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状及去杠杆路径
时间:2022-07-11 09:59:55
导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状及去杠杆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总结了荆州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状及特点,分析了荆州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不断攀升的原因、影响,梳理了荆州市非金融企业去杠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据此提出了去杠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
一、荆州市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状及特点
(一)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私营企业。2008年以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呈两极分化发展,且差距逐年拉大。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53.55%上升到2016年的69.17%,相差15.6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95%;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由2008年的54.89%下降到2016年的50.2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自2009年开始与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差距逐步拉大,2015年达到了峰值,相差18.93个百分点。(二)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其他行业。2008年以来,荆州市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了82.39%,其中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2016年达到了86.06%,年均增长5.2个百分比。而同期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49.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45%,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65.28%,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59.53%。(三)传统产业企业资产负债水平高于新兴产业。荆州市电力热力、采矿等传统产业资产负债率持续较高,从2008年初的51.79%上升至2016年底的61.9%,提高了10.11个百分点,且自2014年超过国际认定的资产负责率适宜标准。医药、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09年初的34.64%上升至2016年底49.37%,远低于传统产业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四)企业高资产负债产出效益持续下滑。2008年以来,随着荆州市企业投资增加、资产规模扩张,企业高资产负债率对企业产出效率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样本企业显示,荆州市企业资产贡献率从2008年初的6.57%上升至2012年1月的27.25%。2012年下半年,企业资产贡献率出现大幅滑坡,并从2012年底开始持续低位运行。截止2016年末,企业资产贡献率仅为9.27%。由于企业投资边际效用递减,资产贡献率下降,通过增加资产负债率或银行借款扩充资本提升企业产能经营方式已不可持续。
二、荆州市企业杠杆率高企原因分析
(一)应对美国次贷危机采取的刺激计划是企业杠杆率大幅攀升的宏观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层面推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荆州市也提出了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钢腰”、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长江沿岸经济重镇的目标,扩内需,加投资,荆州市经济社会进入加杠杆周期。荆州市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占全市GDP比重持续上升,自2008年以来,年均占比达到了62.04%,2016年达到了峰值78.78%,较2008年上升了16.74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稳中有升,2015年达到了峰值65.7%,较2008年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荆州市企业在呼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纷纷加大了投资力度,推高了企业杠杆率。(二)货币政策宽松是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外部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先后多次降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2%下调至4.35%。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意愿强烈,推动了企业资产负责率持续上升。2008年至2016年,荆州市各项贷款年均增长32.9%,持续快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分行业分类看,2008年至2016年贷款增速最快的5大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年均增速分别为214.97%、93.62%、89.09%、76.81%、54.66%。(三)企业投资欲望强烈是杠杆率持续走高的内在因素。荆州市地方经济已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在地方政府大投入、冲项目、促发展的思路推动下,企业对经济形势预期非常乐观,投资冲动非常强烈,项目投资规模过度膨胀、投资金额过大,资金需求随之超过有效需求,造成企业杠杆率过高。荆州市2008年至2016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21%,超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5个百分点。(四)财政软约束是企业杠杆率持续走高直接因素。为了配合地方基础建设,荆州市成立了多家政府背景平台公司,大力开展举债融资,并重点投向市政、交通及公共设施、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土地收储和工业园建设。截止2017年12月,荆州市各类平台公司债务余额较2014年增长了近2倍。此外,荆州市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成立了多家担保公司,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在财政软约束刺激下,企业投资欲望提升,促进了企业杠杆率的上升。
三、荆州市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带来的影响
(一)企业财务负担恶化,增加了违约风险。高杠杆率下,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债务结构不合理,弱化了企业投资能力,增加了违约风险。2008年至2016年,荆州市国有工业企业实收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由22.12%下降到18.09%。2016年,荆州市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是2008年的3.87倍、3.77倍,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的不断增加,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加剧了债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稳定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二)企业规模膨胀化,增加了经营风险。部分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忽视项目回报率,导致流动资金短缺,周转不畅,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如荆州市某水产有限公司,通过贷款、承兑汇票、发票融资等形式获得的资金逐年上升。2010年至2015年,银行融资总额分别为1.8亿元、2.2亿元、2.9亿元、3.3亿元、3.9亿元、5.79亿元,涉及7家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后,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并挪用银行短期贷款近2亿元兴建了冷库、生产车间,3.6亿元用于2万亩水面经营权流转。受季节性和行业性因素影响,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流动资金短缺,周转不畅,无力归还到期的银行贷款,导致近6亿银行贷款逾期。又如荆州市某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超规模扩大生产经营,先后在银行获得近2亿元贷款,全部用于兴建大型仓储设施,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受中储粮委托收储退出影响,已兴建的设施不能获得预期收益,企业经营困难,造成了资金紧张,导致拖欠两家银行贷款近1.7亿元。(三)企业产业空心化,增加了投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低,并未投入到支持实体经济中去,而在股市、信托、理财及其他虚拟经济发展中流动,一旦行情下行,资产价格下降,资金链就会断裂,偿债违约风险加大。如湖北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扶持的企业。该企业以生产经营的名义获得了大量的贷款,没有投入到实业生产中,而是用于炒期货,出现了产业空心化。该企业最终因炒期货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并造成银行近2亿元贷款形成不良。(四)企业担保关联化,加剧了企业间风险传染。为了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企业间形成了多样的相互担保或者连保担保链,在增加企业资信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如荆州市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在已取得银行600多万贷款的基础,通过荆州某企业担保的形式,将融资规模扩大到了近1100余万。后因该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作为担保方荆州某企业,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自身经营状况日趋困难,加上承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00万元担保贷款偿还责任,直接导致该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停顿状况。(五)企业债务复杂化,放大了银行业风险。近年来,银行加剧了垒大户,伴国企力度,特别是对获得政府一定程度隐性担保的地方融资金平台,甚至不惜降低贷款抵押、担保条件,主动提供贷款,使融资平台风险敞口不断上升。此外,传统银行业和民间金融、影子银行相互交叉,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荆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自2012年“双降”发生逆转,出现“双升”。到2017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2.86亿元,不良贷款率2.53%,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20.16亿元和0.57个百分点。
四、荆州市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难改善。受区域和行业限制,荆州市企业资本融资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量较少,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截止2017年12月30日,荆州市上市公司有8家,上市公司家数占全省家数的8%;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为7家,托管股本资产19.89亿元,数量和资产分别占全省的1.8%和3.02%;四板挂牌企业467家,占全省总家数的14.38%。2016年、2017年上半年股权融资分别为7亿元、3亿元,占同期银行贷款余额0.5%、0.23%。单一的融资方式,使企业发展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二)企业应收帐款高企,阻碍了去杠杆的进度。受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企业应收帐款不断走高,并创历史新高。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去杠杆进度。荆州市企业应收帐款从2008年43.03亿元,上升到2016年269.04亿元,8年间提高了6.25倍,年均增长65.7%。(三)银行考核机制缺陷,降低了银行呼应企业去杠杆积极性。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往往以某个行业去杠杆的任务形式下达给各分支机构,缺乏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政策区分,导致部分正常运转企业被摊派压降任务,不利于企业优化杠杆结构。二是受贷款违约追责考核机制影响,当企业经营稍有困难,各债权银行由于沟通协调不充分或信贷政策存在差异,对企业采取断贷、抽贷等处置措施,没有采取一致行动对企业实施求助,这种“个体理性”最终演化为“集体不理性”行为,加剧了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了企业去杠杆风险。(四)地方配套政策缺乏,阻碍了企业去杠杆的进程。一是地方产业基金品种单一,偏重于并购基金,忽视了债权基金,导致项目落地慢。二是地方债券融资品种及规模较单一,发行的债券绝大部分是城投债,而中小企业集合债、绿色债券、ppp专项债、军民融合专项债、公司债等相对很少或没有。地方融资平台平台净资产不足,发债额度受到限制,债券发行储备后劲不足。三是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主要针对银行信贷的增信产品,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股权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扶持偏少,在融资租赁方面还属于空白。
五、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一是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有序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为企业在主板、中小板、企业板、新三板和股权交易所挂牌提供全面服务;建立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丰富权益投资产品和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杠杆。二是加大产业基金组建和推广力度。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和VC投资,加速产业基金的落地。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多类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创新性企业股权融资。大力推行基金投资与银行贷款联动机制,通过投贷联动模式使金融资源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面保持一致。三是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工具,尝试开展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工具,创新企业融资方式。(二)优化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改进和优化信贷管理模式。围绕智能制造、“互联网+”、工业4.0、信息技术运用等新兴产业,开发符合辖内企业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举措,并通过灵活设计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形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依托,组织金融机构合理开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用评级,合理确定应收帐款质押等级和方式,为链条上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大力推广中征应收帐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企业参与面,组织企(上接第38页)业运用应收帐款积极开展质押融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三)创新企业还款方式,缓解企业债务压力。灵活运用各项信贷政策,对高杠杆率困难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对公司治理良好但当前投入不足企业,通过“债委会+松散银团”模式,组建银团贷款或建立联合授信机制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企业,做到不减贷、不压贷,通过“债委会+债务重组”模式,以收回再贷、展期续贷、并购重组等方式,最大限度帮助困难企业实现近期解危、远期解困;对于“僵尸企业”,通过“债委会+有序退出”模式,稳妥有序推动其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四)加快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企业主动去杠杆。一是鼓励非金融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将不符合企业发展和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通过处置、置换等形式进行剥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二是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生产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促进企业稳健发展。三是为企业降杠杆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银行机构要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支持,适当放宽不良贷款欠息条款追诉或自主减息、停息权限,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为企业降杠杆提供一定的缓冲期。地方相关部门要适当减免企业降杠杆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税费,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企业主动去杠杆。(五)建立多部门风险防范联动机制,防范企业去杠杆过程中发生的道德风险一是建立企业杠杆风险监测体系。银行机构要运用征信系统,加强信贷资金监管,控制企业贷款规模,防止企业过度透支信用,从源头上降低企业杠杆率。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制度,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将信用管理融于企业全程管理之中,不断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打击力度。建立银行涉诉案件快处机制,整合市县两级法院资源,成立金融涉诉案件专业法庭,提高银行案件执结率;建立工商、税务、商务等部门参与的惩戒机制,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联合打击和制裁。
参考文献:
[1]娄飞鹏.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现状与去杠杆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7,(7).
[2]黄益平.化解僵尸企业退出障碍[J].商周刊,2016,(10).
[3]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对我国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化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5,(4).
[4]夏斌,刘珲祥,杨黄.企业去杠杆山西案例[J].中国金融,2016,(10).
作者:陈小红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分析
- 下一篇:新区建设金融支持探讨