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13 09:09:00
导语:电子政务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关键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一、背景
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或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这个概念用得非常频繁;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此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与说法。其实,简单地说,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就某个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从起源上看,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最初来自自然科学或大型技术工程领域,如人类基因组工程研究、航天工程研究等。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王礼恒院士在谈到我国载人航天与绕月探测工程时,就先后多次提到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航天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全局的高度来统筹安排航天发展”(王礼恒:“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同步推进时机成熟”,/home/news/Inland/200403/08/214153.html。)。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曾在2003年6月11日表示,中国航天需要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专家认为:中国航天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news.xinh/st/2003-06/12/content_917436.htm。)。再比如,《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白皮书,/GB/channel1/10/20001122/322455.html。)提到“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其中的“型谱”即是产品设计方面的顶层设计。从这些自然科学与大型技术工程领域的案例来看,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
但是,就电子政务来说,要“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却不是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因为科技项目与工程的顶层设计与作为政策体系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基本内容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不仅应该包括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政府绩效管理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
时至今日,尚没有哪个国家以顶层设计来命名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或文件。不过,就基本内容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和英国政府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模型(e-GIF)”可以看作是他们本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例如,就FEA来说,美国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其五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PRM)、业务参考模型(BRM)、服务构件参考模型(SRM)、数据参考模型(DRM)、技术参考模型(TRM),从而使其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的例行管理。可见,顶层设计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国外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但是,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提供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而且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工具和手段,更是可以直接地应用到我们的顶层设计当中。所以,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根据对国外有关国家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分析,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及电子政务发展实际,笔者就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构造一套结构模型,并将其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模型。
该模型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模型,主要包括模型的骨干架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如图1、图2所示)。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第二部分是扩展模型,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的业务扩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特点相契合。电子政务通常要求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让某些部门产生抵触情绪,协调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述模型中,内网(局域网)及其网上办公业务是在统一规划下由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一些相应的后台业务仍然需要本部门去解决,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2.体现了信息技术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行政业务、信息资源与政府财务管理的大集中;二是行政服务中心在整个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枢纽地位,为信息时代的政府机构调整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三是突出强调了政府门户网站在整个系统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要求。
3.明确了电子政务所存在的三层“前台-后台”关系。第一层是公众(企业和公民)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二层是政府门户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之间的“前台-后台”关系,第三层是行政服务中心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其实,在不同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下,“前台-后台”层级关系数量及其密切程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层级数量较少,其密切程度也较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层级数量应逐渐增加,其密切程度也会相应地增加。
4.模型具有较大的伸缩性能。该模型只是从逻辑上表示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结构,因而能够包容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与建设方式。如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本身可以是地域分布性的,能够满足管辖范围较大的一级政府对分片管理的要求;另外,行政服务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机构的总称,可以表示行政审批中心、办证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等机构。不过,尽管其名称可以不一致,但是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唯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却是必须坚持的,政府不应该就每一种所谓的中心单建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样是与信息化的大集中特性相违背的,也是没有效益的。
5.能够容纳顶层设计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诸多技术与方法。这里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例子一,就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而言,由于各政府部门是单独地向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自己的网上对外办公事务,政府信息公开以及行政业务网上办理情况都能分别地加以考察。
例子二,行政服务中心在整合相关的行政业务时,可以采用美国政府在FEA中所采用的业务系统规划法(BSP)遴选一些共性的业务内容。
例子三,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承接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业务并要求对其进行整合,因此知识管理技术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等技术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服务于公民和企业的能力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行政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府各部门密切联系,因此它也能处理很多通过手机、电话等非互联网业务,仍然继续发挥传统手段下的政府服务管理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当前信息化过渡期内群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三、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政策建议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特别是地级市政府)已经或正在进行自己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过,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其内容仍然显得不够全面,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能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作者认为,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可以作为构建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即围绕该模型并从政府绩效管理、网络、业务、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各地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因此,作者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
绩效参考模型是美国FEA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其他四个参考模型的基础,而且美国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的24个总统优先项目时,同样也是以此为考核依据的。实际上,我国一些地方也在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建立责任型政府的要求,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政务尚未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为此,今后各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明确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单位及其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图2的“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双重的目标:既能单独地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又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整合。为便于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进行分别地考核,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流程,即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之前,各部门是独立完成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设计与管理的。为此,地方政府首先必须针对各政府部门的业务情况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计划,明确地为各部门订立电子政务发展的具体的阶段目标。
确立发展目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出发点。但是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本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从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符的条件出发来制定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在确立具体方法
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目标管理法、记分平衡卡法等。由于记分平衡卡法相对复杂,因而建议采用目标管理法来确立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发展目标。
2.根据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自己的“绩效参考模型”。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可以具体考核的业务内容及其考核指标。“绩效参考模型”所包括的内容和指标其实非常广泛,就地方电子政务来说,难以完全地按照该模型来进行绩效考核,为此必须就实际情况选择业务流程及其绩效考核指标。在这方面,可以考虑挑选经济综合部门以及社会综合服务部门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并获得经验后再逐步地全面推广。二是绩效评估方法与方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有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事后评估等多种。建议采取两种评估方式,一是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和信息化办公室一道进行内评估,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绩效进行考核;二是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成效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进行全面评估有难度、或者为配合专项工作的需要,也可就具体某项业务进行单独评估。
(二)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
在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此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我国关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讨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首先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设计电子政务的业务参考模型,遵循目前“三定方案”的基本原则来规划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务业务。但是,从FEA的业务参考模型来看,我们是看不到政府职能的思路的,美国政府在设计该模型时采取的是业务例举法。
根据行政管理理论,政府职能是分层次的,如图3所示。考虑到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将电子政务的业务划分为图4的四级结构比较适合我国这些年来对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青年课题,2005年。)。为此,图4就基本职能的“政治职能”的“政府管理”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权威的资料对政府职能层次及其明细结构进行全面的界定。因此,就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来说,其余的具体内容还必须在针对整个政府的业务情况、根据图4的基本结构进行充分的业务调研之后才能具体地确定。
根据图2,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对上述业务内容进行流程整合,在整合后通过门户网站向公众统一提供跨部门的服务。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对行政服务中心加以授权,赋予其相应的职能、机构与编制,使之能协调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
(三)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
为使业务模型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必须建立一些能够重复利用政府行政业务流程并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的服务构件和模块。这既是FEA模型的初衷,也是开展电子政务的必需。从SRM来看,其中包含了很多服务构件,其中的一些构件对我们目前的电子政务来说,往往是超前的或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在参考使用这些服务构件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切合地方电子政务业务发展需要的那些构件。
在采用服务构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考虑服务构件的应用范围。不同的服务构件,其适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可以适用于整个一级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如财政管理系统等),而有的则只能在专业性政府部门使用。
二是整合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由于很多政府部门开展信息化应用已经很久了,且各部门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就存在着重复使用或不兼容的问题。因此,在建立电子政务管理模块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个现实问题。
三是加紧在行政服务中心推广使用CRM、知识管理等构件。这些内容将有力地促进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和老百姓的能力,例如,就CRM的服务类型来说,就包括呼叫中心管理、客户分析、产品销售与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品牌管理、客户账户管理、日常往来管理、合作关系管理、客户反馈、信息统计等构件。
(四)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在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方面,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外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必须结合前面所介绍的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的理论方法,通过政府职能四级明细划分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
(五)设计电子政务业务互操作模型
比较美国的FEA和英国的e-GIF(电子政府互操作性模型)(e-GIF及图5的资料来自英国政府内阁办公室电子政务组(e-GovernmentUnit)于2005年3月公布的“e-Government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第6.1版。)可以发现,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前者注重业务流程整合及共享,后者则注意从技术上保证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实际上,在对业务系统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采用图5的“电子政府互操作性模型”将对实现政府跨部门操作更有针对性。因此,就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设计而言,最佳的做法是结合FEA和e-GIF两种模型的有益成份,以构成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体系结构。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以e-GIF来取代FEA的TRM和DRM。
- 上一篇:欧盟电子电气技术研究
- 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