时期电子货币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年末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5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5299.5亿元,比1990增加了280倍,年均增长率在40%左右;年电子货币交易总额从1990年的987.43亿元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264500亿元,15年间增加了267.87倍,年均增长率达36%。但从总体上看,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出长期持续下降的趋势,它们之间是一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在他们看来,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但从不同层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它们又各具特点。(二)样本数据选择选择数据时考虑到国内外数据开采过程中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的找寻难度,本文计量模型采用的是年度指标,因而为了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变量个数选取就不能太多,同时不能出现指标间的复共线性。考虑到我国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开始实施“金卡”工程以后,电子货币得到了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它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因此,本文选取1990~2004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将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和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选择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的理由在于:就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情况看,电子货币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它主要取代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M1),并通过这种替代作用来改变货币结构,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选择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的原因是: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它的作用也主要是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部分小额的转账支付,它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通过电子货币的交易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表现出来。模型中的数据如表4。

(四)回归模型的建立及估计

根据以上分析,采用OLS方法以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和电子货币年交易量占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共同对1990~2004年间我国M0、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V0、V1和V2进行回归,取得线性回归函数,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五)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统计检验显示,各模型都通过了D.W和F检验,表明模型设计合理。E1和E2对M0、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V0、VI和V2的显著性均通过T检验,说明这两个指标对货币流通速度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各模型对M0、M1和M2的货币流通速度V0、V1和V2的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876、0.797和0.796,整体解释效果较好。

各回归模型中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的系数为负,说明该指标的提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它与货币流通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子货币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结论相反。不过,它恰好符合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特征,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有较好的解释作用。各模型中的电子货币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的系数为正,说明该指标的提高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但由于它的系数较小,对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不会太明显。从总体上看,电子货币降低货币流通速的作用要明显强于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两种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三、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有两个明显的效应:一是替代加速效应,一是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效应的存在对货币结构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它们发挥作用的程度决定了货币流通的速度。所谓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是指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而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是指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替代的同时加快了不同层次货币形态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

从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来看,由于电子货币具有虚拟性、高流动性、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因此,一旦它取代了流通中的货币,它将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上述各模型中的电子货币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的系数为正,可说明电子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广泛使用,将使电子货币交易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并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从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来看,由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会对传统货币定义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层次划分的前提条件不复存在,这样,流动性的高低就不再是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电子货币的存在可以使不同层次的货币实现快速、低成本的相互转化,这就意味着持有较高层次形态的货币并不会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加之,一般来说,较高层次的货币形态将会给货币持有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持有较高层次的货币不但不会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反而还会为货币持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一旦电子货币替代传统的货币,被电子货币替代的那部分货币就会转化为较高层次的货币形态,而使传统意义上的低处于层次货币形态的货币数量减少。处于高层次货币形态的数量增加,同时也加大了高层次货币的“相对稳定性”,这就会使货币流通速度的整体水平下降。从上述模型中的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的系数为负可说明,在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对M1的替代作用要明显要强于对M2的替代作用,电子货币对M1的替代不但没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并且这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电子货币替代转化效应作用的结果。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中电子货币年末存款余额占狭义货币量M1的比重(E1)的系数为负,而电子货币年末交易量占年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E2)的系数为正,前者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是电子货币替代转化效应作用的结果,而后者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它又是电子货币替代加速效应作用的结果。虽然,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中,来自电子货币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这些因素中有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也有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但并不影响模型对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解释力,相反它更好地反映了我国电子货币发展初期阶段的特征。因此,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替代转化效应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由于我国电子货币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明显小于替代转化效应,因此,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四、结论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中外学者在探寻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原因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学者将电子货币作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持续下降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中,电子货币应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我国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子货币替代传统货币时有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替代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不仅改变了货币的结构,而且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替代加速效应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替代转化效应则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从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阶段看,电子货币的替代加速效应明显小于替代转化效应,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我国货币流通整体速度呈长期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