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加工理论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8 03:14:00

导语:精细加工理论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精细加工理论教学论文

摘要:美国教育技术学家瑞格鲁斯(C.Reigeluth)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称为“精细加工方法”的教学内容序列化教学设计理论。它强调知识的整体认知性,兼顾到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顺序,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理论。本文介绍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设计原则和程序,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对《VisualFoxpro数据库系统》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精细加工;先置摘要

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现今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盛行,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尽力描绘其心目中理想教学模式的蓝图,虽然他们所持立场可能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众多意见看法的提出,使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能命中有效教学的靶心。其中,加涅的学习阶层论引发了我的思考:学习应该先具有整体概念再逐一建构,还是部分简单完成后再进到整体复杂的学习?较之于加涅的看法,瑞格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该先有整体概念蓝图之后再逐一建构内容知识,如此学习才能四通八达、深入浅出,这种看法正如我国古人所言:“治学之道,贵乎能入能出。能入则能知;能出则能评。善入者必能登堂入室;善出者必有高情至论。”因此,要达到能入能出的境界,学习过程应该先掌握整体概念架构。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

精细加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依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摘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设计。摘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摘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这三种内容都可通过适当方式呈现给学生,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可以从中选出初始摘要。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摘要应包含该理论的最基本原理及最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无论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一系列精细加工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摘要不断进行逐级精细加工,精细加工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是指对初始摘要按照上述“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等级为2的精细加工除了对等级为1的精细加工结果作进一步精细加工(而不是对初始摘要精细加工)以外,其他过程与等级1相同。即每一级精细加工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每一次精细加工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精细加工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四个教学设计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和总结。(1)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和单元或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2)定序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摘要设计和精细加工系列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从而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3)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4)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摘要设计做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精细加工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精细加工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精细加工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运用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

(一)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程序

教学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一种内容组织方式,即概念型、程序型或理论型。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开发一种承载组织性内容的组织结构,它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或任务说明的形式。用系统的方式分析组织结构以确定组织内容的哪个方面将在摘要中呈现以及哪些方面将在精细加工各种水平中呈现。此时,教学的“骨架”形成了。要使得“骨架”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必须将其他两种组织内容添加进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把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水平的精细加工中之后,还要确定每堂课的深度和范围。范围一般来说是由组织性内容和重要的支持性内容事先决定的,而深度则是受学生学习负担合理程度制约的。每一种水平精细加工的每一堂课中,其内容结构要事先规划,包括学习先决条件、动机成分、类比、综合、总结以及扩展的摘要等。

(二)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的实例

现以《VisualFoxpro数据库系统》中的操作部分为例来说明精细加工理论设计教学。教材内容的组织顺序是:详细的基础知识——表的基本操作——查询与统计,即在书本的开始便把后面学习将会遇到的知识点罗列展示。没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知识按逻辑顺序摆给学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灵活选用相应的知识,结果通常是事与愿违。如在这部分内容中对VFP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试想学生在接触伊始尚不知VFP的具体操作,对VFP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要掌握具有综合总结性的知识谈何容易。这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极不合理的。按照精细加工理论,在学习伊始,不管是程序型、概念型或原理型,均应先呈现一个摘要而不是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与总结是有重要区别的。首先摘要只提供学科中所要教的很少量的观念,而总结涉及的观念往往非常多。其次,摘要是在具体的、有意义的、应用的水平上提供观念,而总结则可能是在较抽象记忆水平上来提供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开始首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只做大概的介绍而并不深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是做什么用的即可。

接下来选择概念、程序、原理中的一种内容类型作为组织性内容,根据教材本部分内容特性和掌握要求,属于程序型内容类型。再选择程序性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最有代表性和最必要的观念,在应用水平上而不是抽象的、记忆水平上提供这些观念。依次设计教学内容组织顺序如下:

VFP基本操作摘要,包括VFP系统基本操作、VFP中文件的操作、表的操作。(1)VFP系统基本操作摘要:系统安装、系统启动、系统退出、VFP工作方式;系统安装详讲;系统启动(界面组成、界面操作)详讲;系统退出详讲;VFP工作方式(命令方式、窗口方式)详讲。(2)VFP中文件的操作摘要:文件的复制、改名和删除、显示文件目录、显示文本文件内容;文件的复制命令详讲;文件的改名命令详讲;文件的删除命令详讲;显示文件目录命令详讲;显示文本文件内容命令详讲。(3)表的操作摘要:选择工作区、表的基本操作、表中数据的操作、表结构操作;选择工作区详讲工作区的选择命令、表的结构;表的基本操作命令详讲表的打开和关闭、表的数据保存;表中数据的操作命令详讲数据基本操作命令(显示、编辑)、表达式、数据排序与查询命令、数据统计命令、记录的插入与追加、记录的删除与恢复;表结构操作命令详讲表结构的建立、修改和复制。

在每一层精细加工前还可以根据内容的容量和条理性在详细的知识讲解之前再呈现摘要,给每个知识点提供合适的固着点,以帮助学生顺利有效地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还需说明的一点是,VFP中的命令格式通常有较多的参数,在详细讲解时,仍然是要按照精细加工理论的思想,先介绍命令的一般大体的框架格式,再一步一步地精细加工,由最简单、最一般的参数开始介绍,然后逐渐扩展直至所有参数介绍完毕。而不是一上来就展现所有参数,罗列全部细节,只顾知识的大而全和逻辑性,结果是方便了讲授却不利于学习和认知。

瑞格鲁斯致力于建立专家知识技能架构的外在表征,用意在于发展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使其与专家的相类似。精细加工、序列、结构、摘要等概念为ET中心理念,其教学流程以整体认知结构为中心,教学的整体或细部都要掌握,精细地编排各种教学序列,由专家知识结构的表征来助构新手的知识结构,帮助新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1、12连载).

[3]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史济民,汤观全.Visual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