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级人才对付金融危机
时间:2022-08-25 04:45:06
导语:培育高级人才对付金融危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的职业教育最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提出要“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重视发展近代“工艺”之学,以造就“治事”之人。1916年以后,蔡元培提出中国教育“为中学生筹救济,当注意职业教育”。其后,黄炎培倡建了一个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的全国性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职业教育作了明确的阐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1922年制订颁行了“新学制”,建立起了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旧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富国强民,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思想难以实现。解放后,我国教育推行苏联模式,重视发展综合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不过我国的早期职业教育发展,是在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到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称谓,职业教育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对职业教育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仍以原来的理论和实践去发展的话,必然被时代大潮所抛弃。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高等教育的翻版,培养地学生就业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基础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动手实践能力极度欠缺,没有创新精神,完全丧失自身的特点。由于社会偏重学历的旧俗和崇尚经济之上主义的利益驱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1)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监管不严。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难与无序竞争。(2)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3)课程结构上,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要求;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4)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我国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5)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看,职业教育备受鄙夷。虽然国家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但一方面,从文化学来看,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本文拟就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构建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二、日本的职业教育
日本为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跻身经济大国横列,不断的制定和修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重视“产?学?官”的合作,加强对有独创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图摆脱模仿、自成体系。90年代,重视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一方面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水平,制定便于在职人员取得博、硕士学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有天赋才能的优秀人才可以提前接受大学或研究生教育。这是日本开始重视英才教育的一个新动向,也是日本职业教育走进21世纪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综合调整和重新组合,呈现出个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综合化、集约化的特色。从日本职业教育的走向的分析可见,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双元制的体系。并重现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独立化的基础上向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头延伸的趋势。(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的趋势。(3)由于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的沟通,出现了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
三、培养高级职业人才模式
(一)开发适应职业初、中、高等学生的新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教学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教材遴选和教材评估是重要环节。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就相对较慢,这就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陈旧,教材已经老化。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使用自编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的方针。另外,除了正规教材外,要注意职教的特点,也要采用一些报纸、网络上的内容,及时吸收一些新的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大大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总而言之,应采用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方法顺利地完成由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向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扶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神,激励他们的摄影创作积极性,支持大胆拍摄,学中拍、拍中学,逐步总结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四、高校摄影课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它是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第一要素,是摄影发展的基础。摄影观察是摄影人认识世界、获取图像的重要途径,也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摄影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摄影人对摄影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最终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摄影人感知的精确性,影响摄影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摄影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摄影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观察方法。如“多路思维”方法与“想象思维”方法等,帮助学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被摄体,积累大量的视觉信息,找到观察拍摄对象的新方法,打破原来束缚思路和拍照的老习惯,发掘出自己从未觉察到的想象力,使学生摆脱常规的束缚,而走上探索的新途径。培养精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能用照片来有效地表现主题或题材。高明的观察力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然而没有这种观察能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不可能的。指导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尽量多接触拍摄主体,用各种感官去认识、辨别拍摄主体的特征,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使学生对拍摄主体的认识能够逐渐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创作者还要善于倾注自己的情感,渗透更强的个人情绪,创作中更注重细节的表达和注重细节的处理,才能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以及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 上一篇: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
- 下一篇:金融支持新农村建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