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5 09:59:20

导语: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对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究,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产教融合,中职学校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并持续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结构的优化、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肩负着培养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设备维护与管理、机械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机械产品销售与服务等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新时期以来,中职机械专业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各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多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机械专业与区域经济产业的紧密联系,体现在课程教学与机械行业、企业的高度融合中。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的真实环境引入校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借鉴宝马、奔驰汽车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引入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吸取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校内实行“理实一体化+岗位实训”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形成了“校企一体,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实践操作能力阶次递进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应立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借助校企合作,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采取更加开放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对接。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中职学校可以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软能力与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探讨分析工作任务,遵循学生技能增长与认知规律,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编校本教材,共建精品课程。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教学环境与企业的真实工作情景更贴近,中职学校可将校内机械专业实训基地打造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实训基地实行6S管理。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熟悉企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提前接触企业工作流程。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教学,以保证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保证学校实际教学与企业的需求有机衔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中职学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推进开放性教学是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中职学校要引入和吸取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培训模式。比如,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在合作企业完成岗位认知实习、社会实践、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同时,中职学校也可以为教师创造外出考察、实践学习的机会,充分组织教师到机械专业相关企业学习职教理念、企业精神文化、职业素养,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学习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并借鉴企业管理理念,推广应用SOP标准作业程序、生产管理信息板等创新性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持续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教师结构优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增强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机械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保障。中职学校应紧密联系机械企业,寻求高质量的与机械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环境是增强教学实践性的基础保障。比如,福建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将合作的汽车生产公司赠送的商务车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设备,作为师生拆装、测绘训练的设备。借助企业真实产品的实践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同时,合作企业在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多次到校对学生进行企业6S管理理念培训,指导学校实训基地的6S管理建设,把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将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到企业文化,提前适应企业。

(二)不断优化机械专业的教学团队

学校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多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学校任兼职教师,对师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开展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6S管理培训,使机械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机械专业教师从“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到“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机械专业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了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合理地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动画、微课、视频、希沃一体机等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此外,师生还可以借助蓝墨云班课和智慧校园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互动,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度,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机械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即以动手实操为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督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测评情况,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梳理知识点,并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就延伸了课前、课后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建设师生互动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拓展到课前、课后,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实现师生全程互动、资源共享的目标,提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Moodle网络平台和智慧校园平台为教师辅导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远程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可以借助Moodle网络平台或智慧校园平台,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自行开发与专业课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目前,Moodle网络平台和智慧校园平台已对学校所有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在后台能对学生单独进行指导,监控到个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评价考核功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教学过程的职业性育

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改革中,机械专业教师应坚持加强素质教育。比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学做人、学做事放在首位;把职业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敬业精神。

(一)创设企业文化氛围,熏陶职业性

为了充分彰显机械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学校要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经常到校内指导实训基地的6S管理建设,把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使校内机械实训基地尽量贴近真实的企业岗位环境,模拟真实的职业任务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环境,感悟企业的工作氛围,领悟企业的精神,提前适应企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改革课程体系,强调职业性

针对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教师应从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遵循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规律,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景为载体,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实施能力阶次递进的课程体系,即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地规范实践技能培养,采用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可穿插素质教育以及英语、计算机、语文、数学、德育等有关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借助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性

在教学中,机械专业教师对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即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机械专业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计划组织、沟通、自学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结语

总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将机械专业办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机械制造和设备维护等一线技术工人,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职业教育中,只有不断地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升,张博.开放性教学,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7-09-12.

[2]齐彩霞.中职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06-107.

作者:丛树毅 单位:福建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