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困境及应对策略论文
时间:2022-11-30 05:46:00
导语:高校贷款困境及应对策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各高校为接受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努力创办一流大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教学投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许多高校纷纷与银行建立了“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取贷款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然而,银行贷款是一把“双刃剑”,盲目贷款或超规模贷款都易引发贷款风险。本文就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探讨。
一、高校的贷款特点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与通过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获利的企业有显著的不同,其贷款也有明显特点:(1)贷款期限长。高校贷款大多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由于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建设周期长,因而具有长期占用银行贷款资金的显著特点。(2)贷款利率低。高校具有长期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因此银行往往愿意主动与高校合作,并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高校获得的贷款利率一般要低于市场利率。此外,高校主管部门往往还能对预算内项目的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3)还款渠道单一但稳定。高校的收入渠道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以及教育事业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中的学费、住宿费收入等),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同时,高校办学的连续性又保证了高校还款的稳定性。(4)贷款保证形式单一。按照《担保法》、《担保法解释》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抵押。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其性质决定了其不得为他人提供担保,其他企业也不愿意为高校提供贷款担保。因此,目前高校贷款主要是靠银行提供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贷款。(5)变现性差。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高等学校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高校的资金支出是一种无法通过自我资金循环和周转予以补偿的消耗性支出。当前高校的银行贷款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条件的改善方面,这些项目不具有流动性,变现性差。
二、高校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缺乏还贷意识。部分高校贷款时并未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以及潜在的风险,普遍存在学校贷款、政府“买单”的思想,缺乏还贷意识。但事实上,银行贷款是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所不同,在资金性质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对学校来说是自有资金,无需偿还,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而银行贷款属于借入资金,对高校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这就迫使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目前高校贷款主要是靠银行提供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贷款。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不但会承担失去信誉的风险,还会造成后续贷款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给学校的发展造成困难。
(二)资金运作不当,导致产生财务风险。部分高校贷款决策过程存在非理性化倾向。表现在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通常只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盲目贷款或超规模贷款,对资金成本和自身的还贷能力考虑甚少。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是非赢利性的,高校负债资金也主要用于非赢利性项目。虽然近期内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其主要从事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资金一旦消耗则无法收回,若资金运作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无力发放工资、无法维持日常开支、乱收费和财务违规等现象。过度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势必造成高校正常财务开支的削减,这种非正常的支付削减又将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三)高校存在再筹资风险。高校的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周期长。在高校资金还款自己来源渠道单一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此过程中便可能存在再筹资风险:一是政策风险。贷款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影响,一旦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各银行就会缩小对高校的贷款规模或停止发放新贷款,此时高校筹资风险将会立刻显现,导致高校资金链断裂,在建工程无法按期完成,甚至造成烂尾工程,这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包含纯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变现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每一种风险的变动都影响着利息率的升降。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不变,或者存贷款利率都上升了,但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都会使贷款高校遭受损失。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这不仅增加了高校贷款的资金成本,而且增大了高校继续筹集资金发展的难度。三是运营风险。高校贷款的偿还依赖于预期的生源、学费收入、良好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办学质量作支撑,如果高校运营不当,实现不了预计生源,会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如果不能如期还款付息,则会造成高校再融资发展困难。
(四)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潜在财务风险反映不充分。现行高校制度规定,高校不能编制赤字预算,高校利用贷款进行的建设项目不能通过支出科目列支而只能将其作为借款挂账,这使得高校未完工项目挂账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所编制的会计的报表将本应于“在建工程”科目反映的建设项目支出挂在“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下,将应当偿还的债务变成了债权,会计报表表面的平衡掩盖了高校实际存在的赤字预算或负债运作事实,造成高校会计信息严重滞后,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充分反映。此外,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这也使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反映和补偿。
三、降低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贷款资金使用必须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财政部、教育部[2004]18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应用于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因此,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对外投资(含对校办产业投资)、科技开发、捐赠、支付罚没款、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只有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点项目、关系到教学科研发展的项目、关系到学校目前和今后发展大计的问题,才可以通过银行来解决。
(二)优化贷款资金结构,科学确定最佳负债年限。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负债计划,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要合理预计自身的贷款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尽量与现金流入周期同步,避免未来某一年成为还款的高峰年,避免资金的集中支出和闲置,减轻财务负担。
(三)改进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现行的预算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下,高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高校贷款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的观点,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盈亏状况更重要,收大于支的年份不一定有多余的现金来偿还贷款。为此,高校应将现金流量预算纳入高校预算管理范畴,把年度贷款额和还款计划编入预算。其财务平衡模式为:“年度预算收入数+预算贷款数=年度预算支出数+预算还款数”。这种平衡关系突破了现行制度对编制赤字预算的限制,建立了一种新的“收支平衡——现金流量平衡”的财务关系。预算编制要提高科学性和刚性,确保预算真实,同时还要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有效规避贷款风险,从而保证学校的资金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应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增设用于核算未完工项目的相应会计科目;改革高校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平等的原则,贷款建设项目完工后先增加固定资产,贷款偿还后再增加固定基金;明晰高校产权关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中给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主管部门应采取高校贷款、政府贴息或补息的政策,以有效缓解贷款高校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公务员之家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以充分发挥银行贷款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才旺:《关于高校贷款相关问题的思考》,《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2]黄丽娟:《加强高校银行贷款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经济师》2006年第4期。
[3]邹娜、许进军:《高校贷款风险及其管理》,《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