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时间:2022-03-17 10:52:00

导语: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1.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内部和外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等问题。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要注意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高校内部的协调,如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规模、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1.2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要走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才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模式。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能被局部的、短期的“功利主义”阻碍可持续发展。使“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否则,高校将面临着被兼并甚至倒闭的可能。

2高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问题

2.1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以及教学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等诸多现实问题,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开始大量借贷负债办学。目前没有贷款的高校已不多见,贷款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校已非常普遍,高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以及不能维持日常运转的局面,而高校管理层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增大,短期行为等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2.2总体筹资能力弱化,造成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在高等学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差也较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仅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且大大低于同期世界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5.1%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比例。在部分地方高校国家拨款只占总收入的20%~30%。

二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缴费上学已被人们所接受,这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过高和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政策时规定的学费标准明显偏高,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是相当高的,拖欠学费绝大部分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老生欠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高校缴费率只有50%,甚至更低,恶意欠费已成为一种“顽疾”。三是高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而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也不够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也不够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2.3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或对外投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不经过科学论证,不考虑发展空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乱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有些高校的对外投资没有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定,对外投资存在着盲目性、草率性和个人独断性,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为预防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银行贷款是要还的。教育部于1999年在[1999]1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说明高校贷款要由高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寄希望于只付息不还款或由国家来还款的幻想上。不能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信用观念,有人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欠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就可以不还,国家不可能让学校关门,对学校负债不可能坐视不管,这种认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国有企业的债转股与不良资产剥离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特殊问题,不能成为学校今后不还款的借口。高校要改变过去习惯无偿使用财政资金,要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认识,在借款资金的管理上必须考虑其负债和有偿使用的特点。高校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一个定量,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所以学费的高低决定着高校还贷水平的高低,尽管到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4万亿元,但这些存款主要为少数富裕者拥有,真正属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积蓄并不多,加上购房、医疗费改革等,一般家庭能用于教育的钱并不多。国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虑,最近几年不会大幅度调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学费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趋于稳定。因此,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2为消除财务风险,高校在收入管理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对社会的教学、科技服务取得收入。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要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利用国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高校要利用这个契机,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高等教育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必须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学校已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学校应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当然,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3.3为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认真地研究,将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确定一些指标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第二,对于经常费用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五,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3.4为预测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高校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资金计划,避免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高校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