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机械制造类课程改革
时间:2022-12-30 02:44:55
导语:试谈机械制造类课程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背景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与中专、本科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能在机械行业从事生产、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继续培养之后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的工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必须从生产实际入手,紧跟行业发展脚步,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各国制造业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新技术新发明的在行业的使用等大的国际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处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程内容单一、知识面窄、课程体系残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的方法落后;另一个就是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太广、无法成体系。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机械工程人才,为适应行业发展,我系课程体系作了相应的调整,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2建设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机械类学生应是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制造、销售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更高一级教育之后从事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它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是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进行制造和销售,也能有能力接受更高级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不能放,高数、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基础课是学生继续深造和知识更新的保障;知识量要跟上,现代制造行业所呈现出对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要求课程开设要齐全,比如制造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大多就涉及到机和电的相互结合,也涉及到机械和计算机的相互结合,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动手能力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所在,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在生产岗位。
3如何构建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进行设置。
3.1基础课
基础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将来参加更高一级的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如高数、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坚持适度、适量,既不能只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只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要求在设置的时候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适当开设或剔除某些课程,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3.3专业课
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训、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我们注重模块化、系统化等特点。以我系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过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我们将所有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四个模块,如下图:(1)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模块(2)机电结合模块(3)数控加工模块(4)计算机技术使用模块另外,在这些模块之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供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选修课程,如先进制造技术,专业英语,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等。
4总结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行业的发展脚步,面向市场需求,稳步求精,力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本文作者:罗辉工作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职机械制造设计学习探析
- 下一篇:试论煤矿的工装设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