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核算策略
时间:2022-01-24 08:44:10
导语:教育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核算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已由规模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及会计核算体系,不仅能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对推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方向和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会计核算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依赖各级财政拨款。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财政拨款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许多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开源”,即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却忽略了“节流”的重要性,也就是加强成本管理,节约办学成本。2019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正式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进行研究,既是当前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成本管理与核算水平,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断探索,受历史条件限制,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但因其更多从物价和统计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并未因该制度发布而在实践中有所进展。2012年,随着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实施,明确了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并提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首次从制度层面对成本核算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制度并未改变,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仍存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壁垒。2017年,国家颁布《政府会计制度》,实现了事业单位适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新纪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对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新要求;《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3号——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章节,提供了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一些具体方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也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力制度支撑[1]。
二、开展成本管理与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
伴随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样化、多主体办学模式发展不断深入,并且随着国家对“双高计划”、职业本科院校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因长期忽视成本管理,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资金分配不合理、办学成本高估或低估等现象,影响了学校竞争力。因此,开展教育成本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办学成本,从而提升学校发展内在驱动力,并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的必然要求
实行教育成本管理能够改变传统的以预算支出衡量高职院校支出管理水平的标准,转而更加重视资金(资源)使用效率,并对高职院校虚列成本、虚增开支、突击花钱等违规行为起到防范作用。另外,开展教育成本核算,便于精准测算和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教育成本,并及时发现学校运行过程中资源耗费的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控制,降低办学成本和运营风险,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2]。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迫切需要
《意见》提出预算绩效管理要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绩效目标要包括成本等指标。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未开展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虽设置了成本评价指标,但是大多过于笼统,可考量性不足,无法真正对预算资金进行成本效益评价。在此情况下,开展高职院校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将有助于筑牢学校各项成本数据基础,既为从成本方面衡量资金使用效益提供评价依据,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也为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做好支撑[3]。
(四)完善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必然选择
虽然政府会计制度已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未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成本会计核算,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成本核算提供基础财务数据,从而使财务数据更加完整、可靠,满足单位内外对特定成本信息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成本管理意识仍然薄弱
《指引》要求事业单位自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成本核算。但由于指引仅规范了成本核算对象、成本归集和分配的一般性做法,并且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成本核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规定,各高职院校基本仍处于观望状态,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层对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了解较少,更无法谈及成本核算及管理。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仍将成本核算简单地与会计核算等同起来,忽视了成本管理作为单位整体层面管理的需求,并且未将成本考核纳入单位考核体系,无法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未建立成本管理机制
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权责发生制正式引入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体系,成本核算具备了核算基础。但会计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成本管理问题,要从单位整体运行管理角度来看待成本核算及其控制。而目前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普遍处于缺乏控制、责任不清等状态,相关制度也不完善或存在制度缺位,成本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三)预算管理和执行不严问题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主要通过预算管理的方式对成本进行控制。但高职院校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控制不严,预算调整随意性强,并且没有及时开展和运用绩效评价,从而造成成本控制约束力不强,难以实现成本管理目的。此外,学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责任部门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高,预算编制往往参考以前的年度历史数据,或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数据测算过高或遗漏现象屡屡出现,从而给成本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
(四)绩效管理落实不到位
一部分高职院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并且绩效管理经验匮乏,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设置不科学,从而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另一部分高职院校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走过场、流于形式,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应用或无法应用到单位管理中。而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成本指标,则难以准确衡量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大多高职院校的整体绩效评价刚刚起步,仍停留在项目绩效管理阶段,绩效管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四、新时期做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运行机制
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成本组织、决策、执行、信息、性能评估和绩效考核等子系统。要想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首先,从学校管理层出发,确立以各职能部门为横向配合、以各院系及责任主体为纵向的垂直交叉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应按照现行成本方案执行成本预算,并找出实际成本金额与预算金额之间的差距,分析差异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另外,还应根据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实现各责任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与合作,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成本管理科学有效进行[4]。
(二)加强成本管理制度建设,合理设置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较多、组织机构复杂、资金量大、业务繁杂的特点,因此需要从内部控制建设出发,完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关制度,探索搭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从而为实现成本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明确成本核算对象,完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根据不同的成本信息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将总体办学、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特定项目等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其次,明确构成成本的具体项目和范围,并初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例如,计算各专业学生培养成本过程中,专业学生培养成本包含消耗的直接费用与应分担的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含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教学相关的专用材料、水电、培训费、差旅费等商品服务支出,奖助学金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间接费用包含图书馆、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教辅部门、科研部门、行政职能部门、基建后勤管理部门、各院系办公室等教育相关费用以及用于教学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支出。另外,并非所有科学研究支出均与教学相关,在计算专业培养成本时,应区分科学研究支出性质,非教学相关支出不计入专业成本;计算学校办学成本时,因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及补偿性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下级单位的补助等,与学校主营业务无关,因此不应计入办学成本。成本会计管理应通过财务会计对成本数据进行统计分类。财务会计主要通过“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等费用类科目归集各项费用。鉴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业务较为复杂,可以充分利用现行财务软件优势,通过设置辅助核算丰富成本信息收集的核算体系。例如,在业务活动费用下设“教育费用”和“科研费用”二级科目,单位管理费用下设“行政管理费用”“后勤保障费用”“离退休费用”“单位统一负担的其他费用”二级科目,通过辅助核算进行经济分类核算,增加“院系部”“项目”辅助核算,经济分类用于划分经济事项,“院系部”用于核算各部门费用,“项目”用于核算与各部门内部或部门间有交叉的特殊业务。
(三)优化信息化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人、财、物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例如,教学部门通过教学管理软件,对校内教师上课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实训材料消耗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师资配置、实验室利用率、实训耗材消耗率等;后勤管理部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电暖资源消耗的精细化控制,减少浪费;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资产管理软件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和数据分析,提高资产配置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采购和资产闲置等。同时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基础成本数据,提高成本核算效率和成本数据的准确性。
(四)加强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加强全过程预算管理,每个预算管理环节都充分考虑成本要素[5]。在预算编制环节,预算部门应根据业务运行测算实际成本,压减非刚性、非必要支出,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完整性。另外,还应实行预算项目滚动管理,加强项目储备,确保列入预算的项目均成熟可行,保证预算资金使用有效果,保障项目的成本效益。同时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合理设置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并加入预算资金节约率、成本控制率、成本收益率等成本指标,提高绩效评价完整性。
(五)加强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专项培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管理和成本会计核算实务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关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对该项工作不仅缺乏经验,更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因此,应加强对成本管理人员,特别是成本财务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另外,还应加强对政府会计制度应用,成本管理相关理论、政策,信息化管理理论和实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促使成本管理人员通过综合学习提升其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做好专业储备。
五、结语
高职院校应以政府会计制度和指引政策实施为契机,探索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路径。同时要结合办学实际,建立成本控制机制,并将成本管理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提升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建新,万艳.高校成本核算: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基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的出台[J].中国总会计师,2021(3):138-141.
[2]戴薇.基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探究[J].财经界,2021(8):73-74.
[3]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20(2):4-6.
[4]李俊梅.Y大学教育成本预测与控制研究[D].秦皇岛市:燕山大学,2020:38.
[5]罗惠.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1(20):115-117.
作者:黄允如 单位:潍坊市财政局
- 上一篇:水利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工作探索
- 下一篇:地区公司财务人员转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