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风险监管

时间:2022-08-02 11:28:23

导语:财务审计风险监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财务审计风险监管

随着我国审计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审计方法的内涵不断拓宽,逐渐由传统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即由账表导向审计(数据审计)发展到系统导向审计(制度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另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推进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审计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民众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审计工作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笔者拟结合多年审计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与同仁商讨。

一、必须正确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风险、风险管理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基于农村集体所有制而产生的一种特珠形式,它是一种经济监督,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审计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运用审计的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状况进行审查,并评价其经济责任,对审查结果作出公正结论,以达到严肃财经纪律,改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管理质量,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目的。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风险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风险因素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二是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企图不良,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三是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事故是指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关于风险管理,美国学者克里斯蒂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和理查德•汉斯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是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二是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以提高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三是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就拿农村集体经济来说,一些村干部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各种手段违反财经法纪,侵占集体资产,造成村级集体资产损失。在执行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对财务制度、审批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严,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现金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应收应付款项未及时清理,票证管理不严,工程项目不进行公开招投标,不进行定期财务公开或公开不实、财务公开监督小组不建立或形同虚设等。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往往不实行民主议事或个人拍板作出决定、随意支配公款如在2005年对某村查处违规资金500万元,班子成员大肆浪费集体资产。2008年对某村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村主任与出纳相勾结,挪用集体资金84万元(利用收入不入账的方法)。利用审批、租赁集体土地之机收受贿赂,对送礼者则手续批得更快,地价更便宜,位置更优越。挪用或侵吞土地补偿款进行犯罪。村干部利用职权乱收费、乱开支,巧立名目搞福利,启动工程搞暗箱操作,从中牟取私利,挪用提留款,扶贫款,私设“小金库”等屡见不鲜。有的村干部公然违反财务制度,造假发票报销,少支多报,移花接木变相开支。再者,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除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外的第4种审计方式,其审计的力度远不及国家和社会审计,因此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外部调查取证等有一定困难。往往被审计单位表面上欢迎,说什么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的稳定。而一旦查到实质性问题时,却暗地里设置各种障碍阻挠和破坏。如审计中有个村不配合交银行流水账,提供假对账单来搪塞,不配合审计人员做外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全面、彻底地揭示存在的问题,形成公正的审计意见,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产生审计风险也不可避免。这种审计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是客观层面的。

(二)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审计的依据。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制约着依法审计的进行,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了风险机会。我国虽在1994年出台了《审计法》,并相继地出台了一些审计方面的法规,如浙江省在2002年出台了《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从我国对于审计的发展速度和广度来看,远不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不仅加强立法、依法审计刻不容缓,而且还要继续完善,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审计成果,又要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审计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现行的财经类法律法规不可能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新情况、新问题全部规范到位。部分法律法规也存在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缺陷,审计人员以这样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审计,依赖其进行职业判断,这种审计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是基础层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揭示的问题或观点难以作出正确处理,或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三)审计方法因素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尽管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家提出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国家审计署也提出“两个延伸”,即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向内部控制评价延伸,但国外已经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程序,或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均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这种审计风险对审计的影响,可作为介于人的主观因素与审计对象客观因素的层面。

(四)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审计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有很高的要求,而客观世界知识的无限性和能力与经验的累积性与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形成矛盾,使审计人员难以达到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理想境地。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不足,造成对同类审计业务的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操作不规范、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等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形成审计风险。另外,审计实施过程的审计抽样、取证和报告环节,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审计。建立健全审计规范是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措施。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规体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审计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依照法律程序实施审计,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要将审计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审计执法监督权,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健康发展。

(二)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业务管理和监督是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同时,为了防范审计风险,要建立科学、具体的审计质量控制,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保障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在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档案等环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将过去重视审计实施过程转变为重视审计的准备阶段。选择项目审计时必须有的放矢,知己知彼。例如,美国的审计很注重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相当仔细,充分考虑到了审计的实施和报告阶段以及会出现什么情况的应对措施,并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可行性研究,拿出几种方案择优选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善审计方法。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除了加强自我学习外,重要的是要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合同制,实行优胜劣汰,择优录取。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综合业务素质和专项业务素质的培训。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风险审计课程。再次,根据从事审认人员的特长长短搭配组建审计组。要不断改进审计方法,把过去效率低、成本大的账项基础审计改变为先进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基础审计取证模式。

(四)建立审计责任制,有利于树立审计人员的质量和责任意识,防范因主观过错而造成审计风险。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质量。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研究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并结合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赢得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