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产品革新的意义
时间:2022-08-25 03:28:00
导语:农村金融产品革新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的发展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动力,有利于农村的资本优化配置。当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是构建新金融的迫切要求。2008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中国的农村新金融建设由此开始。经过2010年1月19日河南商丘座谈会的进一步深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陆续开展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工作[1]。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就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进行有益探索,不断推出多种适合当地的信贷新品种,对于缓解农村地区融资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存在创新主体不明确,创新意愿不强、动力不足;一些创新产品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实际“照抄照搬”容易“水土不服”;产品创新缺乏外部环境配套政策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广覆盖、多元化融资需求不相适应。
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种类
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农村融资难问题,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而农村担保抵押问题又是解决农村融资难的最大瓶颈。因此,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村融资中的瓶颈问题为着力点和切入点,紧紧围绕解决担保问题去展开。
(一)创新抵押形式的金融产品抵押形式产品的创新表现在贷款抵押物方面,主要包括林权抵押贷款、浅海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等。
1.林权抵押贷款200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林业局制订发行的《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使林权抵押贷款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林权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依法有权处分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做抵押,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行为。用于抵押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或林地使用权,必须产权清晰,并取得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贷款申请人必须办有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并且需要经过“林权价值评估;确认评估结果;签订借款、抵押合同;办理林权抵押登记;办理林权抵押保险”等业务流程。根据贷款对象和资金使用特点不同,还可以创新多种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如林权直接贷款、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担保或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林农)担保贷款。
2.浅海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这是以浅海、滩涂和港湾(鱼池)经营权为抵押物的贷款新品种。这项贷款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引入了浅海滩涂经营权这一新型抵押物,有效地解决了沿海养殖户贷款难问题,推动了地区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经营和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提升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和支农服务水平[2]。
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土地(房屋、宅基地),要破解农民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就需要从农村物权改革做起,变农村静态资产为动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的覆盖面,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担保物涵盖其中。一是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村土地的担保物权性质,加快制定我国《农地抵押贷款法》,放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范围,逐步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纳入抵押范围,从法律上创新土地抵押权制度。二是从政策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可转让性、交易性成为信贷担保抵押物的必备属性,使可控制的风险、明晰的产权成为它的鲜明特点。三是加快建立成熟、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支持体系,在每个县(区)都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和村要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办事处),及时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并建立土地流转仲裁机制,协调、仲裁因土地流转引起的争议。四是建立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制定科学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资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的评估。在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明晰农地产权、健全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和评估机构、完善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宅基地)抵押贷款或“农户+土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贷款模式。
4.活体畜禽抵押贷款该贷款产品主要是以养殖大户(或企业)的活体畜禽为抵押发放的贷款。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必须进行现场调查,需要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价格认定,并要求银行指派专人进行看管,并与借款人、信用社签订《三方看管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和义务。为了保证贷款资金安全,该产品最好引入保险机制,通过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的介入,有效降低活体畜禽由于疫情死亡等原因造成贷款损失。
(二)创新担保机制的金融产品
这种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是通过订单农业贷款的方式打破传统小额信贷中担保方式的瓶颈制约。由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担保,经农村金融机构向从事订单农业生产的农户发放的贷款就是订单农业贷款,它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其运行模式是一种新的三位一体的信用贷款方式,即以服务农村建设、服务农民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农户贷款、企业代扣农产品收购款还贷为贷款发放方式,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结合为贷款的基本原则,以从事订单农业生产的农户为主要投放对象。订单农业贷款模式较典型的有“公司+农户贷款”品种,如果运用扶贫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还可以创新“公司+农户+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品种。一是公司+农户贷款。主要是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与其签订种植销售合同的农户(即订单农户)提供连带担保,由经办金融机构向订单农户发放贷款。该产品的特点是:手续简便;方式灵活,订单农业贷款以订单农户的订单为主要依据,以订单期限决定贷款期限,订单农户对贷款可随借随还;有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贷款风险较低。二是公司+财政贴息+农户信贷。这是创新使用扶贫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一种贷款模式。采用财政部门、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四方合作,由银行贷款给农户,龙头企业做抵押担保,再免费向贫困户提供原材料和相关技术支持及签订保护价回收产品订单,贷款利息由财政贴补。同时,银行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商定在农户无法及时偿还贷款情况下,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
(三)创新风险机制的金融产品
运用风险机制创新的金融产品特色在于可以增强农业贷款的抗风险能力,其主要运作模式是“信贷+保险贷款”。“信贷+保险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银行、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通力合作,银行机构主要负责投放贷款,保险公司主要负责提供同步责任保险。当前,这类金融产品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但普遍存在担保能力弱、运作不规范、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担保效率不高、缺少法律保障等问题。笔者认为,该种贷款模式下一步需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等参与,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多元化的贷款担保机构,不断增加担保基金和担保能力;二是切实落实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不断提高担保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充分运用担保基金、联保、互助担保等联合资信方式,创设“担保机构担保+行业协会+信贷”、“担保机构担保+合作组织+公司”等信贷模式,达到降低贷款风险,促进贷款发放的目的。
(四)创新保证贷款
保证贷款是指保证人为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向贷款行提供担保,当借款人不按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保证合同约定承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各种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这为金融机构创新和发展保证贷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组织、协会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生产、技术、经营、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服务,而且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关系建立信用共同体,开展信用合作和互助担保,即创新信用共同体+信贷模式(联合增信模式),它是由农户(涉农企业)组成协会或信用联合体,共同募集担保基金,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以提高融资能力的贷款模式。
1.农户联保贷款它是指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3—5户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金融机构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
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当借款人不能归还借款本息时,联保小组成员应当代为偿还借款。联保贷款的期限,应该以短期为主,最好不超过1年(含1年)。这种贷款通过采取互相保证的形式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这种贷款模式主要是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联合增信(实质是一种联保形式)作用,提高资信水平和等级,达到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从而满足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建立该种贷款模式,需要贷款经办的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凭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证协议或成员担保基金发放贷款。这种贷款模式的特点是:农民贷款方便,银行贷款较为安全。协议一旦签订,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办理贷款手续简便,基本能做到随用随贷。该种模式主要是运用了团体贷款的作用机制控制贷款风险,社(成)员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平台,形成稳定的利益、风险、信用共同体,银行可以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风险识别责任的绝大部分转嫁给相互更加了解的潜在客户群体,有利于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管理成本。
3.行业协会+信贷该模式主要是以农民(或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保证或贷款担保协会基金为担保,对协会成员(农民或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协会成员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担保基金,当部分协会成员需要贷款时,贷款银行可以按照担保基金的一定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5倍)向其发放贷款。这样就可以解决担保能力差的农民(或中小企业)担保抵押不足问题。该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模式运作相似:同样需要经办金融机构与协会和协会成员签订贷款连带保证协议,签订前必须由担保协会成员表决同意,经办金融机构依据担保协会成员出具的担保保证办理贷款;担保协会成员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跟踪监督;按期结息和归还贷款,如贷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担保协会以及协会成员负连带偿还责任。
4.担保公司+信贷主要是依托当地担保公司(财政性或商业性),经担保公司同意,愿意为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而发放的贷款。当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担保公司按照约定承担偿还责任。目前,该贷款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但普遍存在担保能力弱、运作不规范、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担保效率不高、缺少法律保障等问题。笔者认为,该种贷款模式下一步需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等参与,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多元化的贷款担保机构,不断增加担保基金和担保能力;二是切实落实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不断提高担保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充分运用担保基金、联保、互助担保等联合资信方式,创设“担保机构担保+行业协会+信贷”、“担保机构担保+合作组织+公司”等信贷模式,达到降低贷款风险,促进贷款发放的目的。
(五)创新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当前,金融机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信用贷款进行创新的:一是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的高低来核定贷款发放额度;二是采取“一次核定限额,周转循环使用”的办法,来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企业授信贷款、惠农卡贷款等。
1.完善和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本人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无需抵押或担保的贷款。其特点是:一般贷款数额小、一次核定额度、实行总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它是对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以贷款门槛低、方式灵活为优势,在破解农民贷款难上发挥了较大作用。但近几年由于受贷款额度小难以满足农户需求,贷款“点多面广、成本高”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推行力度等因素制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度呈萎缩态势。笔者认为,作为农村信贷制度“变革性创新”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前应当做进一步创新:一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贷款的具体授信额度应当依据当地农村经济状况、农户生产经营收入及其信誉状况等农户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来具体确定,由原来的最高2万元,提高到最高10万元。二是进一步扩大贷款覆盖面。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由县、乡镇、村政府主导,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并将信用评级结果纳入农村信用征信系统,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覆盖面,包括县域工商户。三是出台鼓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财税优惠政策。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免征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可以在有效发挥各种信用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作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联合信用贷款的发放力度。
2.中小企业信用贷款
目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要求需要担保(抵押、质押和保证),而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这也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要求担保抵押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的风险,而对于讲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没有担保也不会影响贷款安全,如果由于担保问题得不到贷款,那么将会影响该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一些经营好、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有必要创新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品种。在贷款对象上,主要针对信息较充分、信用记录较好、企业经营者品行端正、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具备履行合同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解决其担保不足的融资需求;在贷款用途上,主要用于生产经营短期流动资金需求(授信额度有效期以1年以内为宜);在信用评级上,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测评体系,改变规模歧视和单纯依赖财务指标测评企业信用等级的做法,将评测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的个人素质、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增长潜力、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以及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等方面,依据每项设定的标准和分值,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核定授信额度。加强定期对企业进行回访管理,对于客户发生的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传统的金融体制的存在,导致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产生了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都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演变而来的,所以官办思想比较浓厚,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一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害怕承担风险,宁愿固守传统的单一产品而不想创新,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多采取“拿来主义”。
(二)缺乏服务创新的金融体制
第一,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没有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发展进行规划和确定,而在农村也缺乏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这个供给体系应该包括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第二,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但是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有效的经营和管理方式,致使其没有对自身经营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员工对于信用社的发展前景也并不关心。第三,行政体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创新。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一项新的金融产品推出要求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但是却没有规定由哪些部门进行审批,这使得新金融产品的准入变得十分困难。没有科学的制度安排,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农村举步维艰[3]。
(三)农村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不仅要使农业资金满足传统农业生产的要求,而且要更多地满足加工、运输、工商、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但就当前来看,目前的金融产品与农村的切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贷款的期限没有和农业生产周期紧密相关;二是贷款的额度远远不能达到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目前利率的浮动程度使贷款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信用体系缺位和信用信息不对称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的收入相对偏低,可以进行抵押担保的资产也就无从谈起。农村信用社无法建设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再加上担保中介的缺乏,信用担保服务的缺失,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给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带来较大的障碍。
(五)金融监管不严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与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监管要求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事务性审批和合规性检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式监管惯性影响,农村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依据来源于行政性文件,缺少法律依据,且对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职权规定过于原则,过分强调的是市场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忽视监管效率。第二,过分重视设置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审批,没有形成有利于农村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宽松规范的农村金融监管环境,忽视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行为规范,以及对其风险管理的分析和评估的监管,对其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力。第三,金融监管机构监管错位与缺位并存,银、证、保三大监管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各自监管状态,一些监管的政策措施要么相互重叠,要么相互抵触,无法应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多元化和复杂性等情况。特别是专门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条例尚未明确,导致农村金融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运作和退出的监管无法可依。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不断放宽,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不断出现,监管“真空”成为潜在隐忧。而作为农村金融重要补充的非正规金融,更是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具备合法地位和监管失控,无法实现规范发展,也成为众多融资纠纷的根源和非法集资的借口。第四,对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及其监管行为的问责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监管机构的不作为现象频繁出现,农村金融监管人员与被监管对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无法保证农村金融监管的公正、合理、有效[4]6。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当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克服畏惧情绪、怕担风险和“创新风险论”等错误认识,增强金融创新的主动性,成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的领导者。
(二)设立专业部门,完善管理体制
在涉农的地方性银行机构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中设立专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开发部门,并且农村地区的每个金融机构都要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下放贷款的审批权限,促进基层农村机构自主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研发,这有利于开发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金融产品。建立完善考核激励和政策扶持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是重点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必须把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农村金融市场创新作为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组织,不断创新适合农村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工具,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通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打开融资渠道,开发服务项目等方式,在各地进行试点,探索农民资金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合作社、粮食银行等新兴组织方式。进一步加强监管,以支持小额信贷为出发点,以构建农村金融的微型服务体系为突破口,从当地农村的具体特点出发,促进农业金融机构及时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最后要开发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5]。
(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
一是要推进农村信用环境的完善,这就要求在农村企业和机构中建立个人信用系统,通过开展镇、村、组不同范围的信用教育活动规范农村当前的信用秩序。二是要构建中介信息反馈体系,这主要包括制定高标准的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办法,建立服务农村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专业化涉农中介把行业准入和行业管理放在第一位[6]8。
(五)完善监管体系
通过有关部门政策扶持,鼓励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有力的监督,促进这些机构把市场定位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中要控制个人贷款比例,鼓励组织集体信贷,监控贷款投向,特别是禁止投向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项目农村金融产品的定位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能盲目进行不计成本的市场竞争,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性环境。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完成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应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7]2。
- 上一篇:建构新农村金融系统
- 下一篇:市场深化下金融法的新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