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3-02 09:39:05

导语: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市场多元化、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而肩负着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现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观念陈旧、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如何调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是新增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1]。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逐渐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较年轻的学科,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以及市场多元化、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范围和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而肩负着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调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被正式批准设立以来,全国有多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每个院校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历史优势、专业基础、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创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不可否认,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并没有与社会经济的变化同步。

(一)培养理念陈旧

现代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自身素养提升的教育[2]。就现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大多数高校都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专业知识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人才质量的个性与特色,从而使其不能很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培养目标不明晰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大部分院校均以此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类型不同、规模各异的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差异较小,不具备鲜明特色,抽象化和概念化明显,目标不十分明确。这也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师生对其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不利于师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

目标决定方向,在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共享度较高,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未能体现本专业特色。交叉重复的专业课程内容虽然能使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完整,但却浪费了教学资源、弱化了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在大部分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并不十分突出[2]。

(四)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多数高校仍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一方面,由于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商业秘密的范畴,各高校联系企业实习基地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高,挤压了实践教学课时,这就使得校内实训课程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均不高。再者,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较为困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仅仅体现为是否参加了实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考核奖励体系。

二、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现已扩展到教师教育、法学、医学等领域[3]。虽然“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目前也没有扩展到财务管理领域,但其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这一理念,却可以运用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从而培养出卓越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是实践性较强、服务领域应用较广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并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人才。由此可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宗旨的本质与“卓越计划”中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宗旨的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要想培养出卓越的财务管理人才,就需要更加关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需要,更加注重企业与学校长效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第一,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将来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及职责分工也必将日益细化,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程度对企业的发展也将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同时,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性角度出发,确立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应用性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明显特点,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日常培养工作应更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成长为卓越的财务管理人才。第二,多元化与融合化相结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养要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应注重多元化原则的运用,从而最终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丰富、全面、易于接受。现代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可以说是知识的集成、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课内外和国内外经验的融合的成果。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人文与科技、知识与应用、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经验与独立探索相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更应该遵循融合化原则。第三,创新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要结合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市场需求、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构建的内容和构建的过程要遵循创新性原则,而且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国际视角下、以开放的心态分析判别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根据模式实施的结果不断地做出调整。

三、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符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还要考虑各院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各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卓越计划”中的国家通用、行业和学校三个维度的标准体系为依据来制定,并将培养目标划分为总目标维度、中间指标维度和具体指标维度,即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三个标准体系。第一,总目标是培养具备合理知识体系、具有高水准专业素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卓越精神的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第二,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通用标准中强调的知识、能力、素养等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考核指标[4]。第三,具体指标维度。以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对中间指标进行细化就可得到具体指标。在细化时,所依据的中间指标和标准不同,所得到的具体指标也将不同。中间指标维度中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可分别细化为以下三组指标: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文知识、科学技术和卓越精神[5]。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因此,可以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经验,采用适合应用型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可以利用5个学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财务管理核心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1个学期在校内财务管理实训中心进行财务核算、企业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运营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再利用2个学期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实践,以将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于晓红 梁毕明 李阳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谭小芳,周显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优化[J].航海教育研究,2013,(0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

[4]刘曙霞.“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12,(02下).

[5]刘贤仕.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北方经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