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金融新战略
时间:2022-05-28 10:50:23
导语: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金融新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后危机时代的特征
各国都在探寻新的金融监管模式全球危机以来,各国都意识到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不足,总的趋势是向统一监管发展,同时加强宏观金融稳定防止系统风险和强化微观金融监管降低机构破产风险。同时强化对全球资本流动和大型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协调和沟通,逐渐建立全球的金融监管平台。[2](2)全球金融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3]美国、欧洲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就从银行业来看,在全球1000家最大的银行的总利润中,美国的银行的税前利润从2007年的1887亿美元下滑到‐911亿美元,欧洲的银行的税前利润从2007年3742亿美元下滑到‐161亿美元,只有亚洲的银行业仍然保持了1461亿美元税前利润成绩。由此看来,美国和欧洲金融市场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全球都在重新定义金融市场结构,更关注亚洲。(3)碳金融、低碳经济搬上了国际舞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在解救全球危机的同时各国都在寻找下个引领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的领头行业。从现有的情况看,世界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对全球产业及金融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发展的新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新的游戏规则。(4)“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机制化,大国之间战略互动关系加强由于国际格局多极化深化发展,大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进行重新调整,大国关系呈现多面性与复杂性。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已为大国关系的常态。近年来,大国之间在增加政治互信基础上,使“战略伙伴关系”逐步走向机制化。从新的视角共同应对我们人类今天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包括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节约资源等等。
中国金融的新战略
就后危机时代而言,中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而面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从2008年底开始,我国政府在金融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密集行动,主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三个层面。第一,巴曙松(2007)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自由化、区域化与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货币自由化是指货币自由兑换以及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人民币区域化可以经历四条路径:通过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加强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利用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辐射作用。人民币全球化可以经过两条路径: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二是加强人民币资产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区域货币合作或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协调与合作,特别是联合实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楼继伟(2004)指出要从四个原则出发:一是以贸易投资合作在先,货币金融合作随后,或两者并行。相互促进;二是要广泛考虑区内各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利益,保护各参与方改革与合作的积极性,愿意付出相当的转换成本;三是,由易到难,从建立区域资金自救机制,逐步走向比较高级的货币合作形式。[1]第三,周小川指出,但凡以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均不能解决“特里芬难题”。从短期来看,他建议扩大SDR的发行和使用范围,以降低全球经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具体对SDR的措施包括:扩大SDR的定值货币篮子,将以人民币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纳入该货币篮子;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等中使用SDR计价,同时考虑用SDR来计算一国外汇储备的市场价值;通过推出以SDR计价的金融资产来提高SDR作为一种储蓄货币的吸引力等等。当面对着世界金融格局重新构建的时候,中国因为特殊的地位和不断壮大的金融实力而更多地受到世界的关注。总而言之,后危机时国际形势跌宕多姿,变幻莫测。世界各种力量粉墨登场,加紧角逐,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各国忙于本国经济尽快企稳回升,并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布局谋篇,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而中国应以一种沉稳、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及时制定新的金融新战略,并且要准确地适应于当前的金融环境,这就必将为中国金融今后的发展提供绝佳、甚至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本文作者:程婷工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上一篇: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思考
- 下一篇:区域金融生态现状及优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