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力分配论文

时间:2022-12-23 04:52:00

导语:企业财力分配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财力分配论文

“财力”,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实力的财务表现,即从价值形态上表现的企业实力。它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在本时期可以动用的现实资源,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继续获得这种现实资源的能力。笔者把它们分别定义为企业的“现实财力”和“潜在财力”。

现实财力是企业在现阶段已经拥有或可以控制的财务资源。根据其来源途径不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的基本财力。它是企业的股权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财力,表现为企业的注册资本。由于注册资本不能随意变更,因此这部分财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是企业得以存在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2)企业的杠杆财力。这邵分财力是企业通过各种杠杆方式由企业外部所获得的财力,表现为企业所形成的各种负愤。杠杆财力是对基本财力的补充,小议可以在事实上增强企业目前的现实财力,而且因为它只对所创造的财富要求固定回报,使得超额部分也能成为基本财力的有效支持。但是一方面,杠杆财力在进入企业形成现实财力的同时就必然意味着它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流出企业,另一方面,杠杆财力所具有的固定要求权也会自发地扩大这种流出的规模,这样,杠杆财力又可能引起现实财力的收缩,甚至侵蚀企业的基本财力。(3)企业的衍生财力。这部分财力是基本财力和杠杆财力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合乎逻辑的扩展,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包括企业的各种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以及债务的利息费用等等。企业的衍生财力是整个企业得以存在的全部生命力所在。企业的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把财力投入企业,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财力的增值即衍生财力。以上三个部分的财力中,基本财力意味着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杠杆财力揭示了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的程度,二者互为补充,成为衍生财力得以扩展的现实基础;而衍生财力则代表了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获取资本增值的能力,是上述二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评价一个企业现有实力的综合指标,其大小决定了企业现有规模的大小。

企业的潜在财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继续从外部融资的能力。这部分财力暂时并没有成为企业所拥有或动用的现实财力,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并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完成向现实财力的转化。由于潜在财力的这种“潜在性”,我们无法对其作出精确的测量与估价,只能大致分析几个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1)企业的偿债能力,即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通过企业基本财力和衍生财力对杠杆财力的保障程度来体现;(2)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利用现有财力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通过企业的衍生财力与基本财力、杠杆财力之间的对比关系来体现;(3)企业的形象,包括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和道德水平、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4)市场环境,如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等等,都会对潜在财力发生影响;(5)国家政策和法律。一方面,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具有强制性,即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并在公众心目中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却也无法与国家政策和法律产生抵触而形成或扩大企业的潜在财力;另一方面,国家还可以运用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施加影响,从而使企业的潜在财力受到抑制或刺激。上述这些相关因素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企业的潜在财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形象会对潜在财力产生重要影响,这三个因素都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而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及法律则属于影响企业潜在财力的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潜在财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五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在特定时期内企业现实财力的扩张潜力。

企业的现实财力和潜在财力二者相互依存。对现实财力的分配过程同时也是对潜在财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对潜在财力的分配过程也就是现实财力的扩张过程,对二者的分配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财务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企业衍生财力的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分配活动的对象及目的不同,对现实财力的分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l、将企业三个部分来源的现实财力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分配。这一活动表现为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投资活动,结果形成企业的各种资产或完成对各种存量资产的再调整。其目的在于,把企业的现实财力投放到边际利润率最高的资产上去,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衍生财力。这是企业财务分配活动的根本所在,离开这一点,其他的任何分配活动都失去了意义。

2、对现实财力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目的在于为衍生财力的扩展创造条件。首先,平衡杠杆财力的流入与流出。由于杠杆财力会在将来某个固定的时间流出企业,为了保证这种流出不致引起现实财力的剧烈波动,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应有意识地制订一整套的借债、偿债计划,以保证其起继时间、金额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相匹配。其次,以衍生财力支付利息费用。衍生财力的利息费用部分是要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金额流出企业偿付给债权人的,因此企业的衍生财力首先应能满足利息费用的需要,这一方面牵涉到杠杆财力的规模问题,即企业的衍生财力能够容纳多大规模的杠杆财力所带来的固定要求权,另一方面则与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衍生财力的能力有关。再者,对衍生财力的其他部分进行分配。如给予投资者利润回报、以公益金购置或建造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等,虽然这种分配也可能引起现实财力流出企业,但却不像利息费用那样具有刚性;而公积金则既可以用于弥补衍生财力的不足如企业亏损等,又可以用来完成向基本财力的转化。

上述这些分配活动,如以衍生财力所形成的公积金转增资本,或以衍生财力支付投资者的报酬、偿还企业的债务利息,或对企业筹集到的债务资本予以偿还等,从本质上来说对衍生财力的扩展并没有意义,有些甚至还会削弱企业的衍生财力,但是通过这种分配却可以保持企业的良好信誉或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最终增加企业的潜在财力,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当企业内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如产品的生命周期演变、利率变化等,使得企业利润率、债务资本的利息率发生变化,进而在事实上造成企业现实财力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如衍生财力与杠杆财力保值、增值的固定要求之间的匹配失衡等,企业就应当主动对现实财力的内部结构做出调整,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否则不但不利于衍生财力的扩展,甚至还会损害企业的潜在财力,最终无法保证企业的现实财力,推动企业存在的基本前提。

对企业的潜在财力进行分配,实质上就是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形成现实财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主体不仅要考虑将潜在财力的多大份额用于向现实财力的转化,还必须考虑通过何种途径完成这一转化的问题。前者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留有余地,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后劲。而后者则主要关系到形成现实财力之后的结构问题,因为通过不同途径而实现的这部分财力必将打破原有现实财力的内部结构,从而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具备对企业财力的分配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因而在对财力的配置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国家对企业注资不足,基本财力过于薄弱。不少国有企业在建立时资本金的比重就过低。企业一启动其资产负债率就超过警戒线,还有些企业的资本金甚至为零,搞无本经营。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要,盲目扩大杠杆财力。在新建扩建方面,国家财政从1981年起就不再对企业进行投资,一律改用银行贷款,而在日常生产经营方面,财政对企业又基本上是统收但不统支,也对银行贷款形成依赖。结果,企业的债务剧增,杠杆财力比重过大,对企业的衍生财力造成负担并威胁到企业的基本财力,同时造成对潜在财力的滥用和损害,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债转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到国企改革的日程中来的。它是指国家通过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把原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过调整企业现实财力的组成部分,修复和培育企业的潜在财力,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存在和发展,实现衍生财力的扩展。实施债转股后,首先是将杠杆财力转化为基本财力,从而消除了这部分现实财力大幅度收缩的可能性,大大充实了企业的基本财力,改善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次,杠杆财力向基本财力的转化,改变了这部分财力索取回报的刚性,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控股分红,从而缓解了对衍生财力的压力。因此,通过这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债转股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完成了对企业潜在财力的修复。

但企业财力分配的内容还远不止如此。债转股只是完成了财力分配的一部分内容,即现实财力内部结构的调整问题,暂时地修复了企业的潜在财力。企业财务活动更重要的内容还在于通过现实财力向生产经营过程的投放,实现衍生财力的创造和扩展。片面地追求现实财力的扩张而不注意其结构问题,会引起企业潜在财力的萎缩;只注意现实财力的结构问题而不注重其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投放效率,则将会失去创造衍生财力的基础,而这却是整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理由。因此,如何通过将现实财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最有效率的投放,从而实现企业衍生财力的最大化,是债转股之后留待企业去解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预警系统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警示性,即预警系统是以警示为目的和手段,反映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是一种风险性警示;(2)预告性,即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的分析、预测,及时对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发出预警信号;(3)完整性,即预警系统能从企业各个不同角度、各个层面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跟踪反映,作出预警;(4)可操作性,即预警系统的财务指标应是有效的,所揭示的问题应是关键的,对采取的措施

是具有指导性的。由于财务预警系统是通过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化来发出预警信号,因此对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对财务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体系应能多方位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揭示企业供、产、销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管理当局及时作出经营决策,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风险减少损失,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应由以下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构成:

l、反映企业支付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现金流动负债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3)到期债务支付率(或逾期率);(4)产品赊销率;(5)应收帐款回笼周期(赊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2.反映企业存货情况的财务指标。包括:(1)单位作业成本,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产品成本;(2)产成品库存周期;(3)产品正品率(或次品率);(4)存货呆损率。

3、反映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1)边际贡献;(2)盈亏销售额;(3)已获利息倍数;(4)成本费用利润率。

4、反映管理能力的财务指标。包括:(1)资产负债率;(2)资产结构比率;(3)坏帐损失率(应核销坏帐/应收帐款平均余额);(4)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总额/资产总额);(5)资产减值率(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总额);(6)固定资产使用率;(7)长期投资回报率。

以上财务指标不是孤立的,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内在的联系。因此,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指标的变动情况,综合分析影响指标变动的内外因素。

影响指标变动的内因有:(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2)人员素质状况;(3)技术装备先进性、科技含量;(4)企业从事行业特点;(5)企业经营策略;(6)企业信誉。影响指标变动的外因有:(1)国家政策变化,如宏观调控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2)国际政治、经济的动荡不安;(3)市场同业竞争;(4)科技进步,新产品、新技术出现;(5)消费观念的改变。

企业实施财务预警系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首先应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财务指标安全区间、一般风险区间、重大风险区间,以此确定财务预警信号的重大性。在制定指标区间时应考虑行业水平或社会平均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技术含量、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对不同区间的设置,可以是就单个指标进行,也可以同全部指标(或选取主要指标)综合加权并举,在实施系统过程中,要不断对系统指标进行评价,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本企业实际问题的新指标,使预警系统保持先进性和有用性。

2、建立预警分析、反映、决策、执行的运行机制。企业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对企业每一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的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经营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对在日常监控中预警的风险,能快速反应控制,达到预警、纠错、改善的目的。

3、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引起预警的各种原因,详细分析.抓住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措施达到预警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控制化解现时存在的风险同时,会带来新的风险和问题。因此,企业应分析多种不同措施,考虑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并进行比较,选取更合适的方案。

4、实施财务预警系统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1)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预警系统的认同程度,这是推行本系统的首要条件;(2)应将风险控制理念推广到所有员工的意识中;(3)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发现问题,预示风险,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4)要解决好企业信息数据的共享,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信息集中、反馈系统。

5、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1)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中心,以预警为目的,不同于企业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目的,如企业效益评价体系,就是以评价企业业绩,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2)财务预警系统是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综合监控,发出预警信号,而财务信息又是企业各个业务运作的综合反应,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经营措施成功与否,都可以通过财务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出来。因此,预警系统与经营业务是反应和被反应、监控和被监控的关系,但是,经营决策、方案、业务是企业营运的实质内容,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经营反映的一种形式。因此,两者又体现为实质决定形式,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实质。(3)财务预警系统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而不是行政关系,但通过预警系统反映出来的问题,又要靠行政手段来实施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发挥监控的作用。因此,财务预警系统不同于行政,又必须依赖于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